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活著
活著浪費空氣,死了浪費土地,不死不活浪費人民幣,那人存在還有什么意義?
——題記
一個人呆在宿舍著實無聊,我知道我的文筆不好,寫下這篇文章說好聽點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思考,說不好聽點無非是作無病之呻吟,聊以自慰。
人忙的時候總是渴望清閑的時光,看看電影,聽聽音樂或者假裝文藝地泡上一杯茶,翻翻泛黃的書本,享受午后溫柔的余暉。我不忙,甚至閑得發(fā)慌,此刻電影無聊,音樂刺耳,泡茶又太麻煩。電腦面前,植物人般地盯著屏幕,呆若木雞地發(fā)呆,我不知道我在看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直到學校報時鐘聲響起,我才回過神來,我離死亡又進一步了,這是為我而鳴的喪鐘嗎?
我不知道此刻會有多少人有何我一樣的想法,但是喪鐘絕對不只是為我而鳴。上帝是公平而又殘酷的,生命的長度不是無限延伸的直線,而是一條可以測量線段,線段可以長短不一,卻無法擺脫始點與終點的約束,死亡是每一個人必經(jīng)的結(jié)局。赤裸裸地來終將赤裸裸而去,既然都要死,我們何必拼命的活著?
細雨夜,市中心,商鋪燈火通明,顧客穿梭不止,過往的行人撐著雨傘,步履匆匆,來來往往,還是一派繁榮的商業(yè)盛景。一位老人,衣衫襤褸,趴在一個破舊的輪胎上,左手舉著一口大碗,右手肘拄著地面,一面用力地支撐著身體,另一面還得配合臀部,吃力地拖曳著畸形的雙腿,在潮濕的地板上緩緩地前移,并時不時地向路過的行人伸伸他的大碗。泥水濺在他的臉上,濺在他的碗里,被雨水打濕了衣服裹在他的身上,更顯得瘦骨嶙峋。(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我不知道這么一種活法是否算很卑微,但我很佩服老人,佩服老人求生的勇氣。風雨天里,為了活著,還要忍受世人質(zhì)疑的目光,依靠世人的憐憫來度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老人來說絕對是一個諷刺?;蛟S活著就真得只是為了活著的本身,或許活著本就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余華的小說《活著》里的主人公富貴本是富貴子弟,但整日游手好閑,嗜賭如命,輸光了家產(chǎn)。就在他痛定思痛,決定痛改前非,好好度日之時卻又不幸被捕入營充做兵丁。萬幸可以活著回來與家人相聚,誰料女兒已因病成啞,“大躍進”的潮流中兒子又不幸身亡。好不容易盼來了女兒的美好婚姻,“文化大革命”的浪潮里又接連遭受了女兒難產(chǎn)離世,老伴病逝歸天,女婿慘遭橫禍等厄運。從富家子弟到貧苦百姓,從年輕到衰老,富貴牽著老黃牛依舊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吆喝著。
活著就是活著,不管屈辱還是風光,不管榮華富貴還是落魄不堪,不管你愿意還是你不愿意,活著只是一個存在,就像花草樹木一樣,隨著時季的變化該生根就生根,該發(fā)芽就發(fā)芽,該開花就開花,該結(jié)果就結(jié)果,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意義是人為的定義,人作為追求意義的運動員又當有無意義的裁判者,本身就很荒唐。但哪一個物種又能為萬物靈長的人類的存在意義評分呢?上帝?真主?對于無神論者來說這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對有宗教信仰的信徒來說,也不過是“佛祖心中留”罷了,對生命意義的評判終究還是由人來決定。人活著究竟有沒有意義?漫長的人生歲月里,到底是什么東西的支撐或者驅(qū)動,讓他覺得必須繼續(xù)活下去從而渡過這一分到下一秒直至生命終結(jié)?
我認為支撐或者驅(qū)動人活下去的東西叫做“欲望”。
“欲望”的意思是:對能給以愉快或滿足的事物或經(jīng)驗的有意識的愿望。人是欲望的奴隸,人無時無刻不服從于欲望的驅(qū)使。欲望或大或?。ù蟮酵y(tǒng)一全球,小到倚床小憩),實現(xiàn)的時間或長或短,它是人活下去的唯一動力。所謂的夢想,目標,希望等等都只不過是欲望的具體分化,在欲望的分叉口上,有的人追求物質(zhì)上的滿足,有的人追求精神上的愉悅。追求精神愉悅的人沒有理由去嘲笑追求物質(zhì)滿足的人,追求物質(zhì)滿足的人也沒有理由去嘲笑追求精神愉悅的人,因為他們的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他們都只不過是在朝著自己的欲望前行,要互相笑話的話也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后無趣這兩者所構(gòu)成,人生沒有終極目標,無欲無求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相反,卻是人生的終結(jié)。當某個心里強大到也無風雨也無情的時候,我可以斷定:這個人已經(jīng)死?!耙矡o風雨也無晴”的詩句是蘇軾寫,難道他寫下這首詞的時候他已經(jīng)死了嗎?難道看破紅塵,皈依佛門的和尚也是死人不成?那隱居深山野林的高人還算活人嗎?答案顯然是他們還活著。林語堂在《對人生的態(tài)度》里寫道: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終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達觀的人。也就是說蘇軾,和尚,高人們他們并非真正的無欲無求,他們只是具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這種自由的意識和淡漠的態(tài)度,他們?yōu)榈臒o非是想要更深切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人既然能為欲望活著,人也就能為欲望死去。
在培根的文章《論死亡》里有這么一句話:人們害怕的不是死亡的本身而是死亡的裝飾品。毫無疑問任何一種強烈的感情色彩都足以讓人們坦然面對死亡甚至自主走向死亡的懷抱,例如含冤含噴割腕離世,為情為愛自溺身亡,為國為家慷慨就義……人們害怕死亡,怕的是黑白的幔帳,凄涼的墓地,親人的哭號……拒絕死亡也只是在滿足自己求生的欲望。
簡而言之,一個人,從生到死,都是在欲望的道路上行駛,至于欲望是好是壞那還是另外一回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99054/
何必活著的評論 (共 5 條)
- 醉死了算球 審核通過并說 活著就是活著,不管屈辱還是風光,不管榮華富貴還是落魄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