老屋情懷
每年春節(jié)回江西南豐藕塘村老家,自己總會借機會在村里上下走走,一是與多年未見的老人敘舊話、拉家常,二是四處晃蕩看一下村里的老屋,其間的收獲與感悟不言而喻。
藕塘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原來的400多口減少到目前的200多人,這除了跟生老病死有關外,更多的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系,很多人選擇了外出打工,并在外面安居樂業(yè)。當然,村里的人口雖然減少了很多,但生活條件一天一天的比往年好了起來,連農業(yè)稅也減免了。其中,靠山吃山的村民,還有一些樹木出售換取零花錢。因為這樣,村路兩邊的新樓一棟一棟地蓋了起來,還把村中心幾十年的老屋冷落了。
20世紀80年代的藕塘,村里的老屋很多,大多數(shù)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房連房、瓦接瓦,有上下連起來的院子,天井、耳門、廚房一應俱全。這一形象在2000年以后發(fā)生了改變,多年的老屋慢慢地被遺棄,雜草叢生,墻壁傾頹,屋頂搖搖欲墜,十分荒涼。2012年的一次回家,選了一棟對自己童年影響最深的老屋司馬第。進得屋來,上下連幢的老屋雜草叢生,原來住在這里的人早已搬走,只剩下地上棄置的桌椅,到處積滿灰塵,看了使人幻想著老屋曾經發(fā)生過的故事。就在自己邁步通過天井來到供奉神位的大廳前,發(fā)現(xiàn)廳堂前張貼的對聯(lián)已經有好多年沒換。大廳正中央的那面墻上,原來是供奉神位之處,現(xiàn)神位已遷走,唯一留下來的是供桌與小香爐。
過年的季節(jié)風大又冷。當自己站在這個破爛大門未關的老屋,荒蕪的庭院令人寒意倍增。正在自己打算離開此地方時,竟然看見一位白發(fā)斑斑的老婆婆從耳門旁邊的房間里走出來。我們先是迎面打個愣,接著是相互微笑,就在我們打照面瞬間,看到她眼眶含著淚花唰唰地從眼角兩邊落下。此時,自己最能理解這種淚花的寓意,這除了是多年滄桑歲月沉淀的激動眼淚外,更多的是看到像自己這樣的年輕人到訪。就在自己猜測和回憶她是誰的時候,她早已認出了我,喊出了自己的乳名“奀奀”。聲音親切入耳,感人心扉,讓我有種回到童年的感覺,因為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承載著自己成長的記憶。
站在荒涼的廳堂,她一言我一語地相互地問候著,這種問候是真切的更是心酸的,我們足足站著說了十幾分鐘,這才發(fā)現(xiàn)她手里拿著早已點著的三支香正在冒著白煙,濃濃白煙迅速地從她手中的香火中滾冒,很快充滿了整個正廳,使得呆立在場的我很快地被白煙包住,眼前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見,同時,老屋里的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檀香氣味。濃郁的香味聞起來有點嗆人,但自己還是很喜歡駐足在天井邊,欣賞古意幽幽的老屋,當然還有和自己對話的白發(fā)老人。
老屋、老人,就是自己心中最美的一道風景線。(文/唐長泉)(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7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