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霜紅了她們?nèi)松嗖实慕?jīng)年
敬 之
“知青”,這個稱謂,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或許還早一些),在那個火紅而特殊的歷史階段,在時代洪流的席卷下,而產(chǎn)生的特殊名詞與特殊群體。它不僅影響和驚艷了一個時代和社會,也礳礪和霜紅了全國七千余萬知識青年群體,而給歷史和世人,留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與無盡地情懷!
本文就此,僅從一個側面,記述了這個特殊群體中的部分女知青,在她們?nèi)松幱?a target="_blank">美好暮年的二0一五年的秋日,在成都一次怡情歡聚的情景。
——題記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停車坐愛楓林晚,楓葉紅于二月花?!?/p>
秋意濃濃,歲月安暖的十月,暖陽緩緩照射下的成都大都市,姹紫嫣紅的花卉仍在盛情地怒放,蔥郁的樹木與漸黃的銀杏參雜其間,錦江河水安然的流淌,與沿途兩岸初淺的秋色相互映襯,顯現(xiàn)了秋季的自然靜美的景象。人們熙熙攘攘,身著艷麗各異淺薄不勻的秋裝,也十分地耀眼,給秋季的城市憑添了絢麗且靜美地風景。
擁入市區(qū)人潮中的我,只見處處是靚影雙雙,喜樂對對,或臂挽戀人,相依相偎,喃喃私語﹔或手牽孫兒孫女,手中替她們拿著彩球、風車,喜笑顏開,其樂無窮。看得出,這座大都市的人們,還在盡情地歡樂在“國慶”長假之中!
抬首遠眺,暇意中的西鄰雪山,應仍如往年一樣?或許,已是風雪飄飄,披裝上了銀裝。山頂上,早已覆蓋了一層薄薄的冰雪,白雪皚皚一片。或許,在半山上,則已是一片片經(jīng)冰雪霜凍了的楓葉,在陽光的映襯下,顯現(xiàn)了它那丹紅艷麗金黃燦燦地靚麗色彩,宛如在聚光燈下閃亮于T臺走秀的模特,似乎也格外地讓人耀眼吧?!
然而,在這座大都市熱鬧非凡,人來人往的“三國故地”城,“武侯祠”、“錦里”側畔,一棟飛檐翅壁古色古香的樓房并列其中,這就是成都頗有些名氣的“三顧園”飯店。而在“三顧園”飯店的二樓上,曲徑通幽的長廊過道的一處,植有小修竹的庭院院壩里,則更顯現(xiàn)出了一番笑朗朗樂融融的場景。敘情敘話聲,時而大,時而小,時而低低喃語,時而又大聲呼喊。顯然,與這個季節(jié)格格不入,仿佛是一派春意盎然地熱鬧景象!
原來,這是西藏成都辦事處系統(tǒng)退休干部,曾在原四川省石柱縣播隊的知青何光玉女士,借同在該縣播隊落戶的重慶市企業(yè)退休干部傅素珍來蓉的機會,盛情相邀在蓉的原石柱、涪陵、永川等地有過知青經(jīng)歷的,或后又同在西藏駐成都辦事處系統(tǒng)工作,也曾是國家干部、企業(yè)老總、書記、醫(yī)院醫(yī)生、護士長,現(xiàn)已退休的好姐妹:王紅、傅中秋、吳易娟、劉樂玲、唐娜、王艷、劉映華、曾嫻碧十位老知青,在此舉辦的一次知青聯(lián)誼的聚會。
我顯然沒有知青的經(jīng)歷(那時,我早已退役在“三線”國防企業(yè)工作了),但我的夫人傅中秋與東道主何光玉女士,不僅同在石柱縣悅來區(qū)播隊當知青,而且在插隊之前的重慶市時,既己是要好的中學校友了,所以,我自然也在邀請之列。因而,我有幸參加了她們的這次聚會,親眼目睹了聚會的歡樂場景,并借機現(xiàn)場搜集了一些素材,記錄下了這次聚會的情形,固而,才形成了本文的這篇拙作。
然而,在參加此次聚會的人員中,從年齡上看,雖說都已是六十開外的人了,體態(tài)和容顏自然不似年輕時那樣豐潤,畢競,經(jīng)過了數(shù)十年的風雨滄桑,韶華豐韻自然不在。但大部分女士,卻是精心地做了一番的妝扮,仍然是一個個濃顏盛妝,精神飽滿,談笑風生,笑逐顏開。自然也不失年輕時,那種風流風騷的勁頭,仿佛又回到了青蔥年華,風華靚麗的少女時代。由此,也遮掩了她們不少已漸老去的容顏,略顯得還有些豐韻綽著的倩影與姿韻。
所以,當我將此次聚會的照片,上傳到我的“巴蜀文學群”空間,許多年輕的文友閱覽后,都發(fā)出了:“她們都還年輕嘛”的贊嘆!
這次聚會的人員,居住較為分散,都是從成都市區(qū)東西南北各方、市郊趕來的,在上午十時許,人員才陸續(xù)到齊。我陪同夫人剛一到場,場面即熱鬧了起來,猶如“一石激起了千層浪”,泛起了漣漪。頓時,相互熱情地打招呼寒暄了起來,絲毫沒有陌生之感,急迫地詢問起了自結束知青生涯以來,數(shù)十年的情況,巴心不得一下子了解個透徹似的。由此,而拉開了她們纏綿傾心敘情地話題。
我夫人傅中秋女士,在與東道主和大家熱情地招呼后。首先,就對著一位女士大聲叫嚷了起來:“多一瓣,妳那門牙取了?,妳還是那樣灑脫、活潑、開朗啦”!這話一出口,確實讓我格外地驚訝,我心里暗自想,怎么能這樣稱呼她呢,似乎不禮貌吧?但事實上,我的疑惑與擔心是多余的。
隨即,那個叫“多一瓣”的潑辣而風趣的吳麗娟女士,不僅不感到這一稱呼是不禮貌的,反而十分的開心。她即接過話頭說:“是啦,中秋,妳這位曾經(jīng)的涪陵全地區(qū)的優(yōu)秀知青代表,那時在主席臺上英姿颯爽的形象還留在我們心中,也一直是我們的驕傲喲!自于說到我這顆牙齒嘛,我現(xiàn)在還真有些后悔喲,那年不該把門牙換了,讓它‘多一瓣’ 多好,妳看現(xiàn)在的年輕靚女們,還巴不興有這一顆暴牙齒呢,那樣才好看嘛”!
然而,每個人的青蔥韶華時期,都充滿了藍色美好的憧憬與夢想,既使是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也是如此。在農(nóng)村廣闊天地經(jīng)歷的知青生涯,自然有著: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在那火紅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幅員廣大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革命”的浪潮如火如荼,“農(nóng)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為”,類似的時尚標語口號,充斥了每個校院、街道、村莊。那時,全國各大專院校早已停辦,企業(yè)大都停產(chǎn)或癱瘓。所以,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自然會滋生出特殊的事物,當時,在舉國上下掀起的:“上山、下山”的知青運動,就是在那種歷史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既有它的積極的一面,自然也有它的消極的一面。它或許似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數(shù)位“美女”一樣,終未逃脫“自古紅顏多薄命”的宿命,“紅顏”雖好,但命運多舛。自然,那時的“上山下鄉(xiāng)”知青運動也是如此,既磨礪了一代人,使她們經(jīng)受了時代的考驗,增加了不少不可或缺的人生經(jīng)歷,促進了他們那一代人的成長成熟。巳致于后來成為各行各業(yè)的中堅力量,甚至有一部分知青還擔當了大任,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當然,與此同時,或許也給社會的發(fā)展,家庭的聚散幸福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至于,到底該怎樣看待和評價那次“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我想,還是留待歷史去評說吧!
這次聚會的十位老知青們,自然是在那個歷史大背景下,走過了人生的那段充滿酸甜苦澀的歷程。既然是曾經(jīng)要好的老知青聚會,曾經(jīng)的人生共同的知青生涯,自然充斥了聚會聊天的話題。所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傾訴了各自的經(jīng)歷,雖然過去了近半個世紀,但對那時她們還是十五、六歲的青蔥或荳蒄少女,初中未畢業(yè)就遠離學校,遠離大城市,惜別父母和家庭,孤身只影地來到邊遠的山區(qū)農(nóng)村。與本地農(nóng)民一起,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其繁重的勞動,艱苦的生活,思想的快樂與孤獨落寂,幼稚而沖動的行為參雜在一起,人生又經(jīng)歷了多少的磨礪與艱難啦?;蛟S,這對人的一生來講,既是一筆難得的寶貴財富,但也是有著更多人生無奈與嘆惜吧?!
然而,往事的回顧,自然充滿了多種復雜的思緒與酸楚地意味。尤其是說到:在那次從重慶市區(qū)啟程下鄉(xiāng)的第一天,當時正值南方十月的霧季。一大批重慶下鄉(xiāng)知青穿著薄薄地單衣,帶著被條衣物之類的簡單行裝,乘船啟程下鄉(xiāng),但由于長江霧大,船停在朝天門江中不能啟航。而在江岸上,數(shù)千送行的父母及家人,在那里眼巴巴地干望著在江中船上的兒女,大家都是苐一次遠離城市與父母家人,實在難舍難分。
所以,那時的情景實在是極為悲慘,岸上,是父母噙著淚雙眼望著江上,在呼喊著兒女的名字,而江上,則是幼稚的兒女們淚水根本未干,也一直在仰望依戀著古老而美麗地山城,依戀仰望著仍在江岸上送行地慈祥父母。頓時,江船上,即將下鄉(xiāng)當知青的兒女們在豪叫,江岸上,送行的父母及家人在哭泣,江上岸上,呼聲哭聲連成一片,仿佛使人撕心裂肺,肝斷心腸似的,真是感天慟地,好凄慘悲楚地場景啊,這是我們一生都難以忘卻的!
誠然,聚會中,有的也不甘寂寞,還繞有興致地回憶起了那時在農(nóng)村的艱苦生活?!皫讉€月都不見油葷,嗅不到肉香的滋味,特別想打一下“牙祭”(吃肉),不象現(xiàn)在的人們,肉都吃膩了,想起這些,還真使人一陣陣心酸啦。因此,有的知青就打起歪主意,來解決嘴饞,也正如俗話說的那樣:“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所以,有的知青免不了干一些偷雞摸狗的荒唐事來,經(jīng)常是借上街趕場之機,趁無人之時,去偷摘農(nóng)民的水果、包谷、胡豆、甘蔗之類的東西。有的甚至還采用釣魚的辦法,用尼龍細絲綁上魚鉤,裝上包米、蚯蚓作誘餌,去釣農(nóng)戶家養(yǎng)的雞,然后幾個人偷偷煮來吃。”
當然,有的知青思想落后,開始墜落,“拉幫結伙”打群架斗歐,甚至發(fā)展到犯罪的地步。當時,在石柱縣內(nèi)知青當中,就有號稱所謂的:“八大金鋼”、“十大和尚”的人物,嚴重威脅了當?shù)厣鐣刃蚝椭伟?,從而,受到了法律的懲處。每每說到這些,盡管是年輕時,個別知青的不道德不法的行為,但同為知青,她們?nèi)匀槐憩F(xiàn)出了隱隱的羞澀和歉意。或許,自然也還欠一個正式的道歉吧?!
但是,更多地知青們,在那個年代農(nóng)村的廣闊天地里,則是充分利用了人生難得地好機會,真心實意地向農(nóng)民學習,拜他們?yōu)閹?,加強鍛煉,刻苦學習鉆研,已致于后來成名成家,成了各行業(yè)的優(yōu)秀骨干。有的也走上了不同地領導崗位,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然而,時光荏苒,光陰如梭,惜日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的知青們,經(jīng)歷幾十年的滄桑歲月,現(xiàn)今已是處于人生暮年了。對知青的生涯或自已的人生,或許,應如明代楊慎在《臨江仙》詩中所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藮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那樣的胸襟和態(tài)度,去客觀地理解和對待它吧?!
知青,那段數(shù)年的人生經(jīng)歷,雖然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只占去了短暫的時光。但它卻是那一代城市青年們,最青春、最紅火、最靚麗、最幸福,也是最苦澀的一段刻骨銘心地人生經(jīng)歷和記憶。它恰似自然界變幻無窮的季節(jié)一樣,既有春暖花開的春天,也有熱情奔放的夏日,還有酷寒冰凍的冬季,更有秋意濃濃,收獲累累的爽秋。
親愛的知青朋友們,請牢記人生難得的那段經(jīng)歷與歲月吧,讓那段青蔥的歲月,就猶如“楓葉紅似二月花”一樣,讓它,來霜紅和豐潤每位有過知青生涯人們的人生吧!
二0一五年十月九日 作于成都市郊寓所 聽雨軒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8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