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茶與龍安寨
到花里上班的第二天,劉書記安排我去拍幾張龍安寨的照片作宣傳之用,那是我與龍安寨的第一次邂逅。龍安茶我是知道的,龍安寨還是第一次聽說。和常委驅車從集鎮(zhèn)出發(fā),過了龍安大橋,一路盤旋上山,大約半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
映入眼簾的是斷壁殘垣的石坎和破敗不堪的幾間屋舍,全然沒有了城墻該有的樣子,這讓我不免有些失望,我想能夠讓無數(shù)人津津樂道的龍安寨定有它的不尋常之處。古城墻經(jīng)歷數(shù)百年風沙侵蝕,但還保持了大概的輪廓,依稀可見當年的雄風。城墻自東向西延伸開來,長約90米左右,寬約20米左右,殘留寨墻高2~4.5米,保存完好的只有北寨門,由塊石壘筑,高2.6米,寬1.4米,門內(nèi)有寬6米的通道與山寨上部相連。
相傳清朝年間,財主馬氏有糧田千頃,卑奴成群,財大氣粗,遠近聞名,在寨頂南部修建面積達20余畝的莊園,大興土木修建石城,用來存放財物和作自己住所。石城依據(jù)險要地形,修建有炮樓,筑有滾石等堅固工事,同時,與石城遙相呼應,四周修筑堅實圍墻,易守難攻,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關隘。如今硝煙退去,龍安寨失去了作用,卻給我們留下一段深深的記憶。
返回途中遇到一位老人,知道我們是來宣傳龍安寨,就要跟我們說道說道,對于當?shù)氐臍v史他們是最有發(fā)言權的。老人名叫盛洪林,是這里土生土長的人,當過龍安村的支書,因年紀原因前兩年卸任了。他把我們帶到附近的一戶姓陳的農(nóng)戶家中,見得有客人來,主人忙從屋里拿出幾把椅子招呼我們落座,很快就從端出幾杯茶水,說是新采得秋茶,比不得春茶嬌貴,入得口來也是別有一番韻味。茶葉在水中旋轉著下沉,似舞動的女子般婀娜多姿,葉芽慢慢伸展開來,一芽一葉,芽葉分明,外表色澤通透,極富美感。一股清香撲鼻而來,輕輕抿上一口,舌尖微甜,一股茶香慢慢從鼻端沁到咽喉,四肢百骸是說不出的輕松快慰。
半晌過后,主人慢慢說道開來,關于龍安的種種典故,如數(shù)家珍。在龍安一帶流傳著蛇吸鵝卵石后因吃茶葉而安然無事的奇事,有人因此給茶葉取名為“蛇安茶”,當時有一位文人長者說:“此名欠雅,蛇乃小龍也,還是叫‘龍安茶’吧。傳說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龍安茶不僅能使龍安,也給山民帶來了福音。”有了“龍安茶”茶名,這座山也便成了“龍安山”。后來由于世道黑暗,土匪猖獗,龍安山由于地勢險要,花里一帶的百姓紛紛涌上了龍安山躲避土匪,財主馬氏在山上修建了寨子,于是就有了“龍安寨”。關于龍安寨與龍安茶先后直說,歷來眾說紛紜,去時久遠也無處考究,姑且留作后人探索。
好客配好茶,好茶需好水。在龍安素有“龍安寨的茶,四方井的水”的說法,據(jù)當?shù)夭柁r(nóng)講,用四方井的清泉沖泡出的龍安茶芬芳甘冽,芽上梗下,豎立成朵,茶葉幾經(jīng)沉浮,一直直立不倒,味道醇美,因此成為貢茶,得到道光帝的賞賜,龍安茶名揚四方。歲月輾轉,百年滄桑。龍安寨雖已殘缺不全,龍安茶卻一直流傳了下來,龍安一帶始終保留著種茶制茶的傳統(tǒng)。(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從農(nóng)戶家中出來已是晌午十分,與龍安寨短暫的相處,方才只其一二,來日方長,姑且慢慢了解。在龍安村數(shù)千畝茶園依山而建,放眼望去,碧浪翻滾,數(shù)十個采茶女穿梭其間,不時傳來幾聲山歌,回蕩在山間,好一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意境。
注:文中關于龍安寨、龍安茶、四方井的內(nèi)容,參考前人文獻,因無法知曉何人所作,若有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以督促改之耳。
2015年9月21日,寫于嵐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9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