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帶水的寺院

香山寺坐落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中, 寺院內(nèi)殿宇林立,建筑恢宏;殿堂內(nèi)佛像神龕,莊嚴神圣,香煙裊裊,木魚聲聲。坐落在香山半山腰上的香山寺,給香山增添了幾分底蘊。龍門石窟與香山之間就隔了一條伊河,站在龍門遠望香山,伊河就在你的腳下緩緩流淌,呼吸著山間清新的空氣,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使人倍感愜意。舉目遠眺香山的山巒郁郁蔥蔥,層層疊疊綿延起伏,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充滿了神秘感的色彩。香山居士白居易寫過:“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是無?”“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薄敖鑶柦迸c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青草湖中萬里程,黃梅雨里一人行?!薄耙徊瓷硜硪徊慈?,一重浪滅一重生。”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2公里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產(chǎn)——龍門石窟西山窟區(qū)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qū)和白園一脈相連,并肩鄰立。香山因盛產(chǎn)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于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云,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1936年,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選擇香山寺南側(cè)建了一幢兩層小樓,被稱為蔣宋別墅,當時蔣介石于 1936年10月29日從西安乘火車到達洛陽(東站)來到洛陽是以“避壽”為名,實則布暑“西北剿共”計劃,他于10月31日在別墅慶祝了自己的五十壽辰,參加人員有張學良,閻錫山等,之后他視察了洛陽軍校、洛陽電廠,檢閱了重炮部隊。并和夫人宋美齡三次往復洛陽,去安撫非嫡系部隊太原的閻錫山,濟南的韓復榘,綏遠的傅作義。于12月初離洛到西安,在洛陽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蔣宋別墅。
無獨有偶,同樣是這座小樓,一個戰(zhàn)無不勝的共產(chǎn)黨將領楊成武,文革期間被隔離在此。雖然依舊還是那山那水、但由與被關押在此,楊大將軍一家可想而知是一個什么樣的處境了。平反以后,楊大將軍重游故地,面對眼前的一切發(fā)出了“世事無?!钡母锌?。
游完全寺,憑欄西望,宏偉壯觀的龍門石窟靜靜地矗立在那里,仿佛要告訴世人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俯視伊河兩岸的風光,卻再也找不到漢唐的盛景,悠悠的鐘聲。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中,也許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從西北遷來的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意氣風發(fā)的武則天也站在這里依欄賞景……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5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