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與靠山
人活一世,大概總不由自主指望有一些靠山或難免地成為他人的靠山。
小時候窮,每學年學費都交不起,總要拿著爸爸寫的申請書厚著臉皮叫學校減免一些,我就總巴望著有人能幫我一把(那時候我沒聽過有助學這回事)。有一回音樂課上,老師講柴可夫斯基的故事,說他家里很窮,有個叫梅克的夫人暗中出錢幫助他,讓他成為舉世聞名的作曲家,我就也夢想著能遇上個這樣的夫人,讓我也成為畫家(因為我特別喜歡畫畫),結(jié)果可想而知:我沒遇著這樣的夫人……
落難的時候期望得到親友的幫扶大概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想找個靠山。身邊確實也耳聞目睹不少因靠山而成事的實例。我對門鄰居一家兩代9個大學生,大伙都說他家風水好,就是因為他家有靠山,強的幫弱的一路帶上來。
我有個二爺,算是我家族里難得有點出息的人才,他沒有家室,孤身一人,年少離家,考上大學,先后在大連、廈門、將樂、沙縣等地教書,到1985年退休,父親從報刊上得知他多次用自已的工資捐資助學建校舍、購置實驗儀器、為災區(qū)捐款,累計達3萬多元(后續(xù)有報道:從1976年到2003年他捐款28筆現(xiàn)金累計元),被評為全國五一勞模。在我幼年家里困難的時候,父親也想從他那里得到些資助以讓我順利完成學業(yè)。父親多次寫信,他都沒有回音。中考的時候,幾經(jīng)周折,一家衛(wèi)生學校錄取了我,但是要交450元的學費,家人一愁莫展,父親再次寫信給二爺,并附上一張我的素描作品,表達孫輩是可塑之材,盼望得到扶持,可還是沒有回音。有一次父親從一本雜志上看到他的報道,其中有記者問他:為何慷慨資助學校及災區(qū)而不幫助自已的親人時,他說:“......我寧愿得罪他們也不能慫恿他們......,年輕人要靠自已的雙手,勤勞致富……”父親此后也就沒再寫信給他。我因為出不起學費只能放棄,另尋出路。
親友對二爺如此冷漠無情十分憤慨。2008年二爺87歲去世,辦理后事的表叔(他外甥)本打算將他的骨灰回歸故里和他的生父生母葬在一起,可是我母親憤然拒決,只得作罷。細想起來,從道理上說,二爺沒有做錯什么,他沒有非得幫我們的義務,我們不必如此計較。但從人情上說,我也理解父母的感受??陀^上說,二爺做了他喜歡做的事,用自已的方式對社會做了力所能及的貢獻。他不愿幫我們也許只是因為個性孤僻,并非只針對我家,據(jù)說早年也曾有其它遠房親戚上門去找他,可他理也不理,直接打發(fā)回家。如今我更愿意這樣看待他:他是真正舍小家顧大家的,是值得尊重的人。我雖未從二爺?shù)玫綄嶋H的資助,但讓我深刻明白:一切的一切都要靠自已,指望不得別人,靠山不是理所當然的,即使你最親最近的人!
在我的成長歷程中,理想和現(xiàn)實中的“靠山”都沒有讓我得到實際的好處,于是我不得不承認沒有“貴人命”,一直以來只得奉行獨來獨往。(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回首這么多年,雖我也一直以為無依無靠,獨自奮斗,但細想一下,這些年雖走得并不順當,更沒什么成就,可每逢絕路處,總能逢兇化吉,絕處逢生,不能不承認其實我的靠山也無處不在:除父母家人外,還有我身邊的朋友、同窗,同事,甚至陌生的路人。我原本并不把他們作為靠山,但他們都實實在在作了我的靠山。當我父親拿不出學費的時候,我姑奶奶從撫恤金中給我留出了三年初中的學費;當我交不起教輔試卷費的時候,教英語黃老師默默幫我墊交了;畢業(yè)寸照的照相館是我同學家開的,她不收我沖洗費;從學校出來,毫無資歷,在人生的關口,我堂姐和姐夫為我找到了工作;當我身無分文進城時,得到了朋友D君的大力幫助;當我在城里求職遇挫,快要絕望的時候,同在一起的L君和合租的室友F君都主動借給我錢;當我徘徊在縣城的縣府路上,正為返城的車票和生活費犯愁時,迎面遇上Z君,他毫不猶豫給了我200元,解了我燃眉之急;離開前一家單位時,多年的同事Y君回復告別郵件說:「……有什么需要盡管說……」……類似的太多太多!自感雖命中傍不上名山大川,但這一路走來,還算眾山環(huán)抱。
如今我常想,說靠山不重要,那是假話,或是“吃葡萄心態(tài)”,因為從人生旅程上看,它足以改變你,俗語『寒門難出貴子』不無道理。每個人回首過去,總會感慨各種各樣的“如果”,難 免與當下作一番比較,但是不論如何美妙或辛酸都本并不屬于你,當下就是你最好的結(jié)果。人生正如溪流,急緩清濁,一路奔流,也許中途遇到石頭,不得不改變了一點方向,或得到貴人的疏導,流到一段平坦的渠里,但終歸要有一個河床讓你流淌,最終你還是你,正如楊絳所言:“……我們?nèi)绻此家簧慕?jīng)歷,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運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還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擱淺或傾覆的時候,船里還有個‘我’在做主,也可說是這人的個性做主。這就是所謂個性決定命運了?!?/p>
高世麟(2015.09)本文原載《海峽時報》(總第1285期)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9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