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石丘
三十六石丘
題記:權作村落和農耕文化的挽歌
農耕時代,“石”是面積單位,又作“擔”,讀音也同“擔”。
三十六石丘地處長義村的中心,是長義村面積最大、開發(fā)最早的一丘水田。
長義村為山間小盆地,周圍森林茂密,水源豐沛,氣候宜人,宋元時就有人定居于此。又因地處湘贛邊境,土地肥沃,清朝末年已發(fā)展成物產豐富,人才輩子出,百里聞名的村落了。
新中國成立以前,三十六石丘屬于瑞先家。瑞先祖上是當?shù)氐拇蠹?,瑞先的爺爺承繼祖業(yè),為人精明強悍,富甲一方,是當年紅軍為籌集物資打過的著名土豪,最終在解放初期被鎮(zhèn)壓了。也正因為如此,作為反革命大地主后人和“四類分子”的瑞先一家,在文革前后幾十年間,吃盡了苦頭,不但包括三十六石丘在內的數(shù)千畝良田林地被充公,分給了貧下中農,而且從此失去做人的基本尊嚴,一貧如洗,甚至連生計都成了問題。(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大集體時,三十六石丘絕大多年份是村民生活、勞作、甚至表演的舞臺。
清明播種,三十六石丘是秧田,下種前用火烤過的木梓箍(油茶籽榨過油后形成的餅狀物)浸水清田,會有部分泥鰍被藥暈,隨即成了孩子們哄搶的對象、餐桌上難得的美味。
芒種到來,先是村中男女云集三十六丘拔秧,雖說當時政治高壓殃及普通農民,勞動中有節(jié)制的交流、嬉戲,還是緩解了部分生存壓力。緊接著蒔田,三十六石丘又成了炫技的場所,因為三十六石丘是村中最大的一丘田,在沒有牽線畫格的前提下,全憑手感經驗,能快速、高質地把秧苗線路挺直、經緯分明插下去的,長義村近千主勞中,也就三、四人而已,瑞先即為其中之一。
秋收季節(jié),三十六石丘總是村里最先收割的一丘田,并被排干水平整成了曬場。曬大豆、曬稻谷、曬紅薯苗紅薯絲紅薯片紅薯粉,直至曬完油茶,才算告一段落。
入冬以后,三十六丘又是村里孩子們的歡場。晴天,造房子、跳繩,追跑打鬧;雪天,堆雪人、打雪仗,不玩至天昏地暗,爹媽高喊“貓兒、狗兒、小妮子,吃飯了!”不回家。
改革開放時,瑞先繼承祖業(yè),又成了三十六石丘的主人。
不過很不幸,瑞先的妻子很早就撒手人寰,留下他和四個孩子相依為命。
妻子過世以后,瑞先爹媽重任一肩挑,沒日沒夜地勞作,勉強支撐,努力使孩子們享受到了一個家的溫暖。孩子們的表現(xiàn)讓瑞先既寬慰、又揪心。寬慰的是孩子們很爭氣,全是個頂個的讀書好料,揪心的是,因為那時尚未實行義務教育,學費是個沉重的負擔,甚至一度到了要砸鍋賣鐵供孩子讀書的境地。而更令瑞先揪心是,懂事的二兒子,為了讓已在上高中、成績優(yōu)異的大哥和弟妹放心求學,竟然以自暴自棄、自動退學的極端方式,在初二時就中斷學業(yè),過早地同他一起在三十六石丘揮汗耕耘了。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因為有瑞先父子的苦心經營和親友的熱心扶助,瑞先這個生活在三十六石丘旁的艱苦農家,終于有了起色。大兒子在國內一所名牌大學畢業(yè),進入上海一家外企,以自己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誠實勤勉,落腳生根,成家立業(yè),稍后,又將弟妹帶往上海發(fā)展。瑞先則繼續(xù)在三十六石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兒女們準備春節(jié)回家吃的各種綠色食品。
進入新世紀,瑞先已慢慢顯出老態(tài),身休每況愈下。孩子們?yōu)榱藴p輕他的負擔,借退耕還林政策,把勞動強度大的所有邊遠責任田種上了苗木,但留下了需要投入勞動量相對較少的三十六石丘。
隨著國家減免農業(yè)稅,不再上交公糧,以及農業(yè)成本的不斷提高,種田已很不劃算,長義的青壯年,大多不再以耕田種土養(yǎng)家糊口,而是滿懷忐忑地遠走他鄉(xiāng),進城務工了。此時,瑞先的身體也越來越差,耕種已經十分艱難,孩子們要瑞先把三十六石丘放棄了。然而,瑞先堅決不同意,硬撐著繼續(xù)耕種。孝順的孩子們不好反對,默默地依了他,每逢農忙季節(jié),都會輪流從老遠的上海趕回來,買好肥料種子,花高價請來零工,幫老父打理三十六石丘的農事——賠本種田。
新千年剛開始,城鎮(zhèn)化大潮就襲來了,長義穿村公路兩旁面積稍大點的耕地都被政府征用,良田所剩無幾,多數(shù)村民拋棄世代居住的土坯房住進了剛建起來的農民街,瑞先也不例外。
前幾年,當?shù)卣Πl(fā)展茶葉產業(yè),長義村僅剩瑞先的三十六石丘還在種稻子。秋天,被茶園包圍、一片金黃的三十六石丘,再次成了長義村獨特的風景。同時,也化為了全村老鼠、雞鴨、麻雀們最后的極樂園。秋收時,原本一派豐收景象的三十六石丘,入倉的稻谷還不足常年的一半。至此,瑞先徹底失望,無法堅持,去年冬天,也從眾在三十六石丘種上了茶秧。從此,長義村再沒有三十六石丘了,三十六石丘卻永遠會在瑞先們的心中存在,在瑞先們的孩子心中經常出現(xiàn),甚至瑞先們的孩子也許還會在他們的孩子面前偶爾提起三十六石丘??梢韵胍?,過不了多久,千萬個長義村這樣的農耕古村落,也會緊隨三十六石丘之后,在老一輩農民的哀嘆、新一代農民的木然中逐一消失。
今年春節(jié),兒子、兒媳婦再次提出,要瑞先到上海頤養(yǎng)天年。可瑞先依舊不同意,他獨白般理性而又動情地說:
“你們的孝心我懂,也領情。但你們要養(yǎng)家糊口、要上班,孫子也要上幼兒園,每日就留下我一個在家,守著電視度日,難受!上海那樣的大都市,我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連個說話的都沒有,太孤獨、太無聊,不去!上海的水有股怪味,空氣不好晚上看不到天星,上海的菜都放糖,上海的......,反正,我在城市里不習慣!”
“你們已經離開長義了,離開田土了,也應該離開??墒俏译x不開長義,離不田土,離不開三十六石丘?!?/p>
聽完瑞先的這番獨白,孩子們不再強求,還沒過完春節(jié),就匆匆告別老父,奔赴上海,忙自己的去了。
其實,孩子們也清楚,瑞先此生再也離不開長義,離不開三十六石丘。因為只有在長義,才有人能跟他談談天、說說地,打打小牌、喝喝小酒,日子才過得有滋有味;只有回到已經變?yōu)椴鑸@的三十六石丘,他才能活動開筋骨,找回他了然于心,時刻難忘的農民感覺。
但愿:在瑞先和祖先們守望了千百年的三十六石丘消失以后,長義村將來能以另一種更美麗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65383/
三十六石丘的評論 (共 7 條)
-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閱讀!祝寫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