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葉感懷

造化生人,人是有靈性的動物。自然界細微的變化在人的內(nèi)心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感應。東風一吹,百花盛開,色彩迷人,香氣襲人,春光怡人。老杜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那是因受了社會動蕩漂泊流離的感染,而王維的“春來發(fā)幾枝”“此物最相思”,才是人情事理自然的正道。有春就會有秋,春花秋實,春種秋收。人們對秋的感覺就來自那樹葉的由青變黃,由黃而隕。
《淮南子·說山訓》中說:“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鼻摹毒鸥琛は娣蛉恕分幸舱f:“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唐人詩句中有:“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甭淙~幾乎成了秋天的標志。梧桐是我國生長極為普遍的樹種,屬于一種落葉闊葉林。因其高大通直、根深葉茂、材質(zhì)優(yōu)良,深為世人所喜愛,并以此賦予了高潔忠貞、深情纏綿等寓意。如古語有“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等。當然,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和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等詩句。
古往今來,歲月悠悠,多少人感嘆時光的流失。這其中就有南宋理學大家朱熹的《偶成》:“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桐已秋聲?!?簡簡單單的四句詩,我們從中就會深深地感受到詩人那年華易逝、學業(yè)難成的愁緒。梧桐落葉,階前秋聲,生命的輪回,總讓人的內(nèi)心里留存幾許溫馨幾許悲情。過往的生活總是那么令人回味令人著魔。不知是哪位大哲學家說過,“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的樹葉”,我真的不知到這樹葉是否也有靈性,發(fā)生在我生活中的兩片樹葉究竟有何異同。
傍晚散步,無意間在道邊撿到一枚桐葉。正值盛夏,草木郁郁蔥蔥,本來不是樹葉飄落的季節(jié)。更為奇怪的是,這枚桐葉與別的不同,它不是城里一般行道樹上的梧桐葉,而是從前鄉(xiāng)間常見的泡桐葉,葉片比梧桐的要大,葉柄比梧桐的要粗,葉面大體呈壽桃形狀,整個葉子還沒有真正的干枯。只是尖尖的頂端有些發(fā)暗,略微卷起,色彩淺黃,葉脈分明。我往四圍瞅瞅,也未發(fā)現(xiàn)這種泡桐。世上的事,有時真是很蹊蹺,在老遠老遠的地方,竟然會遇上多年不見的朋友,讓人喜出望外。
我的的確確有這種感覺。一晃進城有二十多年了,到如今,也未見干成什么大事。整天忙忙碌碌,碌碌無為,像一臺機器無休無止的運轉(zhuǎn)。"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日子仿佛復印的一般單調(diào)而乏味?,F(xiàn)在想起來,今天的我與少年時的無憂無慮無所顧忌,大相徑庭,簡直就像換了一個人。我常想,人活著最重要的是精神,物資的多寡并不代表生活的幸福和快樂。想當年,美麗的故鄉(xiāng),盡管村人的日子過得拮據(jù),但小伙伴們也不乏興趣和快活。記得當時,我們除了上學和玩樂,最多也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割草和拾柴禾。
當時的農(nóng)村非常窮,沒有錢,無法用燃煤,更不要說用氣,家家戶戶都是燒的地鍋,拾柴禾就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像我們那個年齡的孩子。天天要生火,一年四季,都要拾柴禾。除了秋麥二季撿拾收獲后的莊稼稈之外,大多時間都是掃落葉或撿落葉。落葉易燃,火苗旺,是很好的引柴;而且落葉燃后的草木灰細碎柔軟,常常用來培豆腐,冬天用來沏小孩尿濕的棉褲。(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我的家鄉(xiāng)黃泛區(qū)是一片廣闊的沙土地,種植最多的樹種就是泡桐和楊柳。柳樹經(jīng)常種在村頭和路邊,葉片窄小,落得相對集中,一般為人圈定專掃了,我們撿拾的大都是楊葉和桐葉。記得我們村東原是一條狹長的谷地,有幾個不相連接的大小不同的水坑組成,據(jù)說是賈魯河的故道。后來興修水利,鄉(xiāng)里(那時叫公社)發(fā)動臨近幾個大隊(現(xiàn)在叫行政村)開挖成了一個長方型的大水塘,周圍栽了很多楊樹。村南是一片廢棄的泡沙地,栽著一大片桐樹。我們給這兩個地方分別起了一個名字,村東叫“坑上”,村南叫“桐園”。
也是盛夏,一天正午,我拾夠一堆,專等家長來搬。地上青青草,我仰臥著聽不遠處碧枝上“吱吱——吱吱——”的蟬鳴,細碎的陽光從碧桐綠葉的空隙間直射過來,紫紅色的光環(huán)正照在我的眼簾,我真切的感受到陽光的美好。忽然間,眼前一晃,一片金黃色的東西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我的臉上。我清楚的知道一定是桐葉,但不愿睜開眼睛,因為剎那間我沒有真正看清金黃的桐葉是如何給我親近的,我似乎在想象桐葉飄落的美好瞬間。
我覺得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情,桐葉早不落晚不落,不落這不落那,恰好落在我無聊時,恰好落在我的眼前。我分明的感到貼在我臉上的一定是桐葉的正面,光光的,滑滑的,非常舒服。我沒有拿掉它,他竟然也沒滑落。就這樣過了好大一會兒,還是一只長尾的藍喜鵲“嘎嘎”的叫聲,嚇跑了近處桐樹枝頭的知了,才讓我驚坐起來。那片桐葉如同我手里的這片一模一樣。
桐葉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了,那時候幾乎天天與它打交道。除了撿拾外,還需經(jīng)常翻曬。曬干后再把它垛起來。趕上下雨天,還要收回灶火(廚房)里。做飯時,再一把一把地送進爐膛里,有時看著熊熊火苗燃起來,或者紅紅的火光照亮夜晚的黑暗的時候,總有一種為自己勞動所得、能為父母做點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說實話,那時候哪知道什么高深的理論,一切全憑感情。至于世界上有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根本也無需去計較。就是到現(xiàn)在,我還是想,如果不是親自把兩片桐葉拿在一起對比,還真難說我手里的這片桐葉和當年飄落在我臉上的那片有什么特別的差異。只是因為時光的變化,讓我現(xiàn)在有更多的感慨而已。其實,有差異又該如何,這世上的事,有時模糊點倒比清晰更有意思。
猛然間,我想起兩千多年前的一樁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發(fā)駕崩后,國家發(fā)生了叛亂。太子姬誦年幼,在叔父周公姬旦的扶助下做了國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宮中玩耍,隨手撿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給了弟弟叔虞,并對他說:“這個玉圭是我送給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
沒曾想,這件事讓史官告訴了周公。周公見了姬誦便問他說:“你說要分封叔虞嗎?”姬誦回答:“怎么會呢?我跟弟弟說著玩的?!敝芄珔s神色莊重地說:“天子無戲言!”后來,姬誦只得選擇吉日,真的把叔虞正式封為唐國的諸侯。不過,叔虞并沒有辜負周公的一片苦心,長大后,勵精圖治,把整個唐國——也就是后來的晉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這件事歷史上叫做“桐葉封弟”,據(jù)說記載在《呂氏春秋》里。
原本是兄弟間開的一個玩笑,竟然便成了歷史上一段治國的佳話?;蛟S這世間事都有緣,緣就是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切皆有緣,一切皆是緣。正所謂機緣巧合,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對于每個人都很重要。但再重要,也要因時而化,因事而變,切不可盲目強求。
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有一首詠桐詩,其中有一句叫:“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作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兩次任相,兩次罷官,始終不改革新圖強的情懷。以“孤桐”自喻,壯志決心躍然紙上,千百年來令后人感慨不已。看來,不到生命凋零的時候,絕不能放棄自己。
手捧金黃的桐葉,想起童年的往事,看看歷史的迷路,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梧桐泡桐只不過都是世間桐樹而已,落鳳凰也好,做燒柴也罷,只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力,又何必講什么憂愁忠貞和高潔呢?一葉知秋,一葉在手,一葉封弟。這世界,這歷史,你別說,還真有意思!我不知道,人生如果是一片桐葉,那又該當如何是好呢?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