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土如金的山村農(nóng)民
我的老家在浙西山區(qū)的四散里,那里山多田地少,有限的耕地成了世代四散里人人人向往的香饃饃,他們對土地表現(xiàn)出的那份摯愛是常人望其項背無法比擬的。
四散里有句俗語“賭博錢在眼前,田地錢萬萬年?!币馑季褪琴€博人再多的錢也是曇花一現(xiàn)而已,只有田地才是實實在在的,它能保你世世代代的子孫有個溫飽。在四散里代代流傳著一個錢財乃身外之物的真實故事。話說長毛弄里,長毛來到了四散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一聽到風聲,帶上平時早已備好的里面裝滿干糧的“警報袋”,逃亡大山深處。四散里有一財迷,舍不得家中的銀元財寶,于是裝了滿滿一大袋逃往山里躲兵災。一天過去了,肚子餓的咕咕叫,忍一忍吧!看見一大包銀元在手里心里還是蠻踏實的。第二天,肚子餓得“咕咕”叫實在有些難受,找到村民說:“我用一個銀元換你一把干糧如何?”這要在平時,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雖有人動心,但無人行動,大伙都不愿意調換。到了第三天,財迷餓得兩眼昏花,看著一大包銀元,拍拍胸豁出去了,“有錢能使鬼推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四散里的俗話不斷涌現(xiàn)在他的腦海,心想:我用人家一輩子都積累不起的財富與人調換一“警報袋”的干糧總可以了吧!與人相商,結果大大出乎財迷意料之外??v你有金山銀山,窮鬼們就是捂著“警報袋”不換,因為村民們知道,錢財乃身外之物,沒了命要最多的錢財又有什么用呢?況且躲兵災也不知道躲到什么時候的??蓱z的財迷最終死在了貪財上。當然,人死了財寶也成了他人的囊中之物。在四散里人看來,在外官做的最大也有罷官的可能,生意做得再紅火也有賠本的時候,只有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糧食放在自己的家里心中才有底。于是乎,四散里在外當官的出門經(jīng)商的有了錢都回家置田買山,雇人守著種著,只有這樣在外面闖世界心里才踏實。
在四散里對于土地最有感情的莫過于范家的幾代人了。遠的不說,就從晚清談起。范沛霆出生于道光壬辰(1832年),卒于宣統(tǒng)辛亥(1911年),享年80歲。生有三個兒子,一家人飽受缺吃少穿的痛苦。但他為人正直,敦厚忠誠,深孚眾望,最終贏得欽賜耆民稱號,按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全國道德模范。月有糧領,年有布賞。他臨終囑咐三個兒子:一要珍惜土地,那是歷代生存之道;二是重視讀書,知書達理是為人之本。
小兒子名叫范忠喜,為人豪爽,頭腦活絡,懂得靠山吃山的道理。利用本地豐富的森林資源做生意,很快賺了大筆的錢,范忠喜從不貪圖享受,省吃儉用把賺來的錢大部分用來置田買山,良田一直買到二十里外的胡店村。但就是這樣一個大財主卻惜土如金,對長工們有許多的規(guī)矩:如在水田里干活,腿腳上沾上的泥巴不能在小溪里洗掉,家里的腳盆洗腳后要把水倒在大木桶里,第二天把沉在下面的泥漿水倒回田中;田里地里挖的番薯毛芋什么的盡量不帶泥土回家;出工在外屎尿要拉在自家的田地里。
范忠喜自己識字不多,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個個有文化。大兒子解放前在武漢警備區(qū)任軍需處長,三兒子在當?shù)厮膫€村當保長,小兒子年紀輕輕就在大洋小學當校長,后來又去了杭州教書,還聯(lián)絡當?shù)赜袡嘤袆莸牧鶓羧思以谀闲菢虼a頭開辦了以銷售柴炭為主的“六睦行”。按理說這樣的好人家田地里的粗活叫長工們打理就可以了,范忠喜謹遵祖訓,深知土地糧食的重要性,專門留一個二兒子在家務農(nóng)當長工頭,這個兒子叫范廷光。他不服氣地問父親“我的腦袋不比兄弟們差,為什么留我干苦力?”父親語重心長的勸說二兒子,“廷光呀!干農(nóng)活是委屈了你,但這個活總得有人干呀,你的三個兄弟都不會農(nóng)活,將來萬一發(fā)生戰(zhàn)爭或其他的重大變故,他們回家來還都指望著靠你吃飯呢。你可千萬別小看了土地,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活命之本??!”既然父親這樣說了,孝順的兒子只能這樣了。農(nóng)田最難弄的犁耙耕耖都學會了,種田割稻,看秧放水,施肥除蟲自然不在話下,范忠喜望著一幫有文有武的兒子,摸著胡子呵呵笑了。
后來土改了,土地雖歸了集體,但生產(chǎn)隊少不了農(nóng)業(yè)行家范廷光。隊長說了,“你不用干活,也不用按時出工收工,有空背把鋤頭到田間地頭轉轉,什么時候該干什么跟我言語一聲就好了?!狈锻⒐庾?a target="_blank">夢也想不到別人成分不好要批斗,而他卻“因禍得?!狈闯闪思t人,想想還是父親有遠見呀!(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范廷光也有三個兒子,生產(chǎn)隊拿工分吃飽飯都困難,但他牢記祖訓不惜變賣家中所有值點錢的東西供兒子讀書,大兒子進了省水電局安裝隊,每月寄錢給家鄉(xiāng)的父母直到老人去世。小兒子進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管理財務,二兒子長得五大三粗是個干農(nóng)活的料,因此他少讀了幾年書。二兒子范奎法大膽能干有魄力,好動腦筋,子承父業(yè),田里地里沒有不會干的農(nóng)活,大家推舉他當生產(chǎn)隊長。那時真值“農(nóng)業(yè)學大寨”,范奎法帶領社員們利用農(nóng)閑夜以繼日挑燈夜戰(zhàn)硬生生把狼踏灣、大頭巖等地的亂石灘改造成丘丘良田,還創(chuàng)造性的巧妙地在村對面的小溪上用拱橋的方式把上面變成了一片良田,長度達400余米,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由于成績突出范奎法多次評為建德市優(yōu)秀生產(chǎn)隊長,79年后任村主任、書記,一直干了二十多年。在這二十多年里,對他最有感情的還是田地。改革開放后的那些年,祖國大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期間范奎法也經(jīng)受住了各種各樣的考驗,80年代掀起了大辦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風潮,范奎法面各種利益的誘惑不為所動,堅持不辦對土地空氣有污染的化工企業(yè)。為了這些引起很多村民的種種誤解,“這是一切往‘錢’看的時代,我們村為什么這么死腦筋?”“是不是干部們的腦袋老化了跟不上形勢了?”范奎法苦口婆心勸導大家,“錢是好東西,誰不喜歡?但我們也要為子孫后代想想,我們不能昧著良心吃子孫飯??!山里本來田地就不多,毀了田地辦企業(yè),毀了土地污染了空氣,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怎么活呀!”由于范奎法的堅持,村里雖然沒有辦企業(yè),但村里的田地這些年了沒有減少半分。山里的天還是那么的藍,山里的山還是那么的青,山里的水還是那么的綠。由于山里的植被保護良好,空氣清新,村莊古樸,四散里被浙江省立為古村落保護地。鄉(xiāng)親們都說,村干部當年的做法還是有前瞻性的。
范奎法也是三個兒子,時代進步了,要選一個兒子在家專門務農(nóng)也不太現(xiàn)實,昔日的犁耙耕耖也可用機械替代,但播種插秧施肥除蟲的農(nóng)活在老范家必須有人傳承,老范家的田地決不能荒蕪,這是老祖宗定下的規(guī)矩。這擔子放在了大兒子范風的肩上,父親認為范風從小干過農(nóng)活,離家最近,做生意在時間上也比較自由好安排。范風沒有選擇,因為這本身不存在對錯,更不需要理由,這是對祖宗的一個承諾,也是對后人的一個交代。父親對土地的那份真情在98年的那場洪水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那年的夏季,父親突然打電話給三個兒子,說家里有事一定要大家回去。在廣州某公司當總經(jīng)理的二兒子放下手頭的工作坐飛機趕回來了,在金華某駕校當教練的小兒子也匆匆請假回來了,在蘭溪做茶葉生意的大兒子自己沒有車花200元錢打的趕回來了。大家到齊了,父親說:“我們家在洞背(小溪上面)的一丘田塌了,我想叫大家一起回家修修?!薄班耍∥疫€以為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匯幾千元錢回來不就是了。我回家一趟光機票就要好幾千呢!”財大氣粗的二兒子首先回話?!拔乙惶觳簧习嘁酆脦装俟べY呢!”小兒子也應道。大兒子最后發(fā)話:“我一天不在店里生意至少少賺幾百元?!备赣H聽不下去了,“出門幾年你們都鉆進錢窟窿里去了?我跟你們說,不修好田你們就別去上班了?!崩?a target="_blank">爸倔強的有些不講理。最后還是老媽出面打圓場,“兒子們在外也不容易,你當爸的帶他們去現(xiàn)場看一下,讓他們親身感受一下農(nóng)民的艱辛,改造田地的不易,大家出錢雇人修補一下也是一樣的。”老媽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父親說:“老爸不是沒錢,叫你們出錢是讓你們記住,在老家有你們的山你們的田,你們的根在家鄉(xiāng)??!”兒子們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
大兒子范風憑著生意人的精明對田地有著自己的設想,等土地流轉的政策到了四散里時,做生意已有些積蓄的他想把別人家閑置的田地盤下來開發(fā)綠色農(nóng)業(yè)。再利用自己茶葉專業(yè)的特長,在家鄉(xiāng)四散里辦一個茶廠,解決茶農(nóng)賣茶難的老問題。作為作家的范風還有著詩人般的浪漫,打算在家鄉(xiāng)養(yǎng)幾頭牛幾只羊,一群雞兩群鴨,完了再養(yǎng)兩只梅花鹿,幾只仙鶴玩玩,讓城里的人看看,在農(nóng)村的土地上也能過上神仙的生活。如今,范風的兒子也已大學畢業(yè),聽完老爸的設想表示以后也要回到農(nóng)村,在家鄉(xiāng)的這片熱土上耕耘。范風笑了,看來祖上熱愛土地的風尚后繼有人可以代代傳承了!
這一家人正是中國許許多多農(nóng)民的一個縮影,他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著自己的土地,他們像保護大熊貓一樣守護著腳下這片生我養(yǎng)我的熱土,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響亮名字——中國農(nóng)民。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8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