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通天巖
已是第二次來通天巖了,沒有上次的向往與神秘,更多的是想再去玩一下爬爬山的感覺,其實也是想仔細看看為什么叫江南第一石窟。
只是天公不作美,這次天空下著雨,也不能說是小雨,有時也很大,這讓我想起中學讀《雨中登泰山》的愜意與幸運,在文中李健吾先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雨中登泰山的那種別樣的感覺:輕松、快樂、別具一格。而我卻有的是狼狽、無奈、囧態(tài)百出。因小雨纏綿,大雨常至,沒有好運氣在那可以躲一下,有時還淋得象個落蕩雞似的,紛擾了那一份觀景的興致,也淋濕了那一團火一樣的熱情。但還好,正適合我這時的心境,沉淀一下自己,思索一下人生,走過來的路或許就是這樣,風雨兼程,遇到了好多美好的風景,但也錯過了許多美好的風景。
雨中游通天巖更是另一種感覺:感覺它的歷史的厚重及風云變幻,蔣經(jīng)國先生的避暑圣地,張學良先生的囚禁生活,還有歷代名人如王陽明、蘇軾、文天祥的足跡;感覺它宗教的博大精深,無論是石刻文化,還是現(xiàn)在寺廟的興建,還是講解員講解客家人對宗教的信仰,我們都可體會到它的源遠流長;感覺它的古木參天與青山綠水,五百多種名貴樹種,到處潺潺流水,更有飛瀑湖泊,綠草茵茵。是的,感覺真的與上次不—樣。
或許是到了年齡的原因吧,有些美麗的風景好象是過眼煙云,也無心去看。以前記得的那些美麗的風景是那漂亮的亭子,是那蕩漾的湖泊,是那青草依依的情苑,還有那滿山的青翠,小徑悠悠,晃橋搖搖,輕舟泛泛。而現(xiàn)在更記得的是那忘歸巖、觀心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的天然去雕飾,還有那唐宋的石龕雕像,宋代以來的摩崖題刻,這丹崖悠悠,似乎讓人覺得古人對這地方更有獨到見解,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尚且古人都能覺得這地方好,而我卻不能體會到呢!是沒有古人的心境與慧眼吧,也沒有古人的學識與灑脫,說真的,以我這種凡夫俗子的眼光還真不能體會其中的真諦。
路過千佛洞時,那里的住持好熱情,說我這個施主生就一臉福相,如果上一柱香拜一下如來佛祖,保證以后會吉星高照,官運亨通??晌也荒荏w會到他的一番好意,或許參禪不深,悟性太低,不能領悟其中奧妙,沒去燒一柱香,抽一下簽??赡芪胰松褪侨绱?,錯過了這么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或許高僧的一個指點,我面臨的人生將是另一番景致,可這也是一生都是命,萬般不由人的另一種解釋吧。
忘歸巖上有一送子佛祖,客家人為求一子常去那求拜,只要背對用石子打中佛祖的生殖器,來年一定可以生個兒子,這樣把這個佛祖打的面目全非,佛祖真是為我們這些蕓蕓眾生吃盡了人間苦難,可這又了卻了多少信徒對生活的失望呢?它為我們尋得了一份心安,找到了一線希望,給了我們對生活的信心,那是我們先人對它的信任與寄托。可我們現(xiàn)在不去求拜了,是因為我們有了更多的寄托,我們更想精致地生活,亨受人生;我們更想健康、快樂、無憂無慮。我們想我們的生活不僅僅是延續(xù)香火,是想更幸福地體驗這世界賦予的一切。(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很遺憾沒去過敦煌莫高窟,不知道它是什么樣子,但石窟文化有“北有莫高窟南有通天巖”之說。但我想通天巖相比莫高窟應是稍遜一籌,只不過在江南通天巖應是第一石窟。曾在廣西桂林看過溶洞,但那主要是自然風景,是喀斯特地形形成的奇特的石鐘乳、石柱籌景觀;也看過廣東的丹霞山,它也只是丹霞地貌的自然風景。而通天巖除了有因丹霞地貌形成的天然巖洞外,它還有許多文化的積淀,歷史的積淀。那巖洞也可說石窟在古時主要是北宋以來是文人志士抒發(fā)情感的地方,所以形成了很多題刻,也是很高宗教人士參禪靜修的好去處,因為那地方靜,環(huán)境優(yōu)雅,所以也形成了它獨特的宗教文化;在戰(zhàn)時也可以說是一個躲避戰(zhàn)亂或藏身的好地方,蔣介石把張學良囚禁于此是有不用擔心他跑掉的想法,蔣經(jīng)國常住于此可以說很多治理贛南的方略是在這形成的,這也形成了它獨特的歷史文化。只不過以我們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它也只是一個觀光休閑、登山健身、靜心養(yǎng)性的好去處,與博大精深的莫高窟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但在江南看慣了許多和風細雨,精致柔情的風景,到通天巖看一看它的原始與天然,也可說是體會一下江南的粗獷,別有一番韻味。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8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