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家鄉(xiāng)三十年
回眸家鄉(xiāng)三十年
我的家鄉(xiāng)地理位置優(yōu)越,位于山亭區(qū)和滕州市的交界處,山清水秀,素有“小平原”之稱。村莊周圍有大山環(huán)繞,東邊和南邊各有一條河流經過,常年溪水漴漴,也可稱為“魚米之鄉(xiāng)”,祖祖輩輩在此土地上繁衍生息。改革開放前,村里實行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目前人均收入可達2000多元。
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們從束縛土地上解放出來,搞活了經濟。有的人走出了大山,外出打工、做生意、跑運輸,人們生活逐漸富裕起來,我們村莊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電是多少輩人的期盼。1981年全村通了電,電給全村人送去了光明,照亮了每個人的心。沒通電前每到夜幕降臨時,整個村莊漆黑一片,每家每戶點的是煤油燈,像螢火蟲一樣,晚上小孩子不敢出門。假如晚上趴在燈下看書、寫字,一會兒功夫,臉被熏得黑乎乎的。上小學五年級臨畢業(yè)時,學習任務重,晚上自習全部是自制煤油燈照明,盡管條件艱苦,但同學們學習非??炭啵磕戤厴I(yè)班都有一兩名同學考上鎮(zhèn)中學尖子班。
自從通電以后人們的生活方便,農田灌溉用上了電機抽水,木匠把手鋸換成了多功能電刨子,全村有了第一臺12英寸黑白電視機。當時在放電視連續(xù)劇《霍元甲》,每到晚上全村人都到他家去看,院子里人擠的水泄不通,甚至附近村莊也有人來看。幾年后村里其他人也陸續(xù)買了黑白電視,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彩電,有的人家還買了液晶超薄電視。1995年我們村通了電話,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2005年前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可以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的問題一直困惑著村里人。由于路況不好,很少有大汽車經過。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支部隊在我們那兒演習,剛下過雨,一輛軍車從村家西經過,不小心陷到路邊的田地了,引來許多人看稀奇。這時任憑司機怎么發(fā)動車,車就是原地不動,甚至越陷越深,只好向我們村里求援,村里派出十幾個勞動力才把解放車推了出來。2005年我們那兒實行村村通工程,資金由每家每人出50元,其余鄉(xiāng)鎮(zhèn)補貼,全鎮(zhèn)八十多個村的主干道全部修起了水泥路。我們村的水泥路與店韓路連接起來,從此我們村結束了“水泥路”的歷史?,F在黨的富民政策好,買農用車給予13%下鄉(xiāng)補貼,許多人家買上了農用三路車,跑起運輸生意,人們生活富裕了,家家蓋上樓房,門窗是不銹鋼、鋁合金的,家用電器應用盡有,手機、摩托車、電動車走進了千家萬戶。目前,我們村莊僅小轎車就有十幾輛。(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看病貴,上學難一直是老百姓的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隨著黨的政策不斷傾斜農村,惠農政策讓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村里在沒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前,由于承擔不起高額的醫(yī)療費,有的人得了大病也不敢到大醫(yī)院治療。自從實行農村合作醫(yī)療后,老百姓再也不為有病而發(fā)愁了。這幾年我們村里有三四個人得了重病,每個人都花上萬元醫(yī)療費,后來報銷了一多半,都高興的說:“如今農村人也變成城里人,看病也有地方報銷了。”緊接著國家又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初中全部免費,家庭貧困的學生再也不為湊不夠學費犯難了。隨著國家日益繁榮富強,農民種地不繳納公糧,反而還給糧食補貼,讓農民真正體會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農村在沐浴著改革春風闊步向前奔小康。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75010/
回眸家鄉(xiāng)三十年的評論 (共 9 條)
-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