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粗布的情緣
老粗布的情緣
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大都穿過用老粗布做的衣服。 那時國家還不富裕,實行的是計劃經(jīng)濟,每人每年只發(fā)幾尺布票,遠遠不夠穿衣服的, 廣大農(nóng)民只好自己紡線織布,所以那時人們穿的幾乎都是老粗布衣服。
記得每年秋收后,人們就會帶上省吃儉用的錢,步行四十多里到壽北的寇家塢一帶買棉花。那時棉花也是統(tǒng)購統(tǒng)銷,不準個人自私買賣,只好托親戚買下,趁晚上沒人檢查背回來。再到工坊壓仔彈花。彈好的棉絮輕若煙云,細如絲絹, 先用筷子搓成布基子(我們這里叫菇錐),然后開始紡線 ,幾乎整個冬天 ,白天黑夜地紡,才夠織一機布。
記得母親紡線時,先將線頭輕輕地連在紡車尾部的紗錠桿子上,左手搖動紡車,右手將棉基子悠悠地向后拉去,一揚,一收,將抽出的棉線有序地纏繞在紗碇桿子上,于是,手里的棉花慢慢變成細細的棉線。紡完一個線穗子,拿下來,把線頭纏好,放到針線簸籮里,再紡下一個。但紡線是個苦差事, 白天事多坐不住,晚上要紡到深夜,有月亮時就借著月光紡,沒有月亮時,點著煤油燈紡,記得那時經(jīng)常半夜醒來,看著母親還在煤油燈下手搖紡車不停地紡線。
經(jīng)過一個冬季的紡線,來年開春,天氣暖和了, 就開始忙著把紡好的線纏到紗錠子上去,纏完之后便請人牽機;牽機的時候,在院子里擺好紗錠子(我們這叫樾子), 墻上掛上形似圓環(huán)的牽綹子, 便用一根帶鉤的桿子牽著線來回穿梭,牽完后,盤成一個大園團。下一步就是認柱了,小心翼翼地把每根線頭穿進兩個柱里,以便以后織布時把線分開穿梭用。這是一個細活,需兩人合作才能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刷漿,先把面粉熬成糊狀,把線團放到里面,蘸醬,重要的是蘸均勻,保證每根線都蘸上醬,這樣以后織出的布才結(jié)實光潔。為了把醬掛均勻,還要刷機,一邊刷,一邊晾干,天冷時還要點上火盆,然后纏到一個專用木輥子上,以備織布時用。
接下來就是織布了, 梭子是一個兩頭尖中間空的橢形物, 織布時先把事先準備好的線穗子塞進梭子,織布時要手腳并用,腳踩踏板控制經(jīng)線,手推擋板來回穿梭 ,把線壓實,于是一尺尺老粗布就成形了。 織布時會聽到“吱吱嘎嘎”的織布聲。這樣 織成的老粗布還是白色,可做被里、床單,要是做衣服還要根據(jù)需要進行染色。那時有染坊到各村輟染, 很方便,也可買顏料在家自己染。染過色以后就可做衣服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用老粗布做成的衣服有質(zhì)地柔軟,舒適感強,抗靜電等優(yōu)點,開始穿時,有點 粗糙,越穿越舒服,但與現(xiàn)在的衣服比起來,老粗布既不美觀也不耐穿,而且顏色單調(diào),加之那時勞動強度大,沒有替換衣服,大多數(shù)人都穿過帶補丁的老粗布衣褲。
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 紡織品花樣繁多,滿足了人們的各種需求。但是,老粗布依然受到人們的青睞,而且現(xiàn)在的紡織方法也有了很大改進,織出的布品質(zhì)顏色好了很多,舒適耐穿,吸汗,用它做成的床單,夏天鋪著涼爽,冬天感到溫暖。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它已從過去主角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配角。但我們這些穿過粗布衣服的人們,永遠對它有著割舍不斷的情緣。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9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