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馬的故事》作者:三川賢夫
(一)厭棄菩薩生活
傳說西海龍王敖潤的三太子,先因違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繼而又縱火焚燒玉帝所賜明珠,觸犯天條,犯下死罪,幸虧大慈大悲的南海觀世音菩薩相救,才免其死罪,被貶到蛇盤山鷹愁澗思過。后又誤食唐僧坐騎白馬,再度被觀世音菩薩點化變作白龍馬,馱負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任勞任怨,功成正果,被如來佛祖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恢復(fù)其龍身原貌盤繞在靈山山門擎天華表柱上,終日聆聽如來佛祖講經(jīng)說法。這樣枯燥的生活才過了三個多月,八部天龍廣力就不太安心了。雖然這靈山仙境風(fēng)景秀麗,奇花異草芳香撲鼻,但是八部天龍廣力有些厭棄菩薩生活了,他很想回到西海去過從前龍?zhí)拥纳睿挥?a target="_blank">回想起馱負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的十多年戎馬生涯,雖然歷經(jīng)數(shù)萬里長途跋涉之艱辛,卻是飽覽了無數(shù)山川之奇險、天下風(fēng)光之迥異,廣開眼界,趣味無窮矣。而今盤繞在這石柱上不能離開半步,毫無人身自由,失去了到處馳騁的歡樂生活……
機會終于來了,一日如來佛祖動身前往其它名山佛廟視察。聽說如來佛祖每年春季都要離開靈山視察一次天下所有的佛教寺廟,每次出門視察少則半月,多則兩三個月才返回靈山。如來佛祖動身的第二天清晨,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就悄悄地從擎天華表柱上溜下地來仍然化作白龍馬,找出馱負唐僧取經(jīng)用過的馬鞍背在背上跑出了靈山……
(二)白馬堰尋歡
相傳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在靈山仙界生活了三個多月,人間已是歷經(jīng)千余年之久,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已從唐太宗時代滾入了大清時代。這一年的陰歷三月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八部天龍廣力化作白龍馬從靈山跑出來后,撒開四蹄日夜兼程狂奔了三天三夜后,來到了安州地界時,感到四肢十分疲乏,見路邊一處萬丈壁巖下有個“金霞洞”,就進洞內(nèi)歇息了。次日太陽初升,朝霞映亮了洞口金光閃閃,白龍馬走出“金霞洞”看見河流對岸是一片狹長的開闊地帶,便游過河去見是一片水草肥美之地,白龍馬十分喜歡,便在此處悠閑地飲水啃草,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美餐。
這片水草豐盛的開闊地帶就是安州的“白馬鄉(xiāng)”,有一條清澈明凈的河流叫“蘇寶河”,從北川擂鼓鎮(zhèn)流來經(jīng)“白馬鄉(xiāng)’流入安昌河。當(dāng)?shù)匕傩諡榱艘铀喔绒r(nóng)田,就在蘇寶河下游筑起一道河堰,名為“白馬堰”,蘇寶河兩岸山峰倒映堰水中綠蔭澄碧。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里的人以牧羊牧馬為生,其中有一個姓向的大家族牧養(yǎng)了一百多匹白馬,引來了遠近的商人爭相購買……可能安州的“白馬鄉(xiāng)”、“白馬堰”皆因“白馬”而得名吧。每年夏天負責(zé)牧馬的向大爺還常常將白馬趕入“白馬堰”為白馬洗刷全身,久而久之向大爺?shù)哪侨喊遵R每天吃飽青草后都要跑到“白馬堰”來飲水洗澡。這一天向大爺?shù)哪侨喊遵R來到草地時發(fā)現(xiàn)了從靈山跑來的這匹白龍馬,先是驚奇,接著發(fā)出了詢問對方的嘶叫聲;白龍馬甩甩修長的馬尾,也用交友的親切嘶鳴聲作了應(yīng)答。很快向大爺?shù)哪侨喊遵R與這匹新來的白龍馬就成為好伙伴了,它們相互間如遇故人般親熱地混在一起尋歡作樂了,它們一同吃草,一同嬉戲奔跑,一同到“白馬堰”飲水洗澡。這天傍晚向大爺給馬添夜草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馬群中多了一匹英俊的白馬,心想:這馬也不知是哪家的,先喂著吧,等失主找來再說。春夏過去秋冬來臨,向大爺也不見有人來找這匹白馬,倒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馬群中那匹發(fā)情的母馬戀上了這匹來歷不明的、十分俊俏威武的雄性大白馬,出去回來都是并首而行,好似一對形影不離的情侶。向大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這家伙定是良種馬,說不定來年會給我添上一兩匹小寶馬兒呢。果然第二年夏末秋初時,向大爺?shù)哪瞧ツ格R產(chǎn)下了兩匹可愛的小馬駒來。小馬駒在它們父母的細心呵護下,在向大爺?shù)木娘曫B(yǎng)下,一天天地成長壯實起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不知不覺中白龍馬已在這“白馬鄉(xiāng)”的“白馬堰”邊,歡樂地度過了幸福快活的三個春秋。這年冬季正當(dāng)白龍馬與向大爺?shù)倪@群白馬天天尋歡作樂時,聽說清軍殺入四川來了,有一支農(nóng)民起義軍正在四川招兵買馬抵抗清軍。為了保衛(wèi)“白馬鄉(xiāng)”及向大爺?shù)倪@群白馬的平靜生活,白龍馬決定前往參戰(zhàn)協(xié)助農(nóng)民起義軍擊退清軍。這個決定當(dāng)然不能讓向大爺知道,因為向大爺肯定舍不得讓它去的。這天晚上等向大爺睡了后,白龍馬告別了馬群,飛快地跑出了“白馬鄉(xiāng)”……
(后來向大爺去世了,因草地枯竭都開墾為農(nóng)田了,“白馬鄉(xiāng)”逐漸以種植業(yè)取代了畜牧業(yè)。新中國建立后的“土改”時期,安州更名為安縣。沒有人養(yǎng)馬了,“白馬鄉(xiāng)”也撤銷了,以“白馬堰”為界,上游地區(qū)并入了安縣永安鎮(zhèn),下游地區(qū)劃歸安縣城關(guān)鎮(zhèn),后來城關(guān)鎮(zhèn)又更名為安昌鎮(zhèn)。再后來“白馬堰”被洪水沖毀了,為了方便蘇寶河兩岸人民來往,就在原“白馬堰”附近河段修建了“白馬堰大橋”。)
(三)馬鞍落地成山
白龍馬跑了,那兩匹小白馬要去追趕它們的父親,小馬的母親要去追趕她的“夫君”。于是,母馬帶著兩匹小兒馬嘶鳴三聲算是道謝主人的飼養(yǎng)之恩,然后朝著白龍馬跑走的方向奔馳而去。馬群見有自己的同伴跑走,一起長聲地嘶叫起來向主人報信。當(dāng)時向大爺并未睡熟,聽見自己馬群大聲長嘯,以為是狼群或盜賊來了,急忙起床來到馬棚察看后,立即騎上他那匹頭馬朝院外緊追而去,一邊奔跑,一邊大聲呼喚著他的母馬和兒馬。
白龍馬聽到了后面母馬和兒馬的呼叫聲,也聽見了向大爺?shù)暮魡韭?,跑得更快了。白龍馬撒開四蹄飛奔起來,渡過河流,躍過小溪,橫跨九座山梁,穿越九條峽溝,跑至一條綿延數(shù)十里的山脈(即現(xiàn)在的方水鄉(xiāng)寶珠村八社與圓門村一社交界處)時,白龍馬背上的馬鞍滑落到地上,白龍馬為了不被向大爺追上,也顧不得去拾取滑落在地的馬鞍了,沿著山下河岸向下游狂奔而去,出“永鎮(zhèn)場”,過“龍門壩”,終身跳下了涪江河……其實向大爺追了五六公里后已經(jīng)累得氣喘吁吁了,心想:跑就跑了,由它們?nèi)グ?,便勒轉(zhuǎn)馬頭早回“白馬鄉(xiāng)”去了。
后來白龍馬滑落在山脈上的馬鞍化作了一座凹形的山嶺,狀如一個巨大的馬鞍,當(dāng)?shù)乩习傩站徒羞@山為“馬鞍山”。傳說白龍馬的馬鞍化作山嶺后,每到黃昏時附近的老百姓能看到“馬鞍山”發(fā)出晚霞似的紅光,還隱隱約約聽見馬兒的嘶鳴聲,有人說是金馬鞍才會發(fā)出紅光,有人說是神馬之鞍顯靈,應(yīng)該在此修建一座廟宇,說不定能保佑這里的后生考起武狀元呢。于是當(dāng)?shù)匕傩毡慊I資在這“馬鞍山”的“馬鞍”正中修建了一座“馬鞍寺”。
(現(xiàn)在這里的“馬鞍寺”,既是佛教信徒念誦佛經(jīng)的場所,又是方水鄉(xiāng)圓門村的“愛國老托所”,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就有很多佛教信奉者和部分老年人來此寺廟開展活動。)
(四)馬兒累死化為石馬
白龍馬穿過“龍門壩”慌不擇路跳下了涪江河,奮力向?qū)Π队稳?,爬上河岸跑了不到三百米遠,卻聽得耳后傳來了馬兒的呼救聲。白龍馬跑回河岸低頭一看,見是自己在“白馬鄉(xiāng)”的“白馬堰”結(jié)識的“愛妻”母馬正在河中掙扎著,對岸河堤上站立著兩匹兒馬正在引頸長鳴、聲嘶力竭地向自己呼叫:“父親大人,快下河來救救母親吧,我們跟著你跑了這么遠,已經(jīng)累得不行了?。 卑堮R在親情的感召下立即縱身跳下涪江河,兩匹兒馬見父馬來救也一起跳下涪江河向母馬游過去。白龍馬將母馬救上岸來后,又轉(zhuǎn)身兩次下河將兩匹兒馬馱上河岸。由于母馬及倆兒馬緊追白龍馬,疾速長途奔波,早已耗盡體力,加之大汗淋漓時又被冰冷的江水所嗆,半夜時分母子三馬氣血虛脫而死。白龍馬經(jīng)過這番折騰也是精疲力盡,又見“妻兒”為追隨自己而勞累致死,頓時悲痛欲絕,豈能獨自茍活于世?想到此,白龍馬兩只前腿一曲,跪在母馬頭前,嚼舌而亡。白龍馬對母馬的情愛之深絲毫不亞于熱戀中的癡男癡女們,正所謂“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堮R及“妻兒”四口為親情而死在一起的感人場景,正被外出視察佛廟路過此地的如來佛祖所目睹。如來佛祖雙手合十隨口念道:“此馬與凡馬愛之真切,堅貞如石,四馬尸首盡皆化作石馬,永不腐朽也。阿彌陀佛!”
第二天,當(dāng)?shù)匕傩諄淼教飰胃苫顣r,見距離河岸不足十米遠的田里臥著四匹白馬,近前一摸竟是冰涼的石頭,以為是天上的神馬下凡為他們守護莊稼。于是集資在此建修了一座一丈見方的能遮雨的涼亭,將四匹石馬供奉于涼亭內(nèi),稱作“石馬涼亭”。此后這片田壩便被老百姓叫做“石馬壩”,“石馬壩”所在的這個鄉(xiāng)就命名為“石馬鄉(xiāng)”了(即現(xiàn)在的綿陽游仙區(qū)“石馬鎮(zhèn)”)。
“石馬涼亭”建起后逐漸有人前來給石馬敬香燒紙。開始時是一些讀書人的父母在科考前總要到“石馬涼亭”來燃香跪拜,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馬到成功”金榜題名;后來一些經(jīng)商之人也來“石馬涼亭”敬香磕頭,希望自己在走南闖北的經(jīng)商生涯中能夠“一馬平川”馬上發(fā)財;從此前來燒香敬奉石馬的人越來越多了。斗轉(zhuǎn)星移,日月照耀;天長日久,萬人朝拜,“石馬涼亭”四匹石馬中的一匹竟然恢復(fù)了生機,在一個圓月之夜跑出涼亭來到河岸跳下涪江,過河后直奔對面山梁而去了……
(新中國建立后“四清運動”期間拆毀了“石馬涼亭”,留下的三匹石馬又被多事者打爛一匹并推下了涪江河。后來一些百姓悄悄地將僅剩的兩匹石馬搬運到了幾百米遠的“東岳廟”里供奉,又請石匠打造了一匹石馬也一并安放在“東岳廟”中。再后來,在“反迷信破四舊”的浪潮中,將“東岳廟”內(nèi)的神像毀掉,把“東岳廟”改建成了“敬老院”。再后來,由于寶成鐵路與國道穿越石馬鎮(zhèn)境內(nèi),石馬舊鎮(zhèn)被拆除,重新規(guī)劃建設(shè)了石馬新鎮(zhèn),并在新鎮(zhèn)的街心花園塑造了一匹騰空奔馳的駿馬——雖然此馬英俊威武,但與鎮(zhèn)名“石馬”顯然有些名不副實了。由于石馬新鎮(zhèn)修建了新的敬老院,原來“東岳廟”改建的那個舊的“敬老院”已經(jīng)廢棄不用了,院內(nèi)的三匹石馬沒有了神像和老人的陪伴似乎冷落了許多??蓢@的是“石馬鎮(zhèn)”因“石馬”而得名后,石馬鎮(zhèn)工農(nóng)業(yè)猶如駿馬奔騰般迅速發(fā)展壯大了,而鎮(zhèn)名的標(biāo)志——“石馬”卻被遺棄冷落在江岸邊了。好在老百姓還沒有忘記這幾匹“石馬”,還常來“石馬”這里掛紅許愿、燒香跪拜。)
(五)石馬進了廟
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前一節(jié)故事講到:經(jīng)過老百姓數(shù)百年的虔誠膜拜,其中一匹石馬在香火的溫暖熏陶下,吸收了日月之精華和眾人之靈氣,竟然活了,在陽春三月一個星光燦爛的圓月之夜,渡過涪江河,穿越青義鎮(zhèn)后面的山梁,跑到了青義鎮(zhèn)五大隊二隊一片狹長的山溝里,將劉家一塊麥田的麥苗吃了個精光,正要上田埂到別的麥田去,被劉家發(fā)現(xiàn)了用火藥槍打中馬頭,馬一頭栽倒在田埂下一命嗚呼,又化作了一匹石馬。
于是人們就把石馬所困死的這塊田叫做“石馬田”,石馬所跑過的這條狹長的大山溝叫做“石馬溝”。
后來該地百姓聞聽這“石馬”是從游仙區(qū)石馬壩渡河跑來,是曾經(jīng)有過生命的靈性之物,甚至有人還夢見這“石馬”托夢,說它是唐僧取經(jīng)騎過的“白龍馬”,如果能進廟宇作為神靈供奉,可以保此地百姓五谷豐登、財丁興旺。于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當(dāng)?shù)乩习傩毡阍谶@山邊修建了一座“石馬廟”。被火藥槍打死在“石馬田”里的那匹石馬無法移動,就請石匠精心打制了一匹長高約一米多的石馬供奉于廟中。為了防止“石馬”再跑往別處去,還給石馬配上了一個馬夫,馬夫手中緊緊攥著石馬的韁繩。
這青義鎮(zhèn)的“石馬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被拆毀,現(xiàn)在的“石馬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重建的,香火還比較旺盛,并有專人管理。這“石馬溝”和“石馬廟”所在地就是現(xiàn)在的綿陽涪城區(qū)青義鎮(zhèn)大龍村十二社。有人說跑來“石馬溝”的這匹石馬,比困在石馬鎮(zhèn)“石馬壩”的那三匹石馬幸運多了,不再日曬雨淋餐風(fēng)露宿了,進了遮風(fēng)擋雨的廟宇,初一十五還要受人敬香跪拜。這“石馬溝”雖然僻靜了點,這“石馬廟”雖然小了點,條件簡陋了點,但“白龍馬”所化作的“石馬”在這里卻受到了最高禮遇——被當(dāng)作主神供奉在廟宇的正中位置!畢竟這馬曾經(jīng)是馱負唐僧取經(jīng)有過功勞的,晚年有此歸宿受此待遇也是它的造化啊!
(2014年12月27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19221/
《白龍馬的故事》作者:三川賢夫的評論 (共 9 條)
- 醉死了算球 推薦閱讀并說 雖然這靈山仙境風(fēng)景秀麗,奇花異草芳香撲鼻,但是八部天龍廣力有些厭棄菩薩生活了,他很想回到西海去過從前龍?zhí)拥纳睿挥只叵肫瘃W負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的十多年戎馬生涯,雖然歷經(jīng)數(shù)萬里長途跋涉之艱辛,卻是飽覽了無數(shù)山川之奇險、天下風(fēng)光之迥異,廣開眼界,趣味無窮矣。而今盤繞在這石柱上不能離開半步,毫無人身自由,失去了到處馳騁的歡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