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回想(散文)
時序九月,令屬仲秋。又到了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時候,這是一年當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每當這個時候,總讓人胸臆開闊,心情愉悅,感覺舒暢,精神爽朗。從我們的內(nèi)心到外在的感知,抑或是每一根神經(jīng),都感覺到無比的熨貼。
白天,艷陽高照,白云縹緲,天空湛藍,宇宙澄澈。在金色的陽光照耀下,廣袤的大地山水逶迤,田園錦繡,道路縱橫,村寨依然,融和在太陽金色的光輝里,天地顯得更加的透徹,原野顯得更加的曠闊,山水顯得更加的遼遠,村落顯得更加的祥和。如果你站在高處放眼望去,但見田園阡陌,稻浪翻騰;山邊地頭,瓜果飄香;到處都是一派豐盈的景象,讓人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豐收的歡暢。
夜晚,夕陽西下,炊煙繚繞,山色朦朧,水光瀲滟。沐浴在清涼的晚風里,凝望蒼莽靜穆的遠山,只見半個月亮從山坳里爬起來,如一塊玉璧懸掛在天幕上,飄逸夢幻一般迷離的身影,灑下一地銀白色的月光,把大地浸染得如癡如醉。在這清風蕩漾詩意沉醉的夜晚,如果漫步在寧靜的小河邊,看著滿河星輝,波光閃爍;聽著洞簫低徊,漁歌唱晚;那是一種如何逍遙的意境,一種如何繾綣的情懷!
我對于金色的秋天,總是懷揣著美好的意象,充滿著向往的情懷,如同欣賞一幅自然安逸的圖畫,面對著風光旖旎的情境,久久地沉醉于自我迷戀的空間,感受牽動心靈的回應(yīng)。同樣,我對于秋天的回憶,實在是太過的豐盈,有時如春潮之水,奔騰激越;有時又如秋湖之波,漣漪蕩漾。往事歷歷,依然如昨,情景依依,亦真亦幻。那些秋天里發(fā)生的故事,時常纏綿于腦際,不因時光的消逝而遺忘,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fā)顯得明朗和清晰,讓人為之夢縈魂牽。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在我們少年的時光,秋天就是我們歡樂的節(jié)日。等到山箐里楓葉紅了的時候,大山里頭的白云深處,就是我們幸福的樂園。每當星期六的中午,我們一群十來歲的孩子,從學(xué)校放學(xué)回來,匆忙地在家里吃過午飯,就會急忙邀集起來,一起上山去開展“小秋收”。當然,這里面的花樣實在很多,可以根據(jù)大家的興趣,具體地決定后面活動的內(nèi)容,選擇將要前往的去向。往往是誰臨時提出動議,大家隨聲附和,反正有許多可以選擇的余地。(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如果到離村子近一點的地方,就去絲茅崗上摘“當蓮子”(學(xué)名棯子),或者到大成坑那里去采“十月烏”。當蓮子樹喜歡生長在向陽的石頭山上、只長著絲茅草和蕪箕、植被相對稀疏的地方,從不嫌擇土壤的干旱和貧瘠。每年農(nóng)歷的五月開紫色的花,姹紫嫣紅,粉瓣黃蕊,由濃及淡,花色各異,布滿整個山岡,煞是好看。到了九月節(jié)的前后,果實就開始成熟。成熟的“當蓮子”,果實大小如拇指,渾身長得胖嘟嘟的,頂端還有好看的紋飾,通身暗紅轉(zhuǎn)而烏黑,中間只有一個小核,津味鮮甜,清新適口,沒有一點兒雜糅的味道,甜滋滋地在口中融化。其性溫熱滋陰,可以用來浸泡藥酒,具有強身健體之功效,是近年來倍受追捧的家釀果酒。
我們上山去采摘“當蓮子”的時候,通常是在晌午時分,十月的天氣依然熾熱,太陽光熱辣辣的,曬得人頭腦有些發(fā)懵。然而,我們就像一群飛上山岡的小鳥,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在山頭上的樹叢間相互追逐,尋找分布于灌木叢中的“當蓮子”,全然不顧滿頭的大汗。每個人都似乎在暗自較勁,私下里進行采摘野果的比賽,看誰采摘的“當蓮子”比較多,而且顆粒飽滿,汗多味甜,烏黑發(fā)亮,作為評判今天運氣好壞的標準。等到回家的時候,大家在山腳下蔭涼的石砌路上,自覺地圍成一個圈,逐個展示自己的“戰(zhàn)果”,便能夠見到分曉。優(yōu)勝者自然趾高氣揚,顯露滿臉得意的神態(tài);倘若自己的“戰(zhàn)果”其貌不揚,免不了被大家嗤笑一番。
說起“十月烏”,家鄉(xiāng)人又叫做“果籽”。顧名思義,所謂“十月烏”,就是農(nóng)歷十月間成熟的果子,那也是我們兒時最喜歡的漿果。因為當時家中缺糧,時常把它當作果腹的珍品。這種漿果細如霰丸,顆粒勻稱,猶如一串串潤澤的珍珠,被果柄巧妙地綴連起來,擠滿了低矮的灌木叢,把纖弱的樹枝壓得彎下了腰。走上前輕輕地折上一枝果杈,在手頭上掂量一下,有點沉甸甸的感覺。它喜歡躋身于山箐叢林的邊際,一叢叢蓬勃地生長著,任由人們隨意地攀折。等到明年又會長出新的枝杈,愈發(fā)顯得茁壯,照樣果實累累。
每年的初夏時節(jié),“十月烏”樹上就會綻放細白色的花蕊,看上去并不起眼,有些零散而細碎,也沒有馥郁的香氣?!肮选被▌傞_過,枝頭上就會結(jié)滿青澀的果子,味道出奇地酸澀,嘗一口讓人嘴角鼓脹,酸掉大牙。等到果子完全成熟,果皮上涂上一層白霜,顯得烏黑發(fā)亮,玲瓏剔透。味道清甜可口,略微帶一點酸味,品之止渴生津,讓人久久地回味。這時候,長年在山林間勞作的人們,一旦饑渴難耐,往往會走進疏林地里,從低矮的灌木叢中,尋覓到“十月烏”的蹤影,捋一大把果實下來,用力地投進嘴里咀嚼一番,既可以充饑也可以解渴,實在是一個絕妙的享受。
在以往饑饉的年份,這種叫做“十月烏”的野果,曾經(jīng)是人們重要的糧食替代品。在上世紀五八年至六0年的“三年困難時期”,大家饑不擇食,鄉(xiāng)村里餓殍遍地,野果成了人們救命的口糧,讓許多人聊以度日,幸免于難。在我們小的時候,糧食仍然緊張,經(jīng)常饑腸轆轆,食不果腹。一俟到果子成熟的時候,許多人家全員出動,男女老少一齊上山去采摘野果,和少量的碎米一起搗碎,做成別開生面的“果子粄”,為人填塞饑腸,大飽口福。而且,人們經(jīng)過長年的觀察和總結(jié),發(fā)現(xiàn)一個奇特的自然現(xiàn)象:大凡遭遇到天災(zāi)人禍,碰到了缺糧的年份,這種果子的結(jié)實率就特別高,果實較其他年份顯得更加的豐稔。因此,一些老人家會說:這是上天送來救人命的果子,老天爺開眼,天無絕人之路??!
如果到離村子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到石頭窩里去摘五葉木通,或者到過浪里去摘三葉木通,它們的果實俗名叫“牛哈卵”或者“馬藤包”,也有人稱其為“野木瓜”。這兩種藤本植物的果實,外形都有一點像大水牛的睪丸(客家話稱“牛哈卵”)而得名,其里面的果囊形狀基本相同,而且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成熟,僅僅是個頭略微有些差異而已。 因而當?shù)厝肆?xí)慣以大小分別稱之, 五葉木通叫“大牛哈卵”,三葉木通則叫“細牛哈卵”,想起來確實十分對應(yīng)和貼切。
說起五葉木通,它一般生長在深邃的溝澗里,或者是潮濕陰冷的山腳下,四處全都是巉巖峭壁的地方。遠遠地望過去,青藤攀援于懸崖峭壁之上,附著于濃密的闊葉樹叢,只見濃蔭匝地,枝葉紛繁,藤蔓纏繞,滿壑蔥蘢,構(gòu)成一片陰冷幽靜的世界。在參差披拂的藤蔓之間,掛滿了甫才成熟的“牛哈卵”,一個個渾圓飽滿,通體金黃,著實吊動人們的胃口?!芭9选钡墓麑嵓扔袉为毜?,也有兩個甚至三四個結(jié)蒂生長在一塊的,形狀有點像成熟的木瓜,或者是像碩大的芒果,垂吊在枝葉藤蔓之間,在山風的吹拂下晃晃悠悠,似乎要掉下來似的,令人垂涎欲滴,心癢難撓。
其實,最為值得回味的,還是將其果實摘下來之后,輕輕地剝開松軟厚實的外皮,露出里面黃澄澄的果囊, 構(gòu)成晶瑩潤澤的圓柱形狀??梢钥吹侥伝彳浀墓庵虚g,鑲嵌著許多黑色的果仁,像是一顆顆晶瑩的瑪瑙,珠圓玉潤,清香撲鼻。用嘴巴輕輕地咬上一口,小心翼翼地含在嘴里,慢慢地吮吸咀嚼,一股甜絲絲涼津津的感覺,在嘴里悠悠地彌漫開來。只要你細細地品味,感覺特別愜意,爽滑而綿軟, 清新而純正,沒有一丁點兒的雜味,甘甜爽口,余味無窮。如果你一不小心,恐怕連舌頭都會一起吞落到肚里去。
然而,爬到樹上去采摘“牛哈卵”,卻絕對不是一個輕松的活計,甚至還帶有一點風險。因為藤蔓都攀援在高高的樹上,果實大多懸掛在空中,必須爬上很高的枝杈才能采摘。如果有手夠不著的地方,甚至要折一根細樹枝,做一個能夠?qū)ⅰ芭9选碧倮^來的鉤子,借助這樣簡易的工具,才能將這些果實手到擒來。按照事先的分工,上樹采摘的人得手以后,往往忍不住鮮果的誘惑,在樹上私自飽啖一頓。饞得底下接應(yīng)的人,一邊流口水,一邊不住地央求,叫樹上的人扔下一個來,試圖能夠盡快品嘗到鮮果的味道,解一解饞癮。看到下面的人焦急萬分,上蹦下跳,抓耳撓腮,惹得樹上的人哈哈大笑,在那里洋洋得意,實在有趣得很。
而且,“牛哈卵”也是松鼠、山鵲等動物最喜歡的食物,即使我們爬上樹去采摘的時候,也可以看到幾只松鼠在身邊上竄下跳,“吱吱咕咕”地叫喚個不停,好像對我們隨意侵入它們的“領(lǐng)地”表示不滿。因而,有時候好不容易爬到樹上去,極有可能無功而返??吹竭h處有一個黃澄澄的大果子,想方設(shè)法把它摘下來,湊近前去一看,卻已經(jīng)被松鼠捷足先登,啃得只剩下一個空果殼,讓你哭笑不得,感到無可奈何,徒然地空歡喜一場 。
在離我們村子更遠的地方,是一大片蒼莽幽遠的山林,隱藏在白云繚繞的深處。那里離村子起碼有上十里遠的路程,是地名叫做楊梅崠、竹塘里一帶的山嶺,山勢逶迤,溪澗環(huán)繞,森林茂密,林深苔滑,充滿著神秘的色彩,喚取我們強烈的好奇心。當我們年紀稍大一點的時候,等到每一年的秋天,都會邀集五六個小伙伴,帶上柴刀、布口袋、竹蔞子之類的工具,沿著幽深曲折的石砌路,趁早出發(fā),爬坡過埂,結(jié)伴前去采摘成熟的山柿子、雞爪梨、錐栗子之類的野山果。有時候,順便也采一些野靈芝、金線蓮、白背草之類的中藥材,拿到集市上進行售賣,或者送到供銷社收購站去收購,換取一些零花錢,作為自己平時自由支配的費用,用來購買學(xué)習(xí)用品,或者購買連環(huán)畫之類的圖書。
在長年郁蔽的大山之中,生長著許多的山柿子和雞爪梨,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在秋風中輕輕搖曳,閃爍著滿樹金黃的色澤,給我們帶來無限的誘惑,挑逗著我們興奮的神經(jīng)。然而,它們的樹身都很高大,樹干筆直,枝條粗碩,離地面兩丈高才會長出樹杈,要想采摘到滿樹成熟的果實,必然要考驗我們爬樹的本領(lǐng)。
這時候,我們便會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lǐng),在腰間綁上刀鞘,插上柴刀,用野葛藤纏繞成腳扣,套在一雙赤腳上。然后,往手心里吐一口唾沫,將胳臂用力地抱緊樹身,一邊蹭蹭地往上攀援,一邊用柴刀在樹身上砍開幾個口子,好讓腳扣牢牢地扣緊樹身,不至于往下滑脫。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交替上升,最后用盡吃奶的力氣,使盡渾身的解數(shù),終于艱難地攀援到樹頂上,早已憋得滿臉通紅,氣喘如牛,汗水淋漓。這時候,站在高高的樹上打一聲唿哨,引來山鳴谷應(yīng)余音繚繞的一陣回響,那興奮勁實在難以言表。
大家知道,只要爬上了樹梢,就完全掌握了采擷果實的主動權(quán),收獲成功的概率也就超過了一半。接著,便是恣睢放任的搖曳、砍斫和攀折,一陣狠勁的功夫下來,滿樹的果實就像下雨一般地墜落,“噗索、噗索”地墜落到地下,砸得樹下的同伴抱著腦袋四處躲藏,嘴里“哎喲、哎喲”地直叫喚,興奮得“咿哩哇啦”地亂喊亂叫,在山谷中蕩漾起無窮無盡的歡樂。接下來,大家便圍攏在一起,高興地哼著自己所熟悉的客家歌謠,將滿地的果實收攏起來,將所有帶去的口袋和竹蔞都塞得滿當當?shù)?,得意地滿載而歸 ……
秋天的山野間,總是充滿著神奇的誘惑,蘊含著無盡的歡樂,浸淫于我們童年的歲月,帶來永遠難以忘懷的記憶?,F(xiàn)在回想起來,在我們童年的時光,盡管缺衣少食,溫飽無著,物質(zhì)匱乏,生活相對貧困。然而,我們?nèi)粘I顓s始終琳瑯滿目,多姿多彩,充滿著歡聲笑語。這些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斷,構(gòu)成山里的孩子們所特有的人生經(jīng)歷,實在彌足珍貴,值得我們永久地回味,獲得雋永而深刻的啟迪。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7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