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竹

——題記
竹子很平凡,可在我心里實在是很不平凡,今夕,我執(zhí)筆頌贊!
去過臨安的人們都知道,臨安竹子天下秀。天目山一帶,種竹食筍賞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蘊含了豐富的竹文化。在我的印象中,那里的竹子品種繁多,至少也有30來種吧。自古盛產(chǎn)竹子,竹資源十分豐富。當汽車奔赴在天目山公路上,映入你眼簾的是那和風翻起的陣陣綠浪,此起彼伏,無邊無盡,這正是臨安人民聰明智慧和辛勤勞作的結(jié)晶。
那四季常綠的翠竹,是我們江南極普通的一種植物,在普通百姓看來,或許會說,賞竹實在是太單調(diào)了。然后它著實是很不平凡的一種作物。
翠竹,你一節(jié)拂一節(jié),清枝帶綠葉,筆直的干,筆直的枝丫左右均勻叉分,竹干通常有十幾米高,幾米之內(nèi)絕無旁枝斜出;而上段的枝椏枝葉分布均勻,一律向上,緊緊依偎在一起,沒有絲毫的爭先恐后,欺負弱小。我踏破鐵鞋也找不著倒垂著的枝椏;主干的外表光滑翠綠暈染,微微泛著些許的霜白。哪怕在寒冬臘月,風雨霜雪的高壓逼迫下也絕不屈服卻依舊保持著倔強挺立的風姿,不論是多年的勁竹還是年幼的嫩竹一律努力向上發(fā)展,有幾米,十幾米,20來米的,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隆冬的嚴寒或盛夏的酷暑。(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竹子沒有婀娜婆娑的姿態(tài),沒有委婉細膩的曼妙,直挺挺的沒有盤旋屈曲的虬枝,難怪人們說它不夠養(yǎng)眼或者美麗。如果美只是觀賞五彩斑斕的色澤或者峰回路轉(zhuǎn)的盤虬,那么竹子根本無什么可贊美的,更沒有與玫瑰,牡丹媲美的資格。但是翠竹確實是偉岸,質(zhì)樸,正直,卻又不失溫和;堅韌不屈和挺拔傲然更是竹子的品性,是地道的偉丈夫,不愧是“四君子”之一。
竹寧靜而典雅。自古以來皆有文人墨客頌贊過竹子,記得大詩人蘇東坡與惠覺禪師兩人在“綠筠軒”臨窗遠眺,被悄然挺立的綠竹傾倒。蘇東坡情不自禁地連連叫絕?;萦X禪師見此,就故意逗他:“蘇學士,房前屋后栽幾株竹子,我們於潛故來如此,不過點綴一下居室而已,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此話差矣!”蘇東坡擺擺手說:“門前種竹,決非點綴而已,乃是高雅心神之所寄。我這兒倒有一首好詩贈你。”說著他即興揮毫寫了“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y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蘇東坡這首頌竹詩,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后來被編入《蘇東坡文集》。還有清代鄭燮的《竹石》,七律《詠竹》……
當漫步在積雪融化的天目山麓,我看到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經(jīng)過凜冽寒風和霜雪考驗的竹林,滿目蒼翠欲滴,俏然挺立,我的敬意油然而生!我不再覺得它只是竹子,他是象征浙江人民頑強不屈,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那種不折不饒的奮斗精神,質(zhì)樸,堅強,力求上進的品質(zhì)。
在眾多的的植物里,只有竹子在春雷的驚動中破土而出,嫩時可以食用,長大成材后,可以廣泛應(yīng)用到各個領(lǐng)域,如建筑,文藝,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席,竹墊,竹簾,竹地板,腳手架,工藝竹編……然后白竹,苦竹,紫竹,香妃竹可以用來制作民族樂器笛子和筱,湘妃竹還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每根竹子都愿意經(jīng)歷嚴冬酷寒,風霜雪雨,因此而質(zhì)地堅硬,品格貴重,于無聲處頑強蛻變,在藝術(shù)家們的精心雕琢下,于血肉筋骨內(nèi)絲絲縷縷全部升華。當看懂它,珍惜它的人愛不釋手,吐氣如蘭,它便音色頓現(xiàn),篷勃流長,擁有著長久韻然的生命和永不褪色的美?,F(xiàn)在杭州臨安余杭的竹笛遠銷全球,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國民間文藝走向國際的使者。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1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