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見聞
我所說的“皇陵”是“明皇陵”,位于安徽省鳳陽縣縣城西南七公里處,這里安葬著朱元璋父母兄嫂等人的遺骨。
我最初與皇陵結(jié)緣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我只有七八歲,我的大姐已經(jīng)出嫁,我在家排行最小,出入都是跟隨母親。有一天,母親說帶我去看石人石馬,我非常高興。后來才知道,母親來皇陵是為了刮石粉的。因為民間有“麒麟送子”“刮麒麟的腿,左男右女”等傳言。麒麟哪里有,只有皇陵有麒麟石像。
我只模糊地記得皇陵當時很荒涼,沒有圍墻,沒有什么樹木,只有墳?zāi)股嫌幸恍┧蓸洌耸R等石像孤零零地站立在那里,看不見什么神道,只是石子路。
我只看了麒麟一眼,就被麒麟威武、兇猛的樣子嚇壞了,以為是魔鬼呢,再也不敢看了,只躲在母親的身后,用母親的衣服遮住頭。母親一直勸我:“石頭的有什么好怕的?!笨晌揖褪遣桓铱?。母親把石人石馬等石像看了一遍,然后來到麒麟前刮石粉。刮來的石粉是給我大姐服用的。后來我大姐果然生了一個男孩,但不久就夭折了。母親再也沒有來刮石粉了。
我和皇陵第二次相識,是在我工作之后。當時,我讀過一本書,是由吳庭美、夏玉潤編著的《鳳陽古今》(1986年出版、黃山書社)。我被皇陵神奇的傳說所吸引:
元末的一天,從遠處飛來一只鳳凰,落在鳳陽西南的一塊平地上,鳳陽知府下令叫衙役上前捉拿,鳳凰馬上舉翅而飛了。知府又下令:叫衙役在鳳凰落地的地方挖土,說有寶藏,結(jié)果一無所獲,地上卻留下一個又深又大的土坑。第二天早上,恰巧趕上朱元璋和他二哥給母親送葬,尸體滾落到土坑中,這時狂風(fēng)怒號,暴雨如注,朱元璋他們只得避雨。當他們在雨過天晴走來一看,暴雨不僅將土坑填平,狂風(fēng)還在大坑上卷起一個高大的土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人們常說朱元璋的母親是經(jīng)過“鳳凰點穴”“知府打坑”“上天安葬”才葬在這樣一塊寶地上的。(詳見《鳳陽古今》204-206頁)
是不是真的這樣呢?當然不是,這可以從朱元璋親自撰寫的《皇陵碑文》中可知一二:……俄而天災(zāi)流行,眷屬罹殃?;士冀K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喪。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
這段話意思是說:災(zāi)害連連,家人遭受災(zāi)禍。父親六十四歲時死了,母親五十九歲時亡故,大哥先于母親而死。田主劉繼德不顧我家困難,反而惡狠狠地叱責(zé),更不給土地安葬。他的哥哥劉繼祖比較慷慨,賞賜了一塊地。安葬時沒有棺材,只穿著自己一身破衣裳遮體,埋葬也淺,更談不上魚肉酒食等祭品了……
試想,如果真有“鳳凰點穴”“知府打坑”,劉氏兄弟豈能不知?又豈能賜給朱家這塊風(fēng)水寶地?即使有“上天安葬”, 劉氏兄弟又能善罷甘休嗎?最起碼劉繼德不會答應(yīng)。
所以,我認為,這種故事純粹是后來人為了神化朱元璋君權(quán)神授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而編撰的離奇故事。
盡管如此,每年仍然有不少人到皇陵游覽。我于1998年8月和同校的老師一起也到皇陵游玩。我們主要看了陵前神道上三十二對石像生、皇陵碑和無字碑。這次,我仔細觀賞了這些石人、石獸,有麒麟臥像兩對、石獅蹲像八對、石虎立像四對、石羊臥像四對、石馬六對,還有文臣武將和內(nèi)侍各兩對。這些石像都是用整塊石料雕琢而成的,均比實物大三倍。皇陵碑在石像群的南邊,東為無字碑,西是有字碑,兩者相距四十八米。碑身豎立在烏龜?shù)谋成?。高度大約有六七米。
此時的皇陵仍然沒有圍墻,任由行人出沒,附近還有農(nóng)戶居住。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時至今日,旅游業(yè)在全國各地蓬勃發(fā)展,鳳陽旅游,和全國一樣,也是日新月異,皇陵也成為鳳陽旅游乃至安徽旅游的主要景點之一。我又想去皇陵看一看。
2014年12月14日,我第三次來到皇陵。這次和前兩次不同,皇陵有了很大的修繕。
來到皇陵,首先看到的是一段紅墻紅瓦的皇陵內(nèi)城墻,約百米寬,中間一座城樓,開左中右三個城門,門上有前國家外交部長錢其琛書寫的“明皇陵”三個金色大字。
走進皇陵,一條筆直的陵道在眼前展開,陵道是南北走向,陵道兩邊對稱分布著整齊的灌木和松柏,松柏較多,望上去,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陵區(qū)共分為六部分,沿著陵道,由北向南,依次是生態(tài)花卉園、32對石像群、金水橋、皇陵碑亭、享殿遺址和墓區(qū)。
我和一行人進入游覽,32對石像群是游客們停留觀賞、拍照留念的主要場所,每個石像都加上底座,地面鋪了石磚,周圍植有冬青灌木和松柏。神道也進行了改造,中間是白色大理石路面,兩邊是龍鱗狀的黃色鵝卵石甬道。為了保持原貌,有的石像殘缺不全。
看過石像群,我們來到金水橋。原有五座橋,早已毀棄。現(xiàn)在的這座金水橋是新建的,是獨拱石橋,全部是花崗巖條石砌成,橋面覆以青白石條,橋兩邊有漢白玉護欄,欄板上雕有龍、鳳、云朵等圖案,每邊還有八個雕著螭首的石柱。
走過金水橋,就來到了皇陵碑亭。東為無字碑亭,西是有字碑亭。這兩個碑亭也是新建的,都是雙重檐、歇山頂,戧脊上有坐獸,木制框架結(jié)構(gòu),上面是金黃色琉璃瓦屋頂,下面是四根紅色方形立柱,遠望它,猶如北京故宮內(nèi)的小型建筑,一幅皇家氣派。
來到墓區(qū),這里修有祭臺,臺前有寶鼎。祭臺上供奉著“大明仁祖淳皇帝”和“大明仁祖淳皇后”(朱元璋的父母)的靈位。我突然看到有一個人跪倒磕頭,然后燒香禱告,并在墓前的松樹干上系上一條紅絲帶。后來經(jīng)詢問得知:此人姓朱,應(yīng)屆大學(xué)畢業(yè)生,今年剛考上公務(wù)員,前來祭拜,也許希望祖先多多保佑他平步青云吧。我一看,墳前的很多樹干上都系有許多紅絲帶和黃絲帶。聽其他人說,都是朱家子孫前來祭拜許愿留下的。據(jù)說有的祭拜后真的如愿了。
現(xiàn)在,到皇陵祭拜許愿又成為皇陵新的傳說了。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9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