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西北八月春正濃(一):蘭州紀(jì)行《水車旋轉(zhuǎn)春意流》/《蘭州河濱遇“董浩”》

秋風(fēng)淅瀝踏莎行。漫步于公園松徑,又與闊別旬日的老伙伴們相逢。他們驚訝于我的銷聲匿跡,紛紛打探我的行蹤。我笑著相告:“無他,只是到西北甘肅寧夏青海等處看看風(fēng)景?!逼渲幸晃荒杲畔〉男』锇槌泽@地望著我說:“那里有什么好看的?甘肅甘肅,土干地瘦。那里的山光禿禿的,寸草不生,一座連著一座,就像無數(shù)荒涼的墳丘,一點詩意也沒有。青海湖倒是有一大潭子水,但說海不是海,說湖又不像湖,不倫不類。你想看海,可以到東南沿海那邊去,在那里你可以‘東臨碣石,以觀滄?!I(lǐng)略‘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的壯美,領(lǐng)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神奇,還可以哼著‘軍港的夜啊靜悄悄, 海浪把戰(zhàn)艦輕輕地?fù)u’,體驗‘ 年輕的水兵頭枕著波濤, 睡夢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的幸福和浪漫。你想看湖嗎,可以到八百里洞庭,領(lǐng)略那里‘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磅礴氣勢,欣賞那里的‘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你若要看古鎮(zhèn)園林小橋流水嗎,可以到江浙蘇杭閑庭信步,吟詠著王羲之的‘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在‘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若是逢著‘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日子,說不定在那煙雨朦朧的長長雨巷,你還會遇到一位‘撐著油紙傘’的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的丁香姑娘。你說,你跑到那不毛之地到底能看點啥???”
我笑著說:“老伙計,旅游可不全是‘上車睡覺,停車撒尿,下車拍照’啊,怎么盡盯著那些花花草草、風(fēng)流仕女?你說的那些我可能真的看不到,但是我呀,到西北卻看看到了‘八月里的春天’!怎么,你不信?那我就好好給你說道說道……”
【水車旋轉(zhuǎn)春意流】
8月9日,曙光初醒黃河浪,蘭州南濱河路就已車水馬龍了。
趁孩子們尋找泊車位置之際,我拿出相機準(zhǔn)備拍攝穿城而過的黃河。
“外地來的吧?今天準(zhǔn)備在這兒看點什么?”一位在河邊散步的老者笑吟吟地和我打招呼,他鶴發(fā)童顏,滿面春風(fēng),頗有幾分道骨仙風(fēng)。(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是的,從河南。我們只是路過,打算吃過早點就走。”我也微笑著回答,為了避免失禮便言不由衷地補充說,“以后有機會一定到這里好好看看?!?/p>
“旅游的吧?何必那么急如星火!喏,你看——”老者似乎沒有介意我的弦外之音,依然熱情不減地向我介紹道,“前面不到50米,就在那排綠樹后,就是我們蘭州市的水車博覽園,很值得一看。開放性的,不收門票,去看看吧,耽誤不了你多少時間。”
老者的誠摯和熱情打動了我,我向他道了謝,便招呼孩子們向水車博覽園走去。
水車博覽園果然值得一看!園內(nèi)碧草萋萋,綠蔭匝地,十二輪巨大的蘭州水車一字矗立在黃河岸邊。這種水車,是黃河沿岸一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每個的直徑都在16米左右。它是由16對輻條從輪軸向輪緣輻射而構(gòu)成的巨輪,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安裝有刮水板,在刮水板之間則安裝著長方體的水斗,而水車的輪軸就固定在水巷石壩之上。當(dāng)河水涌入水巷形成急湍時,受力的刮水板借著水勢,緩緩轉(zhuǎn)動著這10多噸重的大水輪,一個個水斗依次舀滿了河水緩緩上升,到了頂端,水斗又緩緩傾斜,將水傾入凌空架設(shè)的渡槽,引入渠道,然后流到饑渴的農(nóng)田。據(jù)說,這樣的一輪水車就可以保證300余畝農(nóng)田的用水,
使原本干旱少雨的禾苗如逢甘露,從而精神煥發(fā)、綠意盎然。而在清代,這樣的水車在蘭州的黃河兩岸就有300多輪,形成了黃河蘭州段獨有的文化風(fēng)景!你看,它們在奔騰不息的黃河水的推動下,不分晝夜晨昏,不顧嚴(yán)寒酷暑,總是不停地吱吱呀呀地轉(zhuǎn)啊轉(zhuǎn)啊,為兩岸引來了天上水,為蘭州編織著豐收景,它轉(zhuǎn)去的是苦難饑寒,轉(zhuǎn)來的是春滿人寰!難怪清代詩人葉禮目睹此景要欣然命筆:“水車旋轉(zhuǎn)自輪回,倒雪翻銀九曲隈。始信青蓮詩句巧,黃河之水天上來!”
我默默地佇立在這巨人般的水車前,聽滔滔黃河為我講述關(guān)于這水車的傳奇。在她的娓娓述說中,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從歷史的星空中緩緩地向我走來。他鶴發(fā)童顏 ,滿面春風(fēng),布履葛巾,很有幾分道骨仙風(fēng),似乎和給我熱情介紹水車博覽園的那位老者有些相像。但潛意識告訴我,他是明朝人,姓段名續(xù)號東川,蘭州水車的發(fā)明人。他是蘭州的高級知識分子,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參加國家公務(wù)員考試,中了進士,做過云南道御史、湖廣參議、密云兵備副使等。在做公務(wù)員期間,他沒有沉溺于裘馬聲色,而是常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解民倒懸。一次,他在云南鄉(xiāng)下,發(fā)現(xiàn)那里的百姓在用一種木制的龍骨水車把水從低洼的河塘車上來灌溉農(nóng)田,便想到了故鄉(xiāng)那些守著黃河沒水用的蘭州父老,不由心里一動。于是他詳細(xì)考察這種環(huán)保節(jié)能的農(nóng)用機械,繪成圖樣。后來他退休了,在揮手作別官場時,沒有帶走南國的一絲帛縷、一片云彩,只懷揣著那卷水車圖紙?;氐教m州之后的段續(xù),沒有像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安享閑情逸致,而是依樣畫葫蘆開始仿制水車。但是,現(xiàn)實是殘酷的,南國的水車并不適用于岸高水急的黃河上游地段,段續(xù)的一次次仿制都失敗了。立志造福鄉(xiāng)梓的段續(xù)沒有灰心,沒有服輸,他整理行囊,二次赴云南拜師學(xué)藝。在沒有現(xiàn)代高速公路、沒有高鐵甚至也沒有自行車的400多年前,他是怎樣餐風(fēng)露宿櫛風(fēng)沐雨到了云南又從那里回到蘭州的,他不屑說,也沒有人問,反正他已經(jīng)取得了真經(jīng),掌握了翻斗取水的原理,獲得了創(chuàng)制新型水車的靈感。斗轉(zhuǎn)星移,幾經(jīng)寒暑,終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他研制成功了喇叭口水巷、凹形翻槽和巨輪式的黃河水車。段續(xù)的水車在水車園亮相后,黃河兩岸的農(nóng)民爭相仿制,一時間黃河兩岸水車林立,在水車的吟唱聲中,蘭州的四季流淌著春意……
【蘭州河濱遇“董浩”】
走出博覽園,我們才發(fā)覺自己真的饑腸轆轆了,于是急忙向在路邊小花園里散步的健身愛好者打聽:附近可有當(dāng)?shù)仫L(fēng)味的餐館?
沒想到,我們遇到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吃貨”。他一聽,便熱情地表示愿順道帶我們?nèi)?。他一邊帶路一邊如?shù)家珍般向我們介紹起 蘭州的美食來。什么釀皮子、灰豆子,什么熱冬果、百合桃,什么手抓羊肉、雪山駝?wù)?,什么金魚發(fā)菜、邦子熏雞,什么牛奶雞蛋醪糟、千層牛肉餅等等,既像相聲演員在表演《報菜名》,又像美食家在談品鑒經(jīng)。你聽,他說:“當(dāng)然,要說最有特色的,那就當(dāng)數(shù)清湯牛肉面了,就是你們說的蘭州拉面。它是清朝光緒年間回族老人馬保子所創(chuàng),講究的是‘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就是牛肉湯講究色清氣香;‘二白’就是蘿卜片講究潔白純凈;‘三紅’就是辣椒油講究鮮紅漂?。弧木G’就是香菜、蒜苗要新鮮翠綠;‘五黃’就是面條要柔滑黃亮。面條呢,用手工現(xiàn)場拉成,根據(jù)粗細(xì)又分為大寬、寬、細(xì)、二細(xì)、毛細(xì)、韭葉子、橋麥欏等種類……”說話間,我們隨他到了靜寧路一家牛肉拉面館。我們邀他一塊進餐,他笑著謝絕。
這家餐館的牛肉拉面果然不錯。當(dāng)我們從里面出來時,發(fā)現(xiàn)那位為我們帶路的中年人還在門外等著我們,他說怕我們找不著來時的路,要把我們送回泊車的地方。
在路上,他仍然十分健談。他邊走邊介紹附近的景點:“沿著黃河往西,步行上20分鐘左右,就是我們蘭州的‘天下黃河第一橋’,過了橋就是白塔山公園,到蘭州不看看這些會遺憾的?!?同行的一位好奇地問道:“黃河第一橋應(yīng)該是公元前541年秦桓公的兒子嬴針修的那座浮橋吧?《左傳》上說的,在山西永濟市西。你們這里的橋怎么能夠叫第一橋呢?”
那位中年人 不以為杵,笑了笑,解釋道:“說它是天下黃河第一橋,是說它是黃河上有史以來的第一座永久性公路鐵橋。它的前身是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修建的鎮(zhèn)遠(yuǎn)浮橋。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天,泰來洋行的德國商人喀佑斯到甘肅游歷,與有關(guān)部門簽訂合同,從國外購料,開始建造鐵橋。當(dāng)時,各式的橋梁材料包括水泥,都是由海路運到我國的天津,再經(jīng)鐵路運到你們河南鄭州,然后再用駱駝、大軸踏車等運輸工具送到我們蘭州。由于路途遙遠(yuǎn),運費就花費了14萬余兩白花花的銀子,而造橋的工料費用銀是16萬5千兩,這種高比例的運費在世界建橋史上就是極其少見的。橋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破土動工,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六月竣工。橋長230多米,寬7米多,平行弦桿貝雷式鋼桁架為橋體,石墩石臺 ,共有5跨。橋面上鋪著兩層木板,兩邊有扶欄。橋最初叫黃河鐵橋,后來叫中山橋,可我們蘭州人習(xí)慣叫它天下黃河第一橋!”
他看了看我們,像個抒情詩人一樣接著說:“說它是第一,是因為它的建設(shè)發(fā)生在20世紀(jì)初葉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說它是第一,是因為它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窮的甘肅與西方人在自主、自愿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說它是第一,是因為它的建設(shè)材料,包括一個鉚釘一根鐵條乃至建成后刷鐵橋用的油漆,都是在當(dāng)時國內(nèi)極其落后的運輸條件下從德國輾轉(zhuǎn)萬里運至蘭州的;說它是第一,是因為它的建設(shè)是德、美兩國工程師、華洋工匠與甘肅各界通力合作的結(jié)晶;說它是第一,是因為它的建成一舉結(jié)束了黃河上游千百年來沒有永久性橋梁通行的歷史……”
我們很感謝這位熱情的蘭州中年人, 因為他和我們在水車博覽園附近遇到的老者一樣,用“春天般的溫暖”來接待我們這群素昧平生的路人。在這里,“形同陌路”這個流傳了千百年的成語真的該改改了!
當(dāng)我請教他的高姓大名時,一直在盯著他看的兩個同行的小朋友忽然說:“不用問,我在電視里見過他,他是……”
“董浩叔叔吧?”中年人接過話頭,“好多人都說我長得像董浩。其實,我不是。我就在橋北武警大樓里面工作?!?/p>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8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