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山,大自然與佛家的神奇名片

作者:寧超文
關于大自然的神奇,迄今為止科學家還只能給出不能自圓其說的假說,也許自然科學提供不了最后的謎底。于溈山而言,我傾向于認為,這是大自然永恒的秘密。溈山佛文化為什么源遠流長且獨具魅力,也是社會科學面臨的難題。我的認識是,溈山是大自然與佛家的神奇名片。
位于湖南寧鄉(xiāng)縣西北部的溈山,是湘江支流溈水的發(fā)源地。溈山北鄰桃江,西接安化,最高峰海拔927米。在溈山的崇山峻嶺中隱匿著一塊長達幾公里的盆地,盆地西北側毗盧峰下的千年古寺密印寺是中國南方一大名寺古剎。如今,宏闊的毗盧峰上,還矗立著一尊99.19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圣像。
溈山密印寺是中國佛教著名的禪宗寺院,素有湖南“小西藏”之稱。其山門兩邊對聯云:“法雨來衡岳;宗風啟仰山”。這幅對聯將密印寺的千年歷史煙云和來龍去脈壓縮在寥寥十個方塊字里,我想,只有對密印寺歷史有透析解悟的文人,才能作出如此國內外方家都認可的絕對。
密印寺紅墻內有一個空闊的草坪,草坪兩邊分別有“鐘樓”與“鼓樓”,另有石磴、石桌、石柱、石坂等散落寺內。
最神奇的是密印寺的中心主體建筑“萬佛殿”,它始建于清順治十二年。大殿磚木石混合結構,采用宮殿建筑中重要大殿常用的重檐歇山頂形式,黃琉璃瓦,高27米。正脊飾蟠龍吐珠等泥塑浮雕圖案,中置寶頂,兩端為鰲魚鴟尾。大殿正面有石金桂8根,其他三面石檐柱18根,均為白色花崗石所制;四周的走廊莊嚴肅重,氣度大方。殿前有上部做成窗欞的珠紅色木門三排18扇,窗欞上雕花卉禽獸圖案。邁入木門,正面即可見三尊大佛像,通體箔金,輝煌耀目。正中是釋伽牟尼像,高10多米,端坐于金蓮座上,手持寶塔,儀態(tài)端莊。殿壁四面以塑有佛像的陶磚排砌,全部箔金,共塊,形態(tài)逼真,情儀各異,金碧輝煌,給人以莊嚴神秘的感覺,為我國佛寺所僅見。(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一如堅毅的長者,密印寺雄踞溈山傲視蒼穹,其東西兩側又是鬼斧神工的兩條峽谷,這就更是增添了溈山的神秘色彩。
密印寺以東百葉坡峽谷全長10公里,峽內奇峰陡立、苔蘚滿石、起伏跌宕,險峻無比。舊時因兩岸高山阻隔,人跡罕至?,F修通溈山至黃材山區(qū)公路,沿路看峽谷風光,只見絕崖千仞、氣勢恢宏、潭瀑相連、奇石遍布、驚險刺激。
看密印寺西側的峽谷,得從安化縣大福鎮(zhèn)新橋小集鎮(zhèn)起步,沿印石河岸的新溈公路一路向東。沿途可見高落差原始次森林大峽谷,其峽谷幽深,松林成蔭,河道蜿蜓,水流湍急,完全是原始、野性的意境。
據清嘉靖22年即公元1543年《安化縣志》記載,印石河岸“田中存大小八顆印文石,字畫宛然,石上有圓印九顆,久之愈視愈露,若數十顆然。”這就是舊時被稱為“安化十景”之一的“印石奇紋”。
又據湖南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華獻先生研究,元代某日,印石河岸仙女山來一富家公子強搶美女,被當地神槍獵手擊斃,葬仙女山。忽然間,天昏地暗,電閃雷鳴,暴雨狂風,富家公子墳墓被雷擊,自此,當地稱“雷打墳”。之后,富家公子之母深有悔悟,意欲與人為善,識百草通醫(yī)道救蒼生,并建“積善庵”,后改為“天光庵”。今“天光庵”尚存,與溈山密印寺相距不過兩三公里。佛教認為,人皆有佛性,作惡之人棄惡從善,即可成佛。富家公子之母大發(fā)善心并建造“天光庵”,是否受溈山佛文化教義影響,在深感她的兒子罪孽深重后才有此舉,尚存疑問。但溈山佛文化對當地地域文化的形成產生了特殊的影響,并與安化縣境內的梅山文化融合貫通,應無疑問。
溈山歷史有多悠久尚無定論,但在溈山附近黃材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曾于1938年發(fā)掘出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銅器四羊方尊,該文物現藏于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在溈山附近的安化縣大福鎮(zhèn)月圓里,曾發(fā)掘新時期時代遺址;不遠處的東江,也發(fā)掘出春秋戰(zhàn)國時代墓葬群。由此推論,溈山古代文明應與中華文明同步。
溈山密印寺的靈光是否對當地人才尤其是文化人的成長產生作用,也是一個難解的謎。但當地至少有兩個人物應該提出。
易祓(1156—1240),字彥章,一作字彥偉,又作彥祥,號山齋,溈山山麓巷子口鎮(zhèn)巷市村人。南宋中后期著名學者,為孝宗、寧宗、理宗三朝重臣,與同郡湯璹、王容并稱“長沙三俊”。與著名詞人姜夔“折節(jié)交之”。著有《周易總義》二十卷、《周官總義》三十卷等。
羅繞典(1793—1854),字蘭陵,號蘇溪,溈山附近安化縣大福鎮(zhèn)人。年少在長沙岳麓書院讀書12年,道光八年應順天鄉(xiāng)試中舉,次年登進士第,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任順天、四川鄉(xiāng)試主考、山西平陽知府、陜西督糧道、山西按察使。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貴州布政使,為時任總督的林則徐所稱賞。道光二十九年(1849),擢湖北巡撫。咸豐三年,升任云貴總督。咸豐四年(1854)卒于軍旅,晉“太子少?!?,謚“文僖”。主要著作有《黔南紀略》、《貴州籌捕儲備記》、《知養(yǎng)恬齋前集》、《蜀槎小草》、《玉臺贊詠》等。
溈山物產,最具特色的是溈山毛尖茶。據清同治年間(1862-1874)《寧鄉(xiāng)縣志》載:“溈山、六度庵、羅仙山等處皆產茶,惟溈山稱上品。”1941年《寧鄉(xiāng)縣志》又有“溈山茶谷雨前采制,香嫩清醇,不亞武夷、龍井,商品銷甘肅、新疆等省,久獲厚利,密印寺內數株尤佳”的記載。
今天的溈山人早已爭取到湖南省優(yōu)質品牌茶開發(fā)項目,在此基礎上,他們把溈山、祖塔甚至黃材公路沿線的農田、山土都種上茶葉,同時從大福鎮(zhèn)東山、新橋一帶收購鮮茶葉,依托長沙市茶業(yè)有限公司,借著密印寺的“佛光”,大打溈山茶葉“文化牌”、“環(huán)保牌”,把溈山茶葉推到了國內外市場。
說溈山是佛家的神奇名片,這是因為,佛家所謂的“禪”,實在難以領悟。據說,胡適不相信佛教的生命價值,他認為科學昌明之后,宗教都是胡說八道。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范文瀾早年曾對佛教文化采取過虛無主義態(tài)度,但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地鉆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墒乾F在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當代,則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禪學雖然很難參透,但如果能用心體會,也能有所領悟。
我曾想過,假如我忘卻曾經的人生,真正的靜下心來,來到溈山,租一間農家小屋,流連于山水,求教于智者,我的心靈會不會也滋生出些許的禪意呢。
有學者說,領悟禪宗的第一步是懷疑。可是,佛教講信,即要相信經典上的每一句話,而禪宗又強調要先起疑心,所謂“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就不悟”,這就是個問題啦,到底是“疑”還是“不疑”呢。又說,守住本心才是明心見性?!氨拘摹庇质鞘裁茨兀遣皇俏覀兂Uf的人的“心靈的島嶼”啊。再說,悟禪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常心是道”,也就是,人們經歷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后,才可能實現跨越,可是跨越以后,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啊,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所以說來說去,溈山也好,溈山佛文化也好,于我等凡人而言,始終是一個太過神奇的謎。至于溈山佛文化風景區(qū)是否能與安化縣梅山文化風景區(qū)對接,當屬于當地精英的課題。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34372/
溈山,大自然與佛家的神奇名片的評論 (共 11 條)
- 曉曉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