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西北八月春正濃(二)青海湖紀(jì)行(A)油菜花開香滿湖

【油菜花開滿湖香】
從湟源前往青海湖 ,據(jù)說走的正是當(dāng)年文成公主進(jìn)藏所走的那條路,沿途自然有不少關(guān)于文成公主的傳說。譬如日月山,唐代以前它叫做赤嶺,因為這里的土和石頭都是紅的,“遠(yuǎn)看如噴火,近看如染血”。它海拔3200余米,是唐王朝中原通向西南地區(qū)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38年)正月,在一支龐大的送親隊伍護(hù)送下,即將穿越青海遠(yuǎn)嫁西藏的文成公主,來到了這片不毛之地,在山上支起的帳篷里,做著故鄉(xiāng)的最后一夢。為了再回望故鄉(xiāng)最后一眼,她站在山頂,回首關(guān)山重重,不見長安;前路天高云低,草原蒼茫,心中一片凄楚。于是她忍不住取出臨行前皇后所賜的日月寶鏡,但鏡中出現(xiàn)的長安繁華景象,更讓她離愁如山,淚涌如泉。但想到自己遠(yuǎn)嫁和親的重任,她毅然將日月寶鏡拋下赤嶺,斬斷了對故鄉(xiāng)親人的眷戀情絲,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西行的道路。那摔碎落在東邊的是日鏡,落在西邊的是月鏡,這些摔碎的鏡片讓淚水和風(fēng)沙掩埋,化成了日月二山;而她思鄉(xiāng)的淚水,則化作了公主泉、匯集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
今天,乘車行駛在這條充滿傳奇故事的路上,我們完全沒有了古人那種“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悲戚,倒很有幾許“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愜意。這不僅僅是因為當(dāng)年的唐蕃古道如今已變成連接漢藏人民的康莊通衢,現(xiàn)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便利,更是因為沿途春意盎然的風(fēng)景使我們忘記了旅途的勞頓,有了樂不思蜀的醉意。
你看,昔日的濯濯童山已披上了蒼翠,藍(lán)天下,白云間,游走著牦牛羊群;山坳中,湖水邊,一片又一片油菜花在秋風(fēng)中盛開怒放 ,讓你不由生出竄改白居易詩句的沖動:“人間四月芳菲盡,青海八月菜花開。長恨春歸無覓處,始知轉(zhuǎn)入青海來!”
青海湖畔的油菜花開了,開得燦爛,開得絢麗,開得溫柔,開得瑩潤,開得有個性,開得有風(fēng)韻。她的花色是一種嫩嫩的奇異的黃。這種黃,不是杏黃不是橘黃不是檸檬黃,也不是鵝黃不是米黃不是晚霞黃,她不像金子那樣炫目張揚,不像蠟梅那樣孤傲冷艷,不像韭黃那樣弱不禁風(fēng),不像霜后梧桐那樣枯黃無神。她的這種黃,鮮嫩之中透出淡淡地綠意,仿佛清純少女們青澀的笑臉;又像草原的露珠,清澈得沁人心脾;還像熠熠生輝的珍珠,晶瑩而溫潤;更像萬千振羽歡歌的黃鶯,洋溢著春的生機……
我們被這奇異的色彩陶醉了,不由把車停在路邊,輕輕地走近油菜地,聆聽那花開的聲音。蘇東坡曾有詩說“歌管樓臺聲細(xì)細(xì),秋千院落夜沉沉”,其實,你不必在“夜沉沉”的院落中去聽什么樓臺歌管,此刻,只要凝神屏氣來諦聽,完全可以品鑒到“油菜花開聲細(xì)細(xì)”的神韻。油菜花開了,錚錚淙淙 ,不絕如縷;如珠玉輕輕相碰,似泉水漫流沙上:有白云的飄逸,有百靈的婉轉(zhuǎn),有小溪的爽朗,有浪花的澎湃。她們唇吻輕啟,氣若幽蘭,一縷縷清香,宛如梵婀玲上演奏的夢,使追趕春天的小精靈——蜜蜂們——如癡如醉,流連忘返;這歌聲般的清香,又像潤物細(xì)無聲的春雨,不動聲色地注入青海湖,釀出四千四百多平方公里的玉液瓊漿,成了王母娘娘每年農(nóng)歷六月六招待前來為她祝壽的神仙們的指定用酒……(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被王母娘娘視為瑤池的青海湖,怎能不讓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8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