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樓”變身記

“老樓”變身記
“老樓”是一座典型的方形土樓,名為“聚斯樓”。坐落在永定區(qū)岐嶺鄉(xiāng)龍湖村永岐路旁。在當?shù)?,聚斯樓以地靈人杰、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而著名。
初夏,停車駐足在縣道永岐線向百米開外的“老樓”望去,湛藍的天空下,黛綠的小山,清澈的溪流、翠綠的禾苗,還有溪旁田間不知名的小花,“老樓”仿佛就置身于這張夢幻般的彩色地毯上,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景象,令人心醉。
走過小橋,步行百米,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一幅醒目的門聯(lián):“聚德呈輝臻百福,斯干載詠慶三攸”。兒時讀不懂門聯(lián)的意思,特別是“斯干”二字不知為何意。長大后,讀到《詩經(jīng)》,才知道《斯干》為《詩經(jīng)?小雅?鴻雁之什》的一篇,是一首祝賀西周奴隸主貴族宮室落成的歌辭。全詩就宮室本身加以描繪和贊美,并表達了對宮室主人的祝愿和歌頌。樓主人把剛落成的樓房比作貴族宮室,可以讓我們穿過歷史看到了聚斯樓剛落成時的富麗堂皇和氣派非凡,也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樓主人的自豪心情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撫摸著坑坑洼洼的土墻,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滄桑。據(jù)祖輩口口相傳,“老樓”由海龍公、順亭公父子建造于清朝乾隆丙辰年,歷時二十余年,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同治年間,被太平天國殘兵縱火焚燒,木構雖已部分燃盡,土墻卻堅固完整如初。后雖經(jīng)多次重修,亦隱約可見幾處當時火燒的痕跡。
推開厚重的木門,錯落有致的廳臺屋瓦、門欄柱梁都透出設計者的獨具匠心。中廳前,母親李春英親手栽種的兩棵羅漢松已長得枝葉婆娑、蒼古嬌健、姿態(tài)動人,伸展的枝干仿佛在歡迎我這個游子歸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聚斯樓人陸續(xù)遷居集鎮(zhèn)、縣城等地,如今僅有一戶人家在樓里居住,眼前四周緊閉的戶門、堆放凌亂的雜物,不免讓人感到一些荒涼和感傷。以前炊煙裊裊、雞鳴狗叫、熱鬧非凡的景象,以及兒時捉迷藏、貼春聯(lián)、撿鞭炮等在樓里奔跑戲耍的場面一幕幕在腦海中呈現(xiàn)。(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回鄉(xiāng)過年的金叔與鄉(xiāng)親們座談時,講述了我們聚斯樓人是江洲義門陳氏的后裔。聽金叔的描述,我們才知道祖先“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的輝煌歷史。當金叔提出把荒廢的“老樓”改造成義門“文博館”的建議,立即得到大家的贊同和響應。
義門陳播遷至客家聚居地后,與“聚族而居、慎終追遠、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男女平等、孝老敬親、樂善好施、安居樂業(yè)”為鮮明特征的客家文化融合升華。聚斯樓這座擁有300年悠久歷史的土樓建筑正是義門陳文化與客家文化相融合的典范標本。在聚斯樓設立“海峽兩岸義門客家文博館”,就是把義門陳文化與客家土樓文化融合起來,進一步推動土樓旅游的深度開發(fā)和義門陳文化的弘揚、傳播。
二叔陳光有是中學語文教師,對文史頗有研究。在他精心設計和籌建組的反復論證下,對“老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經(jīng)過戶門改造、恢復古井和中門、更換中廳屋頂、更換青磚等改造工程后,有著近三百年歷史的“老樓”更增添了幾分古樸氣息?;謴秃蟮墓啪殂榱鞒銮宄阂姷椎木?,也使“老樓”重新煥發(fā)了的生機和活力。
改造工程完成后,“文博館”正式布展。展館主要分為三個展區(qū),第一展區(qū),是以中廳、大廳為中軸的主展區(qū),展示唐宋歷代皇帝對江州義門陳的旌表;第二展區(qū),是江州義門陳文化展區(qū),有八個展室,內(nèi)容包括聚族奇觀、名人題詞、和諧共處、義門家規(guī)、東佳書院、義門人才、義門分析和義門世系等。第三展區(qū),是海峽兩岸義門客家文史展區(qū),主要內(nèi)容包括義門客家(汀州莊)文史展、臺灣義門客家文史展以及義門后裔陳鴻寧先生、陳飛偉先生的書畫藝術作品展。
10月3日,“文博館”建設一期工程正式宣告完工,并開展了“體驗日”活動。來自四川、浙江等地近500名游客饒有興致地參觀了文博館,對“文博館”的古樸雅致、書香氣息稱贊不已。
夕陽西下,流連忘返的游客駐足車旁,回首望去,變身為“海峽兩岸義門客家文博館”的“老樓”面山臨水,松竹環(huán)抱,在余暉下顯得格外恬靜雅致,正如《斯干》中描述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p>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92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