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xiāng)童謠
◇李清明
但凡水鄉(xiāng)姑娘出嫁,娘家人都會“打發(fā)”許多陪嫁物品,內(nèi)容不外乎鍋、碗、瓢、盆及被褥、蚊帳、衣柜、梳妝臺,乃至于用紅色油漆刷過多遍的嶄新馬桶等。挑擔(dān)、背籮、抬轎的送親隊伍歡聲笑語,搖搖擺擺,活像一條五彩繽紛的長龍,在鄉(xiāng)村的土路上延綿不斷,有的竟達好幾里路長。送親的東西越多、隊伍越長,則說明女子在父母、兄長、親戚心中的份量越重,將來新娘在婆家的新生活也就越有光彩和地位。
在許許多多紅的、綠的、紫的、青的、橙色的新娘子陪嫁品中,有一樣?xùn)|西必不可少,即一只用竹子精心編制的長方形嬰兒搖籃。此物寬約五十公分,長約一米,底部用木架固定,木架與地面接觸的是兩根圓弧形杉木木條,只要坐在旁邊擇菜、做針線活的大人們稍許用手推拉或用腳踩動一下,躺坐著嬰兒的搖籃便會左右自然搖擺不停,嗯嗯呀呀蹬腿揮拳哭鬧不休的小寶寶便又會慢慢地重歸安靜。此時,如果嬰兒仍在亢奮、委屈、哭鬧之中,旁邊的母親、姑姑、姨媽或奶奶、姥姥們便會一邊輕輕地推著搖籃,一邊哼唱起朗朗上口,好玩好記,慈愛溫馨的童謠。
水鄉(xiāng)童謠大都取自于鄉(xiāng)間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一些好玩、有趣的事物,經(jīng)鄉(xiāng)親們你一句、我一句集中群眾智慧式地加以編排,再套用四六或五七句式整理成淺顯、押韻的歌謠進行傳唱。
小時候我們時常聽到的童謠有:花喜鵲,尾巴長/兒子不教咬親娘/花喜鵲,叫喳喳/老人不敬遭雷打。還有:花喜鵲,尾巴長/娶了老婆忘了娘/割肉掏心娘疼崽/長大莫變白眼狼。// 花喜鵲,叫喳喳/兒子大了要分家/瓦屋新床兒子霸/老人茅棚呷南瓜…… 一首流傳于水鄉(xiāng)及長沙一帶的《偷雞吃》的童謠這樣唱道:瞎子瞎,偷雞呷/罐子煮、筷子挾/挾到廟里敬菩薩/菩薩呷了一個屁,打得瞎子兩頭離(亂跑)/左一離、右一離,上一離、下一離/離到王婆婆的褲襠里。
這些童謠多以告誡警示、寓教于樂為主,為了加深小孩的記憶,大人們在哼唱此類童謠的同時,還不忘以具體的小故事予以輔助,用以增強教育效果。譬如說,某村某家有一少年,母親一直疏于教育,致使其無法無天,無所敬畏,終有一天長大后的兒子將一位鄰居打死。臨上刑場之前,兒子提出要母親給他喂最后一口乳汁,就在母親顫顫巍巍雙眼含淚掀開上衣的那一刻,悔恨加惡毒的兒子竟然一口把母親的乳頭咬了下來……兒子反而責(zé)怪母親小時候不加管束,溺愛成禍!(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還說,某村某家有一兒子和媳婦不孝敬父母,經(jīng)常在吃飯時搶奪父母的飯碗丟到糞坑里……從此以后,兒子和媳婦自己吃飯,鍋中及碗里便爬滿了各種蒼蠅和螞蟻,最后雙雙被炸雷劈死在堂屋的臺基上,燒焦的尸首均成跪狀!這個故事,曾在家鄉(xiāng)一帶流傳久遠,鄉(xiāng)親們俗稱“插雷基”。每有狂風(fēng)暴雨、電閃雷鳴,一些不曾孝敬父母、做過虧心事的人便會悔恨交加,惶恐不安。
當然,水鄉(xiāng)童謠中也有以表揚、唱頌及鼓勵為主要內(nèi)容的。譬如:小木盆,圓又圓/坐上木盆去采蓮/先給大人送一捧/母親呷了笑甜甜。太陽太陽黃燦燦/我給媽媽做香飯/媽媽夸我懂事早/獎我一個紅雞蛋。
還有讓小朋友增長見識的童謠也是好記好玩:什么鳥兒穿青又穿黑/喜鵲穿青又穿白/什么鳥兒全身黑/烏鴉一身都是黑//什么蟲子有頭沒有尾/蜘蛛有頭冒得尾/什么蟲子冒尾又冒頭/蚯蚓冒尾又冒頭……大蜻蜓,綠眼睛/一雙眼睛亮晶晶/飛一飛停一停/飛來飛去捉蚊蠅。也有:大水牛,身體壯/黑色皮膚常癢癢/小八哥,熱心腸/主動上前來幫忙/穩(wěn)穩(wěn)站在牛背上/專捉蟲子當口糧/八哥水牛成朋友/互相幫忙喜洋洋。
較常見的則有:黃雞婆,尾巴拖/三歲伢子會唱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留我呷年糕......月亮巴巴/里面坐個嗲嗲/嗲嗲出來買菜/里面坐個奶奶/奶奶出來裝秀/里面坐個姑娘/姑娘出來梳妝/里面坐個新郎……其中,也有一些不乏惡作劇的童謠,至今回憶起來仍不免一笑。譬如:小寶寶,了不起/一餐煮了半升米/雞要呷,鴨要呷/分得寶寶呷巴巴(湘音:大便之意)。無疑,這一類童謠簡潔明快,幽默好玩,讓人在自然、愉悅、溫馨的環(huán)境中慢慢長大成人。
水鄉(xiāng)的童謠普及率非常之高,奶奶、姥姥、媽媽們唱了,姑姑、姨媽接著唱,甚至于站在搖籃邊的哥哥、姐姐還會跟著哼、搶著和。待搖籃的孩童慢慢有接受、反應(yīng)和語言能力了,則大都會嘟嚕著小嘴進行奶油味的反擊和抗議:我長大了要把好呷的給媽媽、給奶奶吃……我不會咬媽媽……我不會遭雷打……我不做白眼狼!
隨著母親用乳汁及水鄉(xiāng)營養(yǎng)豐富的荸薺、菱角、蓮藕糊糊將嬰兒慢慢喂大,特別是長至五六歲,正值對水鄉(xiāng)萬物充滿好奇,跟著大小孩的屁股后面下河撈蝦、捉魚,上樹摘桑椹、掏鳥窩......無所約束、無所敬畏之時,大人們對兒童哼唱的童謠則多以勸導(dǎo)兒女們要敬畏天地、愛護自然的內(nèi)容為主。
那一段時期,我們接受和聽到的均是《春天一捧籽,冬天一擔(dān)魚》《小鳥是我們的好朋友》《烏龜、烏龜慢慢爬》等一類童謠。有首名叫《水鄉(xiāng)伢子聽端詳》的童謠這樣唱道:
天是爹,水是娘/水鄉(xiāng)的伢子聽端詳/春天的魚籽內(nèi)含毒/呷了眼花雙手抖。//鳥窩就是小鳥的家/不能搗來不能抓/搗了腳爛手會瘸/長大還會眼睛瞎。//夏天的黃鱔正產(chǎn)籽/洞藏水蛇嚇人死。//鳥蛋鳥蛋圓又圓/既不香來又不甜/蛋殼上面有斑點/呷了會長麻子臉。//冬天的水魚正冬眠/身體長毛帶細菌/呷了半夜肚子痛……
水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們大都以捕魚為生,祖祖輩輩深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大都非常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春天,水鄉(xiāng)的魚兒大都會成群結(jié)隊游至有水草及活水的淺灘產(chǎn)籽,容易捕獲,這時如果捕捉過度,冬天乃至來年捕魚的產(chǎn)量就會明顯下降。水鄉(xiāng)漁民的諺語道:春天一捧籽,來年一船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講大道理顯然小朋友們難以接受,于是大人們便編排一些易記好懂的童謠進行勸導(dǎo),其中還無不含有許多善意的欺騙和恫嚇。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大人們都說,小孩不能吃魚籽,如果吃了魚籽既不易消化,長大手還會抖、眼睛會色盲,認不準秤(過去水鄉(xiāng)稱重多用桿秤,秤桿上用銀色的量點標識重量數(shù)碼);野鳥的蛋殼上大都有斑點,小孩吃了臉上會長麻子。還說冬天的水魚、烏龜、黃鱔、泥鰍正在冬眠,體內(nèi)長毛儲有毒素,須等到春天打雷后,才能捕捉食用。這也是因為,冬天水鄉(xiāng)的湖水干涸,這些藏在淤泥中的魚類最易捕捉。說到底,還是教化人們從小就要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不能殺雞取卵、涸澤而漁,要惜福、愛福,福方延綿久遠的道理。
期間,一首介于童謠和民謠之間的《十月懷胎歌》,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印象尤為深刻。每當夜深人靜,在夏夜乘涼的禾堂中或冬閑的火爐邊,母親們便會一邊輕輕地推著搖籃,一邊情不自禁地扯開嗓子,飽含深情地哼唱著:正月懷胎正月正/早插楊柳早發(fā)青/二月懷胎是新春/肚痛眼花頭發(fā)昏/三月懷胎三月三/走路好比上高山……六月懷胎三伏天/燒茶做飯難上前/堂屋掃地身難轉(zhuǎn)/彎腰駝背抬頭難……十月懷胎臨月生/肚子疼痛陣陣緊……孩兒下地哭一聲/長大要報父母恩/娘的心血育兒大/兒大不孝枉為人!——歌謠如泣如訴,聽者無不悲戚動容,淚眼婆娑,終身難忘。
遙望水鄉(xiāng),面對早已不見蹤影的竹制搖籃,以及漸行漸遠的童謠……我常常凝思冥想:故鄉(xiāng)是什么?我們的成長曾靠什么哺育?為什么兒時的記憶會如此深刻?——其實故鄉(xiāng)就是一個想起來便覺得溫暖的地方,一個曾用自然、愉快、善良、包容以及溫馨等等供你一步一步、一點一點慢慢成長的環(huán)境。我們懷念過去,難忘童謠,是因為它像一縷縷夏夜江邊閃閃發(fā)光的螢火,曾照亮和溫暖了我們的童年。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3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