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游之承德懷古
我不會開車也沒有車,但卻實實在在地體驗了一次自駕之游的愉悅。當龍江九月秋色向濃之時,松花江能游泳的日子已屈指可數(shù)。泳友們便想起海,想起到海里游泳的暢快。于是,朋友賀巖就開著他內(nèi)弟的商務(wù)車拉著我們七人踏上了山東龍口的品海之旅,第一站我們繞道承德,為的是到避暑山莊一覽其飽含歷史風云的滄桑勝境。
十日晨五時,出發(fā)時蒙朧中的通河城還籠罩在一派綿綿的細雨之中,可沿哈蘿公路西行不久,天就云散雨收而艷陽當空。南下京哈高速過四平后,我們變道長深高速一路西南直奔承德。而走近承德也就走進了燕山山脈的深處,當我們穿過一個接著一個的隧道,仰望著一座高于一座的山峰時,在綿延于右前方的山嶺之巔看到了明長城。在那個一切都要仰賴人力的時候,在這樣巍峨險峻的峰巒之上,指揮修筑它的人該是何等的堅毅偉岸!他就是戚繼光。而今斯人已去,勝跡尚在。歷史的煙塵雖將愈積而愈厚,卻永遠擋不住后世之人對其穿越時空的銘記!我們不妨把杜甫的名句稍加改動以抒懷:爾曹身滅名不滅,堪比江河萬古流!大丈夫當為此哉!
進承德沿北環(huán)路南行而西,避暑山莊南大門便赫然在目。朋友們于麗正門下拍好合影后便隨游客魚貫北行入園。最先映入眼簾是康熙手書的避暑山莊四字,其書法渾厚飽滿酋勁,足見這位滿族皇帝的漢文功底和雄才大略,也唯其如此才造就了他六十年的盛世之治。之后,我們把澹泊敬誠,正宮,煙波致爽等殿堂一一看過,在十九間照房,當我見到標有慈禧太后字樣之時,頓時想起了八國聯(lián)軍的進北京,想起了咸豐皇帝的倉皇“出狩”,想起了葉赫那拉氏聯(lián)合恭親王誅殺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發(fā)動辛酉政變繼而垂簾聽政的那段歷史。說到她,后世之人多想到的是她晚年的誤國,可我卻想到了她的知人善任。當年,正是她的進言,咸豐皇帝才打破清王朝不授漢臣軍權(quán)的禁忌,起用曾國藩編練湘軍,進而拔擢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平定了太平天國,造就了清末那段短暫的中興。
當我的思緒從歷史的煙云走出之時,人也穿過了岫云門看到一派豁朗的山水卷軸。放眼望去遠山含黛秋水若鏡,這便是如意湖了。面對有限的時間和這么多的景觀怎么辦?我選擇走中線游覽。于是,下萬壑松風蹬道,走拱橋,經(jīng)芝徑云堤,過采菱渡,到如意洲,登青蓮島,上煙雨樓。登臨送目:遠眺金山飛亭疊翠于碧水之巔:近看腳下層樓婉立于香蓮之畔。風景無限之畫圖難足矣!說到金山亭就不能不說它是鎮(zhèn)江金山亭的仿制品,而煙雨樓則為嘉興煙雨樓的再現(xiàn),這當然是康熙乾隆兩帝數(shù)下江南的結(jié)果。我們從中不難看出這些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帝王,對漢文化的認同。正是基于這種認同,才使他們對漢人采取了開明的人才政策,通過科舉大量拔擢漢族士人并且“滿不點元”,因之搞定了康乾盛世和清朝二百余年的江山
看罷避暑山莊,我們又乘興游覽了普陀宗乘之廟,亦即俗稱的小布達拉宮。一路拾階,看碑亭,賞琉璃牌坊,登西罡殿,觀千佛閣,上大紅臺,而后朝萬法歸一殿。清王朝為什么要興建這些規(guī)模宏大的廟宇?而且還不止一處?明修長城清修廟之說對此作出了最好的注解。翻開歷史,自秦至明無不倍受邊患困擾而大修長城。清立國伊始便改防堵之計而為籠絡(luò)之策,于是,年復(fù)一年的和親,圍獵,修廟。于是,把鬧得明朝邊無寧日的瓦剌也就是蒙古人哄得俯首稱臣,有時還充當清廷平叛的急先鋒。
當日下午三時,不過五小時的承德懷古之旅匆匆作罷,我們便取道大廣高速繞北京六環(huán)直奔山東而行。(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