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見聞文/魏來安
早餐見聞
文/魏來安
今早,我去一小吃部吃早餐,鄰座的是一位年青的母親帶著大約三四歲的小男孩也在就餐。這母子倆去的比我早,我的一碗餛飩剛上桌,她們母子就丟碗謝筷了。只見小男孩將喝完的飲料罐往地上一扔,手牽著這位母親:媽媽走!這位剛立起身的母親又坐了下來。她俯身對小男孩細(xì)聲地說:“你把它拾起來放到垃圾簍里”。男孩扭著身子拉著她要走,這位母親又用愛撫的語氣:“你把它拾到垃圾簍里,我們就走”。孩子還是拗著不愿去做。這時孩子的母親略帶生氣狀,不理孩子。孩子用小手拖著母親要走,母親堅持不理。最終孩子沒有拗過母親的意志,還是做了不情愿的事——把扔在地上的奶罐子拾進垃圾簍里。最后母子倆攙著手愉快地離開餐館。
眼前的這一幕很使我有感觸。古語說,桑樹條要從小育。也就是說,教育孩子要從小教育,因為孩子是有可塑性的。我們的國家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明禮貌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目前我們?nèi)鐣荚趥鞒羞@個美德——講文明,講禮貌,敬老愛幼,創(chuàng)建文明城鎮(zhèn)。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從我做起,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做好身邊的事。我想,我們的老人就有人愛戴,我們的文明創(chuàng)建工作也不至于勞民傷財了。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孟母斷機的典故。首先,孟母斷機告訴我們要有決斷性,一旦認(rèn)為是錯的就當(dāng)機立斷改正錯誤。今天的這位母親的行為就是典故的其中。
可以說,自古以來,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棘手的問題。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然而,良好的主觀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這其中就有一個教育方法的問題。孟母斷機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并為人們所稱頌,筆者以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誘。(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面對孟子的逃學(xué),孟母既沒有罵,也沒有打,而是用“斷機”一事使孟子明白不學(xué)習(xí)很可惜,從而勤學(xué)不止。這種善于借助事物的道理來教育孩子的方法確實令今人為之擊節(jié)贊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空洞的說教,只能讓孩子似懂非懂,左耳進右耳出;嚴(yán)厲的“懲罰”,更讓孩子逆而反之,甚至鋌而走險。何故?有專家認(rèn)為,孩子尚小,其抽象思維能力極為薄弱,還無法與成人的思維同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向孟母學(xué)習(xí),少一些大而空的說教,多通過具體而微的事例對孩子進行啟發(fā)引導(dǎo)。這種以事說理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真正而深刻理解事物的內(nèi)在道理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面對這一群體的家庭教育問題備受社會關(guān)注。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內(nèi)在規(guī)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多從孩子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出發(fā),能多用孩子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說話,讓孩子領(lǐng)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真正做到“教子成才”,而不是“逼子成龍”、“逼女成鳳”。今日的早餐見聞使我得以啟發(fā)。
于2015年7月24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7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