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宜昌老城(5)

五、小城故事多(2)
汪家巷除了有幾座老建筑,甚至還有一座宜昌幾乎絕跡了的土樓以外,沒什么可看的。不過有一段歷史很有趣。從中書街到**路之間原來有一條小巷,因清朝出了一位先后五任南陽知府的顧嘉蘅,故得名顧家巷子。顧嘉蘅生在天官牌坊街(**路),祖籍是江蘇昆山人,。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顧嘉蘅京試及第,中二甲第五名進(jìn)士,授翰林院編修,六年后出任河南南陽知府。這名進(jìn)士青年時頗為驕矜,京試及第后,曾書"五百年來新甲第,三千里外舊家風(fēng)"貼于大門兩側(cè)。此聯(lián)一貼,宜昌紳耆學(xué)究們無不嘩然誹議,堅決將顧氏拒絕于當(dāng)?shù)氐纳缂纼x式之外,顧嘉蘅被迫另修一座土地廟在汪家巷口,這就叫強(qiáng)龍壓不住地頭蛇。
提起獻(xiàn)菜場,宜昌的年輕人稍有耳聞,不過就是因為解放后在那個地方建有一個菜場而得名。歷史上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明洪武(公元1378-1387年)期間,衙門建州署在西上門(中水門)內(nèi),大約就在如今的獻(xiàn)菜場一帶。不過那條東北起于環(huán)城東路、西南止于沿江大道、全長約580米的獻(xiàn)福路滿清的時候宜昌府署是建在這條路東端的廖家臺一帶,故而有東府街之稱;民國初,宜昌縣政府就在這條路西段獻(xiàn)菜場一帶,便被叫做縣府路;1945年,國民黨縣政府在高等法院宜昌分院(市直機(jī)關(guān)童欣幼兒園)內(nèi),舉辦給***祝壽的活動,縣府路就改名為獻(xiàn)福路了。不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解放后,當(dāng)局曾經(jīng)改了不少的街名,為什么保留了這條街原來的稱號?看來獻(xiàn)福還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吧。
璞寶街形成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以前,《東湖縣志》記載,東為白家巷,西為報恩寺街,北有桐樹巷。1876年宜昌開埠以后,宜昌城南門外正街兩側(cè)才開始有人建房設(shè)店,逐步形成商貿(mào)街道。當(dāng)時的璞寶街一邊通天官牌坊,另一邊直抵當(dāng)時的城墻,卻無城門外出,因此這條街上到處都是曬"蒲包"(舊時一種做布鞋用的硬殼,宜昌話也叫布?xì)ぃ?,直?929年,城墻被拆除,這條街才與城外的南門后街相通,因為"蒲包"與"璞寶"諧音,人們便將蒲包街 取了一個吉祥、喜慶一點的街名--璞寶街了。
雖然自己從在學(xué)院街小學(xué)讀書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在璞寶街上走來走去,可是我對這條常來常往的街印象不深;后來搬到南正街、艾家巷居住以后,幾乎天天都在那條街上逛來逛去,不過就是看著那家竹器廠變成了電熱電器廠,我的那些原來住在這附近、和我一起喝酒鬧事、抽煙談天的狐朋狗友都逐漸失去了聯(lián)系;不過就是看見那條街變成了農(nóng)貿(mào)市場,一個假中醫(yī)經(jīng)常在那條街上哄騙老頭老婆婆而已。
可是那條毫不起眼的楊柳樹巷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明朝崇禎初年,陜西有一張姓商人來到宜昌經(jīng)商,不想因為驢拉屎惹來了一場橫禍,好不容易從官邸越墻而逃,得到一個住在這里的孤寡老太婆救助才得以脫身。臨別時,那個張姓商人再三要求老太婆一定要在自家門前種上一株楊柳,以此為憑。聲稱救命之恩,若今生不能報答,來日我的子孫必當(dāng)重謝。(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后來,老太婆和她的鄰居都隨意在家門口種了幾棵楊柳樹,這條原本不出名的小巷子,從此也就被宜昌人慢慢地喊成了楊柳樹巷。再后來,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八大王張獻(xiàn)忠曾經(jīng)攻陷宜昌,據(jù)說他就是那個張姓商人的兒子,曾經(jīng)到楊柳樹巷一帶打聽過老太婆的下落,未果,此后,每天清晨,這里各家各戶門前都放有白花花的大米,一直到張獻(xiàn)忠離開宜昌。
其實,這僅僅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而已,張獻(xiàn)忠的兇殘和冷酷世人皆知,殺人更是眼都不眨,宜昌當(dāng)年被那幫人奸殺搶掠的情景慘不忍睹。如今的這條小巷根本找不到楊柳樹的影子,不過楊柳一巷、楊柳二巷、楊柳三巷那三條小巷分岔而行,倒有些楊柳枝條的意思。在那些小巷里,還有一些連名字也沒有、窄的只能走一個人、常常從屋檐和騎樓下擦身而過的小通道,上可以通到西平巷,下可以走到璞寶街,彎彎曲曲、密如蛛網(wǎng)、又藏了不少雖然不是古建筑、可卻是地地道道老房子的去處,所以,我強(qiáng)烈推薦那些驢友和對老城感興趣的人去那里看看,也許是一次游玩、也許是一次城市地理知識教育,也許也是一次告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98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