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金戈鐵馬走大良

2015-12-08 13:45 作者:秋歌  | 5條評論 相關(guān)文章 | 我要投稿

這座城寨曾經(jīng)喧囂過,但這喧囂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

這座城寨又是寂寞的,而這寂寞一來就是近八百年。

一個陽高照的日子,我緩步行走在這座一片寂靜的城寨上,想找尋到當年古戰(zhàn)場上的喧囂。然而,那喧囂早隨幾百年的風(fēng)飄散而去,留下的是平和,是靜謐,即使有一點聲音,那也是茅屋瓦舍里的雞犬之聲,是孩子相互追逐的嬉笑,是大黃葛樹下眼神渾濁的老人拉家常時的緩緩細語,是寨上人們望著我這陌生來客時詫異的目光。而這靜謐留給我的更是一位訪古者心中淡淡的遺憾。在來這古城寨的一路上,我一直希望能聽到當年那鏗鏘的金戈碰擊聲,想聽到戰(zhàn)馬在蜿蜒的甬道上飛奔的噠噠蹄聲,想見到當年在這數(shù)不清的丘壑間千軍萬馬匯集于此的壯觀場景。但是,這一切今天都不可能看見了,我只能站在這山崖上任山風(fēng)吹拂思緒,在老人們單調(diào)而又枯燥的喋喋敘述中去苦苦尋覓,在那僅有的殘卷中去盡力想象……這座城寨就是位于四川廣安市前鋒區(qū)境內(nèi)的大良城,一座曾經(jīng)在南宋王朝統(tǒng)治者眼中充滿期冀,一座曾經(jīng)在蒙古鐵騎指揮者手下不知被重重指點了多少次的城寨,一座被人們稱為能與合川釣魚城齊名的川東抗元歷史名寨。

上 篇

有人說,大良城始筑于唐代,這說法不能說沒有一定的道理,雖然我還沒找到相關(guān)的確切依據(jù),但是建立于宋代,興盛于南宋末年這是不爭的事實。(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今天的大良城,古戰(zhàn)場風(fēng)貌幾乎已消失殆盡,但站在山下,遠眺橫亙于千丘萬壑間的寨城,氣勢還是那樣雄偉:懸崖依舊陡峭,山壁令人膽寒。如果圍繞山崖轉(zhuǎn)一圈,確實還能讓人想象到冷兵器時代此處易守難攻的險要。一條蜿蜒的鄉(xiāng)村公路讓我們乘坐的汽車輕松地登上了城寨。這公路貫穿山寨,把寨上的小東門與東門連接了起來。

大良城,古名大良平,這里的“平”字與“坪”相通。寨上除西門灣地勢稍低外,其余地勢在我看來基本可算平緩,沒有很大的起伏。不過當?shù)匕傩杖匀粚⑷譃榫艍Y、十三溝、二十四個攔埡丘。據(jù)說全寨還有六道山梁,諸如碑梁子、黃葛梁子、廟梁子、磚梁子、走馬梁子等等。

大良城又名蓮花山,系因此寨山形如盛開之蓮花。由于身處山寨之中,我不能一睹這山寨全貌,但是當我來到北門往南看去,只見綿延的山崖之石如蓮花般一瓣一瓣依次排列,恰如觀音所坐的蓮臺寶座。這形狀倒使我對蓮花山之名有了一種直觀感受,忙叫同行朋友觀察,都覺很像。

有資料記載,大良城海拔429米,相對高度為100米。對大良城較早描繪的有《方輿紀要》,書中稱此地:“石巖四絕,天然險固”。民國版《廣安州新志》中的“巖險志”也稱其“山勢奇峻,周圍數(shù)千丈,高數(shù)百丈”,乃“石壁四絕之地”,因而“地控川東之西,與釣魚城為形勢之要?!贝_實,大良城四周多為高約10來米的懸崖峭壁,當年只有山丘之間的幾條小道才可以進入城寨。西北兩面可控渠江,東南兩面可制約廣安與大竹之間的陸路交通,因而是一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塞。

大良城有多大?有人曾對山寨的周長做過實地測量,繞城一圈整整有四公里,可見山寨是很大的。山寨大,城墻規(guī)模自然也不小。宋朝末年筑城后,大良城城墻曾幾經(jīng)修繕,主要集中在清嘉慶年間、咸豐五年和民國四年。然而多年來,這些石頭壘筑的城墻已難看到。我

曾沿著山寨懸崖的邊沿認真尋找,一路上除偶爾可見一些被荒草和泥土遮掩的斷垣殘墻外,絕大部分地段幾乎沒有了。老鄉(xiāng)告訴我,當年城墻上的石頭要么被農(nóng)民撬去砌了房屋,修了豬圈,要么就是抬去修了渠道水塘,而毀壞的年代也大致在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的歲月。我曾考察過廣安境內(nèi)不少的古寨,它們的命運幾乎都是一樣。由此可見,人的建設(shè)能力確實很令人驚嘆,但一旦破壞起來也絕不示弱。

站在大良城上,環(huán)顧四野,渠江從城寨很遠的西北和西南靜靜流過。但是,與合川釣魚城不同的是,釣魚城下就是嘉陵江,山崖根前就是水軍碼頭,而大良城與渠江卻相距六、七公里之遙。大良城四面有許多小山寨、小山包。東面有大巖寨、曾家寨,離東門不遠處有一兀然聳峙的獨立山丘,與大良城相對而立,當?shù)厝朔Q之為“對山”;大良城的南邊,是太平寨和石谷寨;西邊是雙魚城。為何叫雙魚城?寨上沒人能說出其因。但古志上卻有說法:“雙魚城,州東五十四里,以石似雙魚形名。下即梭羅溪?!闭谋泵?,是著名的小良城。

就是這樣一個高聳的山寨,水源卻相當豐富,有塘堰十來口,水井十九口,其中的一口最大堰塘面積約10余畝,堤壩是用上好的大青條石砌筑,堅固無比。絕非現(xiàn)今一些地方的那種豆腐渣工程。當年大良城軍民飲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即來自于此。至今,它還是大良城上百姓主要采水地。除了塘堰,這里的山泉也很豐富。老鄉(xiāng)告訴我,在小北門和東門各有一股山泉水,很大,時間關(guān)系我沒去看,但我在西門城門根下卻見到了一汪常年不斷的浸水在汩汩外流?;貋頃r查了一個資料,證實小北門的泉水每小時可以接20挑,大約相當于一噸水,東門的泉水可接10挑??梢娖渌空媸遣徊?,讓我有了一種山高水也長的感受。

正因大良城山勢險峻,地處要沖,耕地較多,水源充足,所以才有了余玠將其作為廣安軍治所在、使之成為當年抗元重要據(jù)點的決策。

站在城寨最高處,一個叫做黃葛樹梁子的地方,這里幾乎可以把全寨一覽無余。昔日蜿蜒曲折的城墻已經(jīng)沒有了,有的只是零散分布于寨上的座座不成規(guī)模的民居,還有生長于四野的黃葛樹。以前來這里時,寨上種滿了油菜,花開季節(jié),放眼一望,金黃耀眼,蜜蜂在花叢中嗡嗡地采著花粉。今天來時已是暮春,菜花開過,油菜正結(jié)籽。一些空地里,老百姓正操作著耕土機在整理土地?!巴煌煌弧钡鸟R達聲打破了城寨的寂靜。沿著寨上往東門去的小公路,我們來到了一條小街,當?shù)厝朔Q之為新街。顧名思義,這街道之外肯定還有一條老街。新街主要是用當?shù)厥a(chǎn)的青砂石鋪就而成。街道不寬,房子多為典型的川東民居風(fēng)格,青瓦房屋,臨街一色木板鋪面,也還古樸。長約百米,據(jù)說以前有40來家住戶,現(xiàn)在沒有那樣多了。街上偶爾會跑過一兩只小狗、小貓。寨上人告訴我,這里當年很熱鬧,八個生產(chǎn)隊,八百多人,是大良公社(后改為鄉(xiāng))所在地。供銷社、學(xué)校、商鋪一應(yīng)俱全。后來這里取消了鄉(xiāng)的建制,加之公路修通,寨上于是便慢慢清靜起來。離新街不遠有一個大石壩,俗稱磚房梁子。稱其為磚房梁子是因為這里當年有一磚砌的四合院。相對獨立,一樓一底。據(jù)說這磚房小院是當年地方武裝首領(lǐng)鄭啟和在大良城居住的地點。鄭啟和,同盟會會員、廣安代市人。上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zhàn)時曾隨熊克武征戰(zhàn),官居師長之位。后離開軍界到上海辦廠。九一八事變后,鄭回廣安搞實業(yè)救國。在天池打鑼灣一帶興辦紙廠、硫磺廠、煤礦。同時在木耳灣、大良城等處建有三處兵工廠。并以大良城為據(jù)點,組建了一支擁有近千余支步槍、人數(shù)上萬的私人武裝。鄭在這一帶殺富濟貧,占山為王。其勢力范圍內(nèi),禁捐稅,禁大煙,抗丁抗糧。鄭啟和的行為自然要引起國民黨政權(quán)的關(guān)注與不滿,1941年天,蔣介石調(diào)集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計約4萬余人對其圍剿,最后鄭啟和兵敗,急火攻心,雙目失明,被圍困于離大良城不遠的梭羅鄉(xiāng)辛家石壩肖家大田,飲彈自殺。一世梟雄就這樣了結(jié)了其傳奇的一生。據(jù)熟悉鄭各處房屋建筑風(fēng)格的朋友講,這處房屋應(yīng)該是鄭啟和當年居住過的舊居,它與鄭啟和其它地方的房屋樣式完全相同。不過,由于年久失修,房屋雖在,卻已十分破敗,危在旦夕。老鄉(xiāng)告訴我,在這院子里,有幾堵墻壁很特別,它不是普通的房屋墻垣,外觀看是墻壁,里面卻為夾層結(jié)構(gòu),其寬度可容下一人在里面躲藏或側(cè)身行走。這樣設(shè)計的目的主要是基于當時社會動蕩的局勢,用作房主人臨時藏匿防身。據(jù)說當年抓壯丁,寨上就曾有年輕人在這里面藏匿過。

人們都說大良城的城門一共有十二座,四川大學(xué)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胡昭曦1983年曾到大良城考察,他給我們留下的考察資料也證明如此。這些門分別是東門、小東門、南門(內(nèi)外兩道)、小南門、西門(內(nèi)外左右四道)、小西門、北門(內(nèi)外兩道)、小北門。但是我在寨上認真地統(tǒng)計了一下,實際只有十一座城門,且多已破損,完好者不多。寨上各道主城門之間的距離大致如下:從長庚門到西門距離約1華里。從西門到南門約1華里,到北門約1.5華里,從東門到北門約1華里。

在老鄉(xiāng)的帶領(lǐng)下,沿著新街,我來到了東門。當年的東門是一道拱形石門,寨門前一條石梯通往山下,多少年來人們就是在這梯路上來來往往,上上下下。遺憾的是原本保存很好的東門也在近年因修建進寨的公路而被拆掉,只剩下門上那棵黃葛樹還在風(fēng)中孤零零地飄灑著片片黃葉。就在這東門旁的石壁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字樣依然清晰可見,然而,這門最終還是被拆掉了,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東門據(jù)說是大良城所有城門中最為壯觀雄偉的一座。門的左右兩側(cè)是刀削斧劈般的石壁。如果站在東門關(guān)前,真會生出一種“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氣概。而讓我最感興趣的,這里還是大良城存留文物最多的地方。就在東門的左側(cè)石壁上,殘留有一些摩崖文字。但幾乎都難以辨認。不過在《廣安州新志》的《金石》卷內(nèi)還有記載:“大良城東石刻:‘云根’一行,‘寒冽’一行,高各數(shù)尺許。絕壁上刻‘云根寒冽’四大字,款題‘明嘉靖壬子歲,安城伍思韶書?!掠星迦允亮鞒觯m歲旱不竭,又花園王德完舊宅亦有此四字?!?這是摩崖石刻一。目前尚存較好。伍思韶為何人?江西人氏,明朝嘉靖年間任廣安州知州。另一處石刻為《大良城東門石記》,古志稱:“殘字高八尺,廣六尺,字正字,徑一寸半,約十余行,殘缺十之九。當在景定初”。殘存文字有“賊首□不□保守□畢布置□郡元元兵趨□昌路□自遼州至越十□寨路分率蒲總管至賊勢 賊拔□政和□?!薄吨葜尽纷髡哌€寫道:“案《元史》,中統(tǒng)三年蒲總管已移夔東路?!焙驮S多考察者一樣,我也沒有找到這塊石刻,只在東門外的右邊石崖上看見一塊摩崖的痕跡,多年浸蝕風(fēng)化,字跡根本無法辨認。胡昭曦教授判斷這就是那塊《大良城東門石記》。

然而最讓我驚喜的是,在這里,我找到了那塊著名的石刻明萬歷《禁童婚示諭碑》,這碑現(xiàn)存于東門右側(cè)不遠處的石壁底部,碑的旁邊不久前被人建起了一個倚靠巖壁用水泥造成的極簡陋的神龕,外邊還用紅色的瓷磚裝飾,這碑剛好就被這神龕所遮掩。攏開石壁底部的雜草,石碑的真面目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雖已風(fēng)化不少,但是不少字跡依然清晰可辨。我用相機把它拍了下來,回家對照資料整理如下:“都察院示諭軍民人等知悉:今后男婚須年至十五六歲以上方許迎娶,違者父兄重責(zé)枷號,地方不呈官者一同枷責(zé)。萬歷九年十一月吉分巡道刻石,守御所奉鐫。”據(jù)胡昭曦教授介紹,“類似這樣的示諭碑文,在四川省其他地方也有發(fā)現(xiàn),它說明當時對童婚問題的重視和嚴厲禁止?!?這證明了明太祖洪武年間頒布的男十六,女十四方可婚配的法令。當年將此法令刻于石壁之上,正是一種長期的普法宣傳。不過,對這則宣傳古代法令的文物,我真希望有關(guān)方面能趕緊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否則,這塊珍貴的石碑也將可能危在旦夕。

東門的右側(cè),是一段峭壁。在離門大約兩百米處的石壁上,有一處危巖凹了進去,離巖頂約幾米處,一根長約三、四米,寬窄約一米的石條橫擱在凹巖石壁的兩端,就象一道石橋飛架于此。當?shù)厝苏f,這就是有名的“神仙橋”(也叫仙人橋)。站在巖下仔細打量,這橋確實很險,如非武藝高強的神功奇人真是難以飛身上橋,觀者無不為之驚嘆叫絕。

看罷東門去北門,路上要經(jīng)過小北門,此門現(xiàn)已被雜草所掩蓋,從它旁邊路過,幾乎難以發(fā)現(xiàn)。我還是之前經(jīng)山寨下的幾位老鄉(xiāng)指點才找到它。從山下看去,小北門城門不大,保存還較完整,但石梯很陡峭狹窄。這讓我想起了廣安虎嘯城上的插門,也是幾乎剛能容下一個人的陡峭通道,和小北門十分接近。

過了小北門,前面不遠就是北門了,這是大良城一道較險要的城門,站在這里可以清楚地看見對面的小良城。北寨門并不寬闊,是由兩道圓拱形制式城門構(gòu)筑而成,兩門的拱頂之間未曾封閉,猶如留有一個大大的天窗。人立其間,舉頭上望,藍天白云就在眼前。寨門為何要設(shè)計成這樣里外兩道呢?難道是考慮第一道寨門被攻破,還可憑借第二道寨門防守嗎?而這兩道寨門之間的上方設(shè)計成天窗式,是否是讓寨城上的守軍能夠從上往下對已經(jīng)突破第一道城門的敵軍居高臨下進行攻擊,置其于死地?把進攻者放入一個狹小的空間打擊,在冷兵器時代這是很有效的防御辦法。北門上邊是一棵高大的黃葛樹,從樹的高度和大小來判斷,似乎不應(yīng)是一棵古樹,要么是現(xiàn)代人所栽,要么是在原先已死的老樹基礎(chǔ)上再生起來的一棵。一條原始的石板路沿著陡峭的城墻根向山下蜿蜒而去,與下面深深的峽谷相連接。和東門外相對平緩的地勢相比,這北門之外不是很容易集結(jié)兵力,即使集結(jié),陡峭的地形也難以讓兵力有效展開突擊,甚至進攻者即使用火炮攻打,也不易直接瞄準北門轟擊。

沿著山崖繼續(xù)前行,我們來到了大良城著名的景點“張口石”。這個“張”字,當?shù)厝四睢皕ha”,意即“開裂”、“分開”。老鄉(xiāng)告訴我,這張口石很奇特,它的上半段自然地與山崖分離,遠處看去猶如一根獨立的石筍。張口石上有一小坑,常年積水,人稱“一碗水”。即使天旱之時,周圍的土地開裂,植物干枯,而它的坑內(nèi)卻始終有水,從不干涸。我去時,石頭上爬滿了茂盛的野薔薇,綠葉間開滿了白色的花朵,很是漂亮,風(fēng)過處,陣陣清香襲來,十分醉人。張口石的另一奇特在于,如果站在北面的寨城下來看這座山石,巨石就是一個側(cè)面的人頭像:有頭發(fā)、額頭、眼睛、鼻子、嘴巴、下顎,其形態(tài)之逼真,令觀者無不為之撫掌叫絕。

和其他城門相比,西門所在的地形較為復(fù)雜,緩坡間也有聳立的懸崖,但相對其它地方,這里的石壁還不算最險,西門這一地帶是一個類似口袋形狀的谷地,口袋底部就是靠城的一處懸崖,西門就建在這懸崖上。以西門為中心,懸崖分別成為兩道山梁向兩側(cè)延伸,在約半公里處形成一個山口,這山口位置較低,山梁兩側(cè)分別建有城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小西門(老百姓又叫月亮門)、太乙門(老百姓又稱太陽門)。而在袋口的懸崖前,建了一道城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長庚門,也就是外西門。由于西門灣與大良城的主城形成了一個落差,不如其它地方可以構(gòu)成天然屏障。因此筑城者在設(shè)計時利用西門灣這一特殊地勢,將西門灣與主城寨隔離開來,在相對險要之處構(gòu)筑重重城門,形成一座子城。即使一道城門被攻破,進攻者也因關(guān)隘與陡峭的地形而不能長驅(qū)直入主城。不僅如此,如果防守者一旦組織反擊,這道道狹窄的城門又令進攻者難以迅速有效地組織撤退——前有山壁,后有懸崖。于是西門灣便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戰(zhàn)場,守城者可將入侵者圍困在這山灣內(nèi)的子城中,使之成為甕中之鱉,形成關(guān)門打狗之勢,令其無路可逃。有細心者在考察時還發(fā)現(xiàn),作為主城門的西門并沒因甕城門的存在而降低修筑標準,相反,它比甕城門建造得更高大厚實,而且城門內(nèi)外林木茂密。如果在距離城門100余米處的山灣里仰望西門,人們只看見蓊郁的樹林而見不到城門,但城門上的防守者卻可居高臨下,清楚地觀察到入侵者的行蹤,這也是有效防御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西門外的石壁上有一摩崖,系《嘉慶十四年紀亂碑》。碑的上方鐫刻著一橫額,為“安漢保障”四字,題款為清“嘉慶十四年”等字。當年四川大學(xué)胡昭曦教授在考察時,曾對此作過測量,并有較詳細的考察報告,現(xiàn)將其文錄之于后:“額高84厘米,寬384厘米,橫額之下為記事文字,文字所占石高252厘米、寬384厘米??勺x文字有:我□大良城古寨世......公思......墻垣高其閈閎......即□凡遇難作......為有安由來□迨我朝定鼎康熙雍正乾隆......洽物阜......目不睹烽燧之□舉百有□(余)□(年)......五十八......劉松劉之協(xié)以混元教......偽......之協(xié)逃去密奉白蓮教□授......南人宋之清......齊林...... □學(xué)明謝添繡于......各......夥乾隆六十年乙卯......軌......州即今綏定府則有徐......則有......等起于豐城巴州則有......則......儔等起于王家寨太平則......則......省之賊響應(yīng)云集不下數(shù)......等......掌柜......兵千總等偽號各旗統(tǒng)......于川東川□(北)一帶州......而荼毒蹂躪與前明闖賊獻賊......年冬十有......賊由......縣入寇我州所到之處盡成賊......寨......捕...... □□殺......惟大良城千......三年......勢......之余始將大良城加修遠近來......(以下摘錄)周□義,甘光□,辛逋,羅士遇(均系落款的人名)?!睋?jù)胡教授考證:“這些文字表明,這方摩崖是在嘉慶年間,廣安官紳聚集大良城躲避農(nóng)民起義,事后于嘉慶十四年鐫刻的,可以作為研究這次農(nóng)民起義的參考。摩崖文字首段追述了大良城的創(chuàng)建,與民國《廣安州新志》所錄有出入,待考?!?/p>

西門經(jīng)過歷朝的多次修葺。就在前述摩崖的附近,還有一方摩崖文字,仍是上額下文,額高60厘米,寬370厘米,刻“補修西門”四個大字,上款有“咸豐四年”等字樣。額下正文文字所占石高276厘米,寬370厘米,全是捐款人姓名。由于風(fēng)化的原因,如果不是事前已經(jīng)知道這摩崖的內(nèi)容,第一次接觸這石刻的人是很難辨認出字跡的。

為了弄清楚西門灣幾道城門的情況,我出西門靠著右邊石壁前行約一里路,來到一個叫作連家灣的地方,再沿一條小路向北就到了小西門。這小西門原來就在張口石的不遠處。城門不大,保存還很完整,只是門兩側(cè)的城墻已經(jīng)坍塌,被一些雜草藤蔓所掩蓋。熟悉當?shù)厍闆r的朋友告訴我,這附近有一鏡子石,在小西門不遠的懸崖上,我們努力尋找,居然找到,原來是巖壁上有一處似被石灰涂抹的痕跡。但白色石壁何能成為鏡子?真是天方譚。但朋友說,這鏡子可以照到廣安縣城??h城里的婦女早上若對著這鏡子石梳妝,即可看見自己的容顏。傳說倒是很有趣,但我卻相信不起來。回家查了一下資料,古縣志上居然還真有記載,曰:“懸鏡石,州東大良城西崖半。石正方,色瑩白,遙望如鏡。晴空愈明?!边@個記載其實更可信,不過卻少了點浪漫色彩。

在老鄉(xiāng)的指引下,我們順著小路朝東南方向去尋找另一道城門“太乙門”。沒走多久,這門也被找到,就在一道山崖邊,和小西門相比,也不大,較低矮。這道城門雖也有坍塌痕跡,但是保存較好。讓我不解的是,這城門的門額上不見文字,倒是門內(nèi)的一道橫梁上居然刻有“壽星門”三字,其余旁款皆已風(fēng)化,不甚清晰了。“壽星門”三字不刻在門額上卻刻在門內(nèi)的橫梁上,是何原因?而這道城門為何在當?shù)赜直环Q為太乙門呢?難道是當年對這城門進行過維修擴建,將原本在外的門額變成了門內(nèi)通道,壽星門也改成太乙門了?百思不得其解。沿著來路返回到西門延伸出來的主路繼續(xù)前行,遠遠就可以看見一道山門,這就是長庚門了。較之于前面的小西門、太乙門,長庚門要稍高大一點,建設(shè)在一道山梁上。門內(nèi)是西門灣,門外則是一條較為狹窄的石頭路,人稱走馬梁子。走馬梁子路寬不足十米,是由一道石頭山梁整體開鑿而成。路的兩側(cè)是幾十米深的絕壁,人行其上,如有恐高癥的話還真有些害怕。沿著這路前行可以看見前面的一座山丘,狀似地堡,人稱狀元墳。到底這墳是葬的那位狀元,是否確有其事,當?shù)匕傩諞]能給我一個確切的回答。也有百姓說,這山丘下有一石頭其狀如轎,人稱轎子石。我在那里仔細觀察卻沒找到。夫子墳與我們所站的山梁原為一體,后因修建鄉(xiāng)村公路被切開一道口子,于是相對獨立。當?shù)厝苏f這條公路的修建使大良城的龍脈被切斷,所以寨子難以如往日那樣興旺了,言語中流露出很強烈的遺憾。

站在走馬梁子上極目遠望,西南北三面一覽無余。俯視四野,東南面是巍峨綿延的華鎣山,北面是緩緩流過的渠江,一望無際的淺丘郁郁蔥蔥,青山綠水中散落著座座川東民居,有傳統(tǒng)的青瓦院落,也有剛建成的紅磚小樓,田疇間曲曲彎彎的鄉(xiāng)間公路,銀光熠熠的高大鐵塔,遠處的代市火電廠為這古老的山寨增添了一道現(xiàn)代化的氛圍。

在西門,一位姓陳的老鄉(xiāng)讓我看了一顆他當年挖井時發(fā)現(xiàn)的石雷。稱之為石雷,是我從其形狀來判斷的。這石雷有四五十斤重,形似陜北腰鼓,但比腰鼓更粗。石雷的一端被鑿了一個小洞,深約二十厘米。我懷疑是當年填充火藥連接導(dǎo)火索之用。戰(zhàn)斗中點燃導(dǎo)火索,將石雷扔下城墻,即可在攻城的敵群中爆炸開來,殺傷敵軍,這是一種推測;另一推測就是或許這東西就是一枚滾石,當敵軍來襲時,將這滾石拋入敵群,也可砸傷敵兵。不過這都是揣測,最后這東西是何時之產(chǎn)物,用途是什么,還要靠文物專家鑒定了才算數(shù)。但是他讓我對當年之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斗情景有了一種直觀的感覺。

從長庚門返回西門,遇上了幾位老鄉(xiāng),我問他們,這大良城上有廟梁子的地名,為何卻沒見到廟宇的遺址?老鄉(xiāng)說有,南門附近就有一座寺廟叫南方寺,過去這南方寺一帶還有很多高大的石桅桿,還有石牌坊之類的建筑,只是后來陸續(xù)被毀掉了。老鄉(xiāng)還告訴我,在北門外的山下,當年有一座尼姑庵,香火挺旺盛。老鄉(xiāng)指著西門旁邊石壁上的一些石洞說,這也是當年廟宇留下的痕跡。凡是路過這里的人都要在這石壁上的菩薩面前燃上一炷香火,祈求平安。仔細觀察,這里當年確實是一座簡陋的廟宇,供奉著神像??上н@些神像要么風(fēng)化了,要么被人為毀壞了。就在這西門灣里,當年還有許多古墓,據(jù)說埋葬的多是寨上廟里的和尚,因此當?shù)厝税堰@一帶叫做和尚墳。我們想找找,老鄉(xiāng)說找不到了,早在多年前學(xué)大寨整田改土?xí)r就毀掉了。對這上面的寺廟,古縣志上沒見記載,但我還是相信老鄉(xiāng)所說是真的。

從西門到小東門,當年曾有一條青石鋪就的街道,長約四百米,解放前還有四五十家商鋪,叫做石板街,當?shù)乩相l(xiāng)稱其為石板場?,F(xiàn)在很多人都把東門旁邊的那條新街誤認為是這石板街,其實大錯,這里才是石板街,大良城上最古老的街道。與石板街相交的一條街叫橫街,南北方向,老一輩人還記得,石板街與橫街交叉的街口叫巷子口,據(jù)說是古代大良城最繁華的地帶,想來應(yīng)是。作為當年的軍治所在,商貿(mào)流通必然興旺。從西門出發(fā),我們往小東門一路緩行,想尋找當年街道的痕跡,但街道幾乎全部拆除,只殘留有很少的老街房。就在離西門不遠的地方,我就發(fā)現(xiàn)了一座街道拆掉后留下的一破舊川東民房,這房屋臨街是一用石頭精心打造的柜臺。有內(nèi)行人判斷,這建筑不會晚于清代。可惜當年的古街已不復(fù)存,我們只能從這點點殘留建筑去想象當年的繁華,想象人們在這街道上來來往往的熱鬧情形。

沿著古街,我要去尋找大良城最后的一道城門——南門。在一小池塘前,老鄉(xiāng)告訴我,這里就是當年的銅元局,也就是鑄錢局,也叫制幣廠,專門鑄造銅元硬幣。有人說其主人是鄭啟和,但也有人說不能確定。直到現(xiàn)在,當?shù)乩习傩赵谶@一帶種地,還經(jīng)常能夠挖出一些銅幣。老鄉(xiāng)告訴我,由于鑄幣,常常有煉過的銅渣廢棄于此,因而這土壤種起莊稼來收成不是很好。

離制幣廠不遠就是南門,這是大良城上目前保存最完整、也是最險峻的一道城門。一棵高大的黃葛樹在城門上長得根深葉茂。這城門的一側(cè)緊依垂直的絕壁,一側(cè)堪稱百丈深淵,門內(nèi)的通道是在垂直絕壁的整石上開鑿而出。就是這處險關(guān),實際是由兩道城門構(gòu)成,在距它數(shù)十米處還有一道城門,兩座城門由一條崎嶇狹窄的山路連接,成為一座依山而建的甕城。從外到內(nèi),第一道南門面向偏東,為雙層石拱,據(jù)專家說,這結(jié)構(gòu)與釣魚城、神臂城、云頂山城、多功城的宋代城門形制相同。門洞高3米,寬1.94米,右邊為懸崖,左側(cè)是峭壁?,F(xiàn)存門額上寫著“壽星關(guān)”三字。但是不知是被人打掉了還是風(fēng)化的原因,字跡已經(jīng)不甚清楚了,落款也只能模模糊糊地辨認出一些來:大致是“民國四年己卯月□仲□□□關(guān)□重建”。第二道南門與第一道南門相距很近,門的方向偏東,額刻“周召關(guān)”。對兩座城門門額上的字跡,我查了資料,確實是“壽星關(guān)”、“周召關(guān)”。南門的兩側(cè)均有城墻,高約五米,與峭壁緊相連接。兩道南門頂上原有城樓,現(xiàn)已不存??梢韵胂?,攻城者一旦身陷甕城之內(nèi),必?zé)o藏身之處。難怪這南門甕城,當年曾被稱為余玠所推崇的四川山城防御體系的經(jīng)典之作。南門上還保留了當年的一道古城墻,這是我所看到的大良城上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古老的城墻遺址。旁邊的一座房屋是一座老建筑,也應(yīng)當是這寨城上目前最古老的建筑。

據(jù)史料記載,大良城南面的山崖上有一巨石,其形如懸空掛鐘,城中寺廟撞鐘,此鐘也隨之應(yīng)響。我們尋遍南門附近都沒找到這個懸空的石鐘。或許早已風(fēng)化崩塌了。

看完大良城的各道城門,我拿出一位朋友給我的一張有人考證大良城后繪制的示意圖,這圖上標明了城上各城門的位置。對照著我的考察情況仔細研究,應(yīng)當說它的大體位置還是準確的。但是,圖上少了小北門,同時太乙門的方位也繪錯了。這圖在每一個城門旁都標注了一個瞭望塔,這是我之前沒曾聽說過的。但這次考察證明了它的存在。這瞭望塔實際是當年為觀察山下敵情,在寨上的每一個山口突出部位修建的哨樓設(shè)施,南門旁邊的一個山嘴上就還保留著當年的遺址。站在這遺址上,放眼一望,山下的一切盡收眼底,各個瞭望塔彼此呼應(yīng),敵軍進犯態(tài)勢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寨城的主要城門上當年還建有箭樓,就像當年諸葛亮面臨司馬懿大軍來襲時觀景彈琴所在的城樓一樣的建筑。這一點我在南門觀察時就有這樣的感覺。不過有幾個問題我還沒有搞清楚,那就是大良城上到底有沒有小南門。在胡昭曦先生的考察記載里明確說了有小南門,但是我問當?shù)乩相l(xiāng),他們都說不知道。難道這小南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毀掉了嗎?另一個問題就是為何南門已有壽星關(guān)了,而西門的太乙門也叫壽星門?大良城上已有長庚門了,為何小良城上的西門仍命名長庚門?難道是在維修城門時對其名稱作了調(diào)整?

現(xiàn)存摩崖文字和城門題記表明,大良城自古就是軍事要地。在南宋末年筑城以后,除宋蒙兩軍在此進行殘酷的拉鋸戰(zhàn)長達32年外,清嘉慶、咸豐年間和民國初年,大良城還是當?shù)厝硕惚馨咨徑剔r(nóng)民起義的堡壘,曾有不少軍民聚居在城寨上。

這里要補充說明一點的是,鄭啟和在大良城上修建的軍工廠,地點就在今天的小學(xué)校,當時叫庫官院子,目前已經(jīng)面目全非。說起當年戒備森嚴的庫官院子,當?shù)厝讼蛭医蚪驑返榔鹨粋€傳說。說的是不知何年何月,修建這庫官院子的主人是寨上一位很有錢的人。他把這院子建得十分氣派,還用紅漆將院子涂得十分醒目。某日,一支馬隊路過大良城,遠遠望見這紅光四射的院落很是驚訝,打頭的問路人,是誰家的院子這么氣派?有人告知了情形,那人冷笑道:他還真有錢呀!便過寨而去。不知是誰將這事報告了庫官院子的主人,主人聽后大駭,迅即令人將院子重新用綠漆再刷一遍,不再張揚。至今人們對此還百思不得其解。有人揣測,或許這主人知道來者是官府私訪路過,恨其張揚,害怕問責(zé),或許主人知道這人是比自己更富的人,擔(dān)心與之炫富不得善終,故而一改張揚低調(diào)起來。

寨上人還說,當年的華鎣山游擊隊在廣安活動期間,也曾將大良城作為其秘密據(jù)點。對此我很相信,因為當年楊玉樞領(lǐng)導(dǎo)的華鎣山游擊隊在觀閣起義,大良城下的小井溝就曾是重要的戰(zhàn)斗地點。

大良城的北面是小良城,二者相距一公里左右。其規(guī)模約為大良城的六分之一。寨上三面絕壁,但是寨墻也已損毀殆盡。兩座山寨一大一小,遙相呼應(yīng)。小良城相對大良城位置稍低,卻又拔地而起,陡峭聳立。說它低,其實在我看來也只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沒有很明顯的差異。小良城因其小,因而給人一種突兀聳峙的感覺。所以,《廣安州新志》上有“小良城,去大良城一里。一峰插天,石巖險峻”之說。小良城有東西兩座城門?;蛟S是所處較為偏僻,上去的人較少,因此保存得相對完好。東門門額上的字跡已經(jīng)不能看見了,但是西門的門額卻保存得比較完好。西門也叫“長庚門”。門上還留有當年重修時的記載,雖有所風(fēng)化,但大部分字跡尚可分辨:“□□□□□□□□□□□□□□□□僉創(chuàng)修,后因達匪滋事,稟請立案,城內(nèi)地士常則各守疆界,□□則為附近避難之所。至今歷年以久,風(fēng)雨飄頹,而城垣亦后垮塌。今我堂叔□溪,因有興廢之感,□□□□□□□繼述之恩,爰集眾姓,塾今補修,而眾志亦樂矣,友襄成。由是,缺者以補,廢者以興。不數(shù)日而鳩工告竣。爰為勒石,以志不朽云。庠生劉紹基撰,庠生劉芳渠書?!笨梢钥闯?,這是當年白蓮教興起時,當?shù)馗患潪槎惚馨咨徑潭匦拚且苑烙挠涊d。它與大良城西門的“大良城寨白蓮教亂紀事”碑文有共同的意義。但是這不是修筑小良城的最早記錄,小良城的修筑應(yīng)當比這個記載的時間更早。就如胡昭曦先生所言,小良城應(yīng)當“是宋末戰(zhàn)爭中與大良城非常密切的一個小山城?!毙×汲堑貏荽笾缕骄?,分為兩臺。城上有一池塘常年蓄水。池塘不大,但是從那塊浸入水中已磨損得圓滑而不見輪廓的石梯看,應(yīng)當很有些年成了。寨成長條形,東西窄,最寬處不過兩百來米,南北長,約五六百米。從寨上看四周,大部分地方為絕壁懸崖,望之頭暈?zāi)肯?,心驚膽戰(zhàn)。在小良城上望渠江,更為清楚。尚有部分條石壘砌的寨墻保存完好。當年國民黨軍清剿鄭啟和武裝時,寨上曾駐扎有軍隊,架炮對著大良城轟擊。

說到小良城,我們不能不把它與山寨下不遠的渠江聯(lián)系起來。就在那段渠江上,有一險灘,名曰牛背灘。這牛背灘分為兩段,一為小牛背,在溫家溪渡口一帶,第二段在納溪口一帶,離渠江梭羅溪渡口約五里。據(jù)當?shù)匕傩罩v,此河段昔日有連綿的沙灘,江水清澈可見游魚,古時曾有文人雅士在這里的河灘石壩上鑿溝引水,曲水流觴,吟詩作賦,飲酒作樂,故灘上留有流杯古跡,因而人們也將這里稱為流杯灘。(另一說法是咸豐版的廣安州志:流杯灘,治東八十里。去梭羅溪五里許,平(擁)江心中,有小格如屯字形。每水落時,小溝中清流宛轉(zhuǎn),可坐流觴。)其實,這里所講的僅僅是這個江灘的上游一段,真正的牛背灘主要地段礁石成片,灘險流急,并非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平靜,凡是船只到此都得減速慢行。當年渠江上運輸全靠木船來往,船只若到此地,均需纖夫下河拉船,以控制船速。據(jù)熟悉渠江水流的老鄉(xiāng)講,牛背灘的水流之急,水下情況之復(fù)雜,遠遠超過下游的四九灘。

宋元交戰(zhàn)最重要的物資是什么?糧草輜重,這是戰(zhàn)爭不可缺少的條件,物資的供應(yīng)決定著戰(zhàn)爭的勝負。在冷兵器時代,物資運輸主要有兩條路,一是陸路,另就是水路。在釣魚城與廣安之間,有嘉陵江、渠江兩大河流,而對于廣安的大良城來說,渠江是流經(jīng)其境的主要河流。當年的渠江從渠縣之瓦缶灘進入廣安界,經(jīng)過肖溪、鵝灘、梁灘(今作涼灘)、牛背灘(也作流杯灘)、三溪河、四九灘、羅渡、金灘、丈八灘,一直在合州釣魚山下與嘉陵江合流。兩江交匯處曰嘉渠口。渠江連接起了達州、渠州、開州、合州等幾座重要山城,為堅守的宋朝軍隊提供著物資保障。大件物資水運,相對陸路更安全,更經(jīng)濟、更方便。而走水路,就必須走渠江,因此對于宋元雙方而言,都要扼守這一水路要津,而離小良城最近的牛背灘又是渠江幾大著名險灘之一,堪稱咽喉。這就為宋、元兩軍相互打劫糧草輜重提供了機會,牛背灘一帶的江面也就成為當年宋元軍隊相互伏擊,攔劫水上運送糧草輜重的必爭之地之一,而另一地點則是肖溪古鎮(zhèn)的鵝灘。

下 篇

如果說,大良城能夠出名,其實不是以其地形奇特而名于世,大良城的聞名主要在于它是南宋末年四川軍民抗擊蒙古(元)軍的一個重要據(jù)點。它與當年四川合州的釣魚城互為犄角,曾經(jīng)牽制了蒙軍兵力,打亂了蒙軍的戰(zhàn)略意圖,因而成為入蜀蒙古軍隊的眼中釘、肉中刺,急欲除之而后快。在這場戰(zhàn)爭中,宋元雙方為爭奪大良城僵持三十余年,僅比合川釣魚城少四年。

從現(xiàn)有史料可以看出,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余玠筑城大良坪,由濃洄鎮(zhèn)遷廣安軍治所于此,可視為這場戰(zhàn)爭的開端。圍繞大良城的得失,宋、蒙雙方爭奪相當激烈。其間有寶祐六年(元憲宗八年、1258年)十二月,大良城宋軍守將蒲元圭投降蒙古,蒲元圭被蒙古軍任命為元帥,駐守大良城。景定二年 (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年),宋將全汝楫攻破大良城,宋軍重獲控制權(quán)。但到了景定四年(中統(tǒng)四年,1263年),大良城又為蒙軍所攻陷,于是與青居、大獲、運山三城成為了蒙古軍的四個帥府。宋度宗咸淳二年(元至元三年,1266年),蒙古千戶散竹帶兵駐守大良城,又為宋軍攻復(fù),并改廣安軍為寧西軍。這時的大良城已是一座孤城。宋軍遠途以兵護糧送援,經(jīng)常遭到蒙古軍隊邀擊?!对贰肪?62《李忽蘭吉傳》(李忽蘭吉也寫作李呼喇濟,名庭玉)稱,咸淳五年(元至元六年、1269年),蒙將李呼喇濟更“出兵以絕大梁平山兩道” 。大良城于何時為元軍最后占領(lǐng),說法各異?!稄V安州新志》稱《宋史》有載:“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六月,大良城復(fù)陷于元?!鼻摇稄V安州新志》上還可查到這樣的記載:“至元十二年,寧西軍仍還濃洄舊鎮(zhèn)?!边@說明,大良城的攻防戰(zhàn)爭最早應(yīng)當在至元十年(1273年)結(jié)束,經(jīng)歷30年。如果以至元十二年寧西軍還濃洄舊鎮(zhèn)為限,這場戰(zhàn)爭應(yīng)經(jīng)歷了32年。之后即使有一點爭戰(zhàn),也不過是小戰(zhàn)斗而已。

三十多年里,圍繞大良城的爭奪雖是拉鋸戰(zhàn)、持久戰(zhàn),但是仔細查閱當年的一些記載,這場戰(zhàn)爭也充滿著殘酷與血腥。

在七百多年前四川的這場抗元戰(zhàn)爭中,我們必須記住一個人,他就是余玠。

查閱《廣安州新志》,有這樣一段記載摘引自《中江志》:“端平二年(1235年)十二月,蒙古兵歸擾廣安,東川大震?!庇钟小端问贰酚涊d“淳祐三年(1243年)春二月,四川宣撫制置使余玠徙廣安軍城治大良平。時利閬城大獲山、順慶城青居山、合州城釣魚山、蓬州城云山互為犄角,基布星列,氣執(zhí)聯(lián)絡(luò),屯兵守糧為必守計。” “四年(1244年)五月庚戌,玠奏大良平諸城工役次第就緒?!?/p>

余玠,何許人也?宋史有《余玠傳》介紹其生平。余玠,字義夫,號樵隱。1198年出生于蘄州,也就是今天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余玠幼時家庭貧窮,曾就讀于滄浪書院、白鹿洞書院。后失學(xué)投軍,初為淮東制置使趙葵的幕僚,后因功補進入副尉,不久又擢升作監(jiān)主薄。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后又兼四川總領(lǐng)和夔路轉(zhuǎn)運使。余玠到任后,大改弊政、設(shè)置屯田、廣納賢才,同時加強戰(zhàn)備,修筑城寨防御網(wǎng)。他還曾經(jīng)作《經(jīng)理四蜀圖》上報朝廷,自詡十年之內(nèi)必將蜀地還宋。從淳祐二年到淳祐三年(1242年-1243年),余玠率軍與蒙古軍大小三十六戰(zhàn),戰(zhàn)果顯著。并北攻興元(今陜西漢中)、擊退進擾成都、嘉定(今四川樂山)的蒙古大軍。

因其戰(zhàn)功顯赫,云頂山統(tǒng)制姚世安勾結(jié)權(quán)相謝方叔等,造謠、中傷余玠。寶祐元年(1253年),宋廷命余晦代余玠之職,召其回朝,同年七月余玠飲毒而亡。

在余玠的一生中,其山城防御體系是他軍事生涯的得意之作。而這個山城防御體系的建設(shè),又與冉琎、冉璞兩兄弟相關(guān)。翻閱《宋史》中的《余玠傳》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述:余玠上任重慶府后,力革弊政,遴選郡守縣宰。他在自己的帥府旁修筑了一個招賢館,令曰:“集眾思,廣忠益,是諸葛孔明治蜀之法。有策謀想告訴我的人,如在近處就請直接來我的帥府,在遠處即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商談,我將以禮相送。朝廷也會不吝高爵重賞酬報。豪杰之士如果隨時世而動欲建立功業(yè),現(xiàn)在正是時機!”這則廣告一出,士人紛紛到來,余玠總是以禮接待,真誠歡迎,所獻策謀可采納的,按獻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贈厚禮對其表示感謝。

此時播州(今貴州遵義)有冉琎、冉璞兄弟倆,文才武略頗高,隱居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前后曾有多任將帥欲征召,冉氏兄弟堅不肯就。但當他們了解到余玠的賢明后,決計與之商談?!彼烨巴鶐浉笠?。余玠素聞冉氏兄弟之名,聽說請見,立即以平等的禮節(jié)安排會見,讓二人在賓館住下來。兄弟倆一住就是數(shù)月,也沒主動談出什么意見。余玠決定向他們問候請教,于是親自主持宴會請兄弟倆及相關(guān)賓客。酒意酣暢之時,在座的來客紛紛爭著講自己策謀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飲酒用餐卻不發(fā)言。即使余玠以話語引導(dǎo)他們,二人還是默默無語。余玠琢磨:“他們不過是在看我將怎樣禮待有識之士罷了?!钡诙毂阕屝值軅z換住另一賓館,并天天派人暗中觀察他們。派去的人發(fā)現(xiàn),冉氏兄弟還是終日不講話,只是面對面蹲在那里用白堊土在地上畫些山川城池的圖形,起身就抹掉。又過了十日,兄弟倆請求會見余玠。余玠接待了他們,兄弟倆讓其他人退出,才對余玠說:“我們兄弟愧對明公的禮遇,所思謀的建議或許對您只有微小的幫助,所以不敢同眾人所言相比。作為今日固守西蜀之計,恐怕在合州城的防務(wù)。余玠聽罷大喜,一躍而起,拉住兄弟倆的手說:“你們的建議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冉氏兄弟說:“蜀中關(guān)隘,地勢優(yōu)越的莫過于釣魚山,將合州城遷移至此,如用人得當,積貯糧食守住釣魚山,那就遠勝過十萬軍隊,巴蜀便不難防守了?!庇喃d大喜,說:“我始終相信先生非淺薄之士,先生的策謀,我不敢掠為己有?!庇谑遣辉偕套h,將這個計劃秘報朝廷,并請求不以尊卑而授予兄弟倆官職。冉琎得以昭封為承事郎,冉璞為承務(wù)郎。余玠并將遷城之事委任他們督辦。在余玠的支持下,兩年之內(nèi)蜀中先后建成包括大良城在內(nèi)的二十座城寨,它們是:重慶城、釣魚城、凌云城、大獲城、白帝城、苦竹城、赤牛城、神臂城、大良城、鐵峰城,運山城、云頂城、瞿塘城、多功城、紫云城、天生城、小寧城、青居城、得漢城、平梁城。這些城池均依山勢構(gòu)筑營壘,星羅棋布,作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糧,并制定堅守的方案。余玠又調(diào)金州軍隊到大獲,以守護蜀中關(guān)隘;轉(zhuǎn)移沔州軍隊到青居城;興州的軍隊暫駐合州舊城,后移守釣魚城,共同防備內(nèi)水一帶敵擾;轉(zhuǎn)移利州軍隊到云頂城,以防備外水一帶敵擾。在這種布防下,兵力調(diào)度如以臂控制使喚手指一樣自如,各城兵力氣勢聯(lián)通。蒙古軍雖然騎術(shù)精良,擅長野戰(zhàn),然而余玠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以山險制約騎軍的策略,做到了避其長,制其短,改變了過去被動挨打的局面,屢挫蒙軍。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墾,蜀中因此也殷實富足起來。

在前述20座城寨中,大良城修建較早,在宋理宗淳祐三年即公元1243年。落成后,余玠將原在廣安濃洄鎮(zhèn)的廣安軍治遷于城上,大良城便成為南宋四川軍民抗擊蒙元軍隊的一個重要據(jù)點,也成為宋元軍隊激烈爭奪的重要城寨之一。當這座城寨成為抗元重要堡壘后,大良城的知名度也就開始擴大起來了,戰(zhàn)爭的烽火就一直在這座川東城寨上燃燒了三十多年。

對于大良城的戰(zhàn)事,我們已經(jīng)很難見到詳細的史料。但是從一些資料中,筆者還是搜集到了一些零散的片段。把這些片段放在一起,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那場曠日持久拉鋸戰(zhàn)的激烈。

《宋史》:“寶祐二年(蒙哥汗四年,1254年)六月甲辰,北兵入廣安軍境,曹世雄等領(lǐng)軍力戰(zhàn),御之有功,四川制置使上言,詔各補轉(zhuǎn)官資?!睆倪@段記載可知,在蒙軍進入廣安向大良城發(fā)起進攻時,宋將曹世雄率兵迎戰(zhàn),取得了戰(zhàn)斗勝利。對這場戰(zhàn)斗的情況,我們已不能見到更具體的資料,但是從朝廷對有功將士的嘉獎提拔情況看,可以推想這是一次很激烈的保衛(wèi)戰(zhàn)。在曹世雄部的嚴防死守下,大良城未被蒙軍攻克?!对贰酚终f:“寶祐六年(即元憲宗八年,1258年)十二月,大獲城(閬州)守將楊大淵降元,命以兵從招降廣安諸郡?!睏畲鬁Y是誰?根據(jù)《元史》記載,楊是甘肅天水人,原為宋東川都元帥,據(jù)守大獲城(閬州),降元后成為元軍一員重要將領(lǐng)。我們在后面講到虎嘯城時還要說到他。繼楊大淵閬州降元,1258年(宋寶祐六年,元憲宗八年)十二月己亥,宋大良平守將蒲元圭也以城降元,被元軍授為大良府渠州路軍民總帥,使守之。這是大良城的第一次陷落,這次陷落未發(fā)生大的抵抗,而是以蒲元圭的未戰(zhàn)先怯,主動開門投降而結(jié)束。對于蒲元圭,我沒能找到更多的介紹,只是在《廣安州新志》的《職官志》中見到這樣一句話:“蒲元圭,宋寶祐末大良平守將,入元,授府軍民總帥?!被蛟S是因其為宋朝不忠將領(lǐng)的原因,史書不屑記載,或許是因為資料有限之故,我沒能對其作深入地研究。但是大良城確實很輕松地在其手中被元軍所占領(lǐng),投降的蒲元圭也為元軍繼續(xù)鎮(zhèn)守大良城。就在1260年(景定元年,即元中統(tǒng)元年),元軍還特派了成都路侍郎張威前往大良城安撫大良平山寨的這些歸附官吏。

不過在這次安撫后的第二年,宋景定二年(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年),宋軍發(fā)動了對大良城的收復(fù)之戰(zhàn),這次戰(zhàn)斗的指揮者是全汝楫,全汝楫的軍隊重新占領(lǐng)了大良城。對這場戰(zhàn)斗,史書語焉不詳,記述很簡。戰(zhàn)斗結(jié)束后,全汝楫擔(dān)任了大良城守將。對全汝楫,史書上也無詳細記載,但他應(yīng)是宋軍的一員猛將,在守衛(wèi)大良城期間,他殫力招撫和協(xié)調(diào)兵民抗擊元軍進攻,在極為不利的形勢下仍然依托大良城軍民和有利地形,堅守不懈。

寫大良城,不能不寫另外一座廣安境內(nèi)的寨城,那就是虎嘯城。對于虎嘯城,舊縣志上均有記載。清咸豐版記載較簡:“虎嘯城,治東十里,即古釣魚城。今名護安城?!泵駠醯摹稄V安州新志》則記載較詳:“虎嘯城,州東十里,俯瞰渠江。元中統(tǒng)二年,帥府參議張庭瑞將兵筑此。宋夏貴帥師數(shù)萬圍之,累年始解。元中統(tǒng)三年,東川都元帥楊大淵,四年,招討使楊文安均進筑此城,以逼困宋之大良。元帥欽察戍此。至元元年,宋夏貴以兵侵山寨,元益兵以守。五年,趙實喇戍之。今名護安城?!彼?、元兩朝各自的史書對虎嘯城的戰(zhàn)事描述實際比大良城的戰(zhàn)事描述還要具體。這是我在閱讀這段歷史時的一種真實感受。

由于大良城嚴重影響了蒙古軍進入川東一帶的戰(zhàn)略意圖,元軍勢在必奪。為奪回大良城,宋景定三年(元中統(tǒng)三年,1262年)前后,元軍將領(lǐng)張庭瑞率軍在廣安渠江邊的虎嘯山上開始構(gòu)筑虎嘯城,企圖以此來牽制大良城。這座城寨后來在楊大淵、楊文安等人的努力下終于完工,元軍便以此為據(jù)點,步步緊逼,于是出現(xiàn)了與大良城相關(guān)的“爭戰(zhàn)無虛日”的局面。

《元史》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中統(tǒng)二年(1261年),當留戍靑居城的蒙古軍元帥府參議張庭瑞在其他諸軍進攻開州、達州時,自己則領(lǐng)兵構(gòu)筑牽制大良城的虎嘯山寨城,就在筑城守衛(wèi)之時,元軍遭到了宋將夏貴的攻擊。夏貴以數(shù)萬兵力包圍了虎嘯城。圍攻中,虎嘯城的防御工事被炮火擊毀,守城元軍又構(gòu)筑柵欄守之。然而柵欄也被宋軍的火力打壞,于是元軍守城軍隊就依靠大樹將牛馬皮張開,以此來抵擋宋軍火炮的射擊?;[城是一座獨立于渠江邊的山寨,山高約百丈,寨中人馬的飲水都取之于寨外的山澗。夏貴以斷絕據(jù)守虎嘯城蒙古軍水源的方式來迫其投降。然而張庭瑞在這種情況下居然取人畜的小便煮沸后倒在土中以此來消除其臭味,然后瀝出集中起來供人飲用。即使如此飲水,一個守寨官兵每天也只能飲到幾小盅。由于嚴重缺水,虎嘯城上元軍士兵的嘴唇皆生瘡裂口。在援兵不敢靠近的情況下,城上元軍仍然堅守逾月。面對宋軍的重重圍困,張庭瑞絲毫不敢放松警惕,同時又決定尋機出擊以解困。長期圍困,又久攻不下,宋軍自然也會有懈怠之時。張庭瑞于是趁宋兵稍懈,便將虎嘯城守軍分兵三路,在一個黑夜,發(fā)動了對夏貴所部的偷襲。由于防不勝防,當元軍襲來時,虎嘯城下還在睡中的圍城宋兵被猛然驚嚇得落荒而逃,潰不成軍。張庭瑞部于是乘勢追擊,一路上都統(tǒng)欒俊、雍貴、胡世雄等五位宋軍將領(lǐng)被元軍殺死,宋軍士兵被斬首多達千余級?;鞈?zhàn)之中,張庭瑞也數(shù)處受傷。

關(guān)于虎嘯城的戰(zhàn)爭,《元史》中另有一個記載,說的是1263年(宋景定四年,元中統(tǒng)四年)元招討使楊文安佩虎符升千戶監(jiān)軍,進筑虎嘯城,以此為據(jù)點圍困大良城。宋臣夏貴圍困宣撫張庭瑞于虎嘯城山,實薪土塞水源,人無從得飲。帥府參議焦德裕奉帥府檄命前往增援。焦德裕夜襲宋軍夏貴軍營,令士卒每人各持火炬三支奔襲而來,于是四下里火光一片,殺聲震天。夏貴所部見狀,以為大軍壓境,驚恐萬狀,忙率軍逃跑。焦德裕部趁勢追擊,一直追到距肖家溪六里的渠江鵝灘。這里眾溪匯流,亂石林立,大水尤險。宋軍一夜奔逃,皆疲憊至極,被焦德裕部追殺至此已潰不成軍了,宋軍近千人被割掉首級,焦德裕部繳獲宋軍馬畜兵器成千上萬。此一戰(zhàn)應(yīng)是虎嘯城建寨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戰(zhàn)爭。對于元史中所敘述的這一事件,我一直有些疑問。這次戰(zhàn)爭似乎與1261年那次戰(zhàn)爭極為相似,難道是同一次戰(zhàn)斗的兩種描述嗎?然而,時間卻又明明白白:前者是1261年,后者是1263年。這兩種記載究竟誰最可信?還需研究。不過回頭一想,追問這個問題似乎已經(jīng)沒有多少必要了,就我這篇文章而言,它最大的意義在于讓我們了解到了與大良城密切相關(guān)的這場虎嘯城攻防戰(zhàn)的慘烈殘酷與艱苦卓絕。

在經(jīng)過幾次圍困虎嘯城、兵敗鵝灘之后,宋將夏貴仍未打消奪取虎嘯城的企圖,不久他又多次率兵進攻虎嘯城,以解大良城之圍。中統(tǒng)四年,當元軍得知夏貴領(lǐng)兵來襲,蒙軍元帥欽察派遣趙實喇率兵前往阻擊。一番激戰(zhàn)之后,夏貴軍再次敗遁,被蒙軍追至新明縣,斬首三十余級。這里的新明縣是在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石鏡縣后所設(shè)置的一個縣,原名新民縣,屬合州即今合川市,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更名新明縣,其縣治即今天四川岳池縣的羅渡鎮(zhèn)。

就在景定四年(元中統(tǒng)四年,1263年),元將趙實喇從元帥欽察再攻大良平,大良城第二次為蒙古軍所陷。

元軍此次重獲大良城,是從全汝楫手中奪得的。對于全汝楫失守大良城一事,在《廣安州新志》上只有一句話,“全汝楫又失之。”全汝楫為何失之?其戰(zhàn)況如何?都無敘述,元軍攻占后的情況如何,也不見其詳。但是陷落后的大良城與青居城、大獲山城、運山城自此聯(lián)成一片,合稱元軍的東川四帥府。元至元三年(1266年),元將汪良臣被授閬、蓬、廣安、順慶等路征南都元帥,與欽察同為東川四府最高統(tǒng)兵官。宋軍在川東一帶的軍事控制權(quán)再次遭嚴重削弱。

對于宋軍來說,大良城實在太具戰(zhàn)略意義了。1266年(宋咸淳二年,元至元三年),宋四川制置使夏貴調(diào)集大軍反攻開州,時任利東安撫使的張玨提出,要收復(fù)開州,必先奪大良城。于是在全汝楫失守大良城的當年“冬月丁巳,統(tǒng)制史炤、監(jiān)軍王世昌等攻大良平,以死士五十,斧西門入,大戰(zhàn)城中,夜敗元千戶沙卜珠丹,獲欽察先鋒使首領(lǐng)官郭寧,遂復(fù)廣安大良城山寨。詔推爵賞有差?!贝罅汲怯忠淮位氐剿诬娛种?。大良城的收復(fù),使得開州也被攻克。

在這次宋軍收復(fù)大良城的戰(zhàn)斗中,有一真實故事見于《元史》,頗值一讀。此次戰(zhàn)斗,宋軍抓獲了元大良城守將郭寧,郭寧系山西平陽翼城人,為元軍欽差先鋒使首領(lǐng)官,官同珠丹一職,于元至元二年(1265年)戍守大良平。當宋將太尉史炤夜攻大良城,城破后,郭寧全家被俘,就在史炤準備殺郭寧時,郭寧年方五歲的兒子格根突然對史炤說道:不要殺我父親,要殺就來殺我。史炤大驚,問郭寧,這小孩是誰?郭寧說,是我的兒子。幾歲了?郭寧回答:五歲。史炤說,五歲小兒能說出這樣的話,我應(yīng)當成全你一家人。即以馬匹送郭寧等去合州。途中遇元兵,馬隊受驚跑散,郭寧一家都得以回到元營。御史聽說此事后,請求皇上下詔表彰格根。這個故事說明什么?我是這樣理解的:戰(zhàn)爭雖然慘烈,但殘酷的戰(zhàn)爭中似乎依然還留存有溫情與人性的一面。

這場收復(fù)大良城戰(zhàn)斗的總指揮是張玨。對于張玨,熟悉釣魚城的人都了解。史料上是這樣介紹他的:張玨,字君玉,南宋名將,鳳州(陜西省鳳縣)人,十八歲在釣魚山參軍,守衛(wèi)合州,官至都統(tǒng)制。1259年,張玨作為副將和王堅抵御蒙古帝國的蒙哥,獲得勝利。后來接替王堅為主將,練兵積糧,抵御元兵。1275年,張玨出任四川制置副使,知重慶府。1276年,出兵救援重慶,收復(fù)瀘州、涪州。當時,臨安府陷落,張玨堅持在四川抵抗元朝軍隊。1278年,張玨從重慶突圍到涪州時被俘。1280年,張玨在押往大都(今北京)途中,于安西(今陜西西安東北)的趙老庵中自縊而亡。

大良城的奪回,再次除掉了渠江流域宋軍山城防線內(nèi)的蒙軍據(jù)點,使宋軍被削弱的防御態(tài)勢又有所修復(fù),而元軍也決心要再奪大良城。

就在1266年(元至元三年)大良平為宋奪取后不久,“元平章賽音額德齊令李呼喇濟領(lǐng)兵千余救之,掠其境,先與七百人覘(chan暗中察看)之,聞?wù)袚砝嫌锥?,追擊之,斬首三百級,得馬二百八十。都元帥欽察家屬百余口,先為宋兵所得,亦奪還之。沙卜珠丹以嗜酒失所守,罪當死,元錄前功免其罪,令往東川軍前自效。”大良城第三次被元軍奪回。1267年(宋咸淳三年,元至元四年)正月,李呼喇濟因此次收復(fù)大良城戰(zhàn)斗獲勝而被以本職充廣安等路蒙古漢軍都元帥參議,1269年(元至元六年),他又被賜虎符,授昭勇大將軍、夔東路招討使。后李呼喇濟曾將兵赴成都,但在十一月又回到章廣平山寨和大良城。李呼喇濟在大良城、章廣平山寨前后七年,每戰(zhàn)輒勝。

1267年(元至元四年)九月,元將汪良臣以釣魚城險絕難攻,奏請在逼近其地的母章德山建立城寨,以控扼釣魚城宋軍,得到允許,于是將青居鞏昌軍南移九十里,夾嘉陵江東西兩岸筑武群、母章德兩城(今武勝南),駐兵守衛(wèi)?!鞍滋靹t出巡設(shè)伏,夜晚則畫地分守”;元至元五年三月,母章德山城改名定遠城,武群山城改名武勝城。

在大良城的保衛(wèi)戰(zhàn)中,除了虎嘯城是當時元軍的重要據(jù)點之外,另有幾個城寨也是廣安境內(nèi)的元軍據(jù)點。一是東安城:距離當時州南三十五里,系元至元五年趙實喇所戍;另是前渠江、后大壑深溝的三臺寨(位于今前鋒區(qū)三臺鄉(xiāng)境):州東四十里,歷史上所說元至元五年(1268年),宋將楊立與元將趙實喇戰(zhàn)于三重山即指東安城和三臺寨;還有一城即是章廣城,州南三十五里(今屬華鎣市),元史記載,楊大淵元至元五年(1268年),夔東招討使李呼喇濟以兵三千立此為寨,置屯田,出兵以絕大良平之道。后來元將張萬嘉弩,在元至元七年(1270年),也率諸軍駐扎章廣平寨,與宋軍作戰(zhàn),屢有功績。這些山寨今存依舊,只是當年的防御工事因年久失修而不復(fù)存。七百多年前,元軍把守的這些山寨與虎嘯城互為依托,構(gòu)成了對大良城有效的牽制。

一個春日的上午,我來到了虎嘯城上,實地考察這座昔日的古戰(zhàn)場。今日的虎嘯城硝煙早已散去,昔日的寨墻、城門也已損毀,整個山寨已經(jīng)不再有當年那種戒備森嚴的情形,只有還未返青的衰草在寒風(fēng)中瑟瑟作響。山寨,還是那樣險峻,巖壁,還是那樣陡峭,近在咫尺的渠江,依然在寨城下靜靜地流淌,然而,回想起元史中所描述的那一幕幕情景,我不得不感嘆當年那場戰(zhàn)爭的慘烈,而這都與當年大良城攻防戰(zhàn)有關(guān)。據(jù)說就在寨城東邊臨江的絕壁上曾經(jīng)有人寫下過“天下太平”四個大字,而今歲月已將這幾個大字洗刷得無影無蹤,只留下后人對著空空的山壁在心中默默回味這四個大字的含義。

和虎嘯城一樣,此時的大良城并未太平。在這場以城寨為主要防御依托的戰(zhàn)爭中,守衛(wèi)城寨的人固然可以在城寨上依靠城寨的土地來自己耕種,解決寨上士兵、民眾的生活所需,但是,戰(zhàn)爭帶來的需求畢竟很大,僅靠自給自足是不夠的,所以糧餉、武器等物資運輸就成為雙方爭奪的重點。試摘錄相關(guān)史料于下:

《廣安州新志》:中統(tǒng)四年(1263年),趙實喇在元帥欽察的帶領(lǐng)下進攻大良城,得知宋將昝萬壽運糧至渠江鵝灘,趙實喇立即設(shè)伏邀擊之,宋軍士兵被斬首五十余級。對這件事情,胡昭曦教授所錄《元史》又是這樣說的:《元史》卷一百六十五《趙匣刺傳》載:中統(tǒng)三年(1263年)從攻大良平,宋昝萬壽運糧至渠江之鵝灘,匣刺邀擊之,斬首五十余級,宋兵大敗。匣刺亦被三創(chuàng),矢鏃中左肩不得出。這里的鵝灘是宋蒙戰(zhàn)爭中一個重要戰(zhàn)地,其地在渠江肖溪段,距大良城西北約30華里。

《宋史》:宋,馬千代王堅守合州,馬千之子運送饋餉至虎嘯山,為元東川兵所截獲。在這次伏擊戰(zhàn)中,馬千的兒子被元軍俘獲,降元。并多次寫信給父親馬千勸其降元,馬千因此而動搖,后被宋理宗撤職。

《宋史》:中統(tǒng)四年(1263年)十二月丁未,元以鳳翔屯軍、汪惟正靑居等軍、刁國器平陽軍,令益都元帥奇徹欽察統(tǒng)轄,戌虎嘯寨。適逢宋沔州都統(tǒng)胡世全護糧運至虎嘯山,遇敵兵襲擊,戰(zhàn)敗身亡。

《宋史》:宋咸淳四年(1268年)七月甲午,宋四川都統(tǒng)昝萬壽調(diào)統(tǒng)制趙寶、楊立等率舟師護糧達渠城。

《元史》:1268年(咸淳四年,元至元五年)趙實喇兼管京兆、延綏兩路新軍,戍東安、虎嘯山兩城。宋楊立以兵護糧送大良平,實喇察知之,遂率所部與立戰(zhàn)于三重山,斬首百五十級,擒獲四十余人,立敗走,棄其糧千余石,因盡奪其甲仗旗幟而還。

《宋史》:咸淳五年(元至元六年,1269年)夏四月丙戌,宋安西都統(tǒng)張朝寶、利東路安撫張玨,領(lǐng)兵護糧粟,餉寧西軍。還,戰(zhàn)元兵于水硙頭有功,詔推賞。

以上記載足以讓我們了解到當年戰(zhàn)爭的頻繁,令我們耳邊還可聽到陣陣戰(zhàn)馬的嘶鳴,金戈的碰擊聲。

根據(jù)《宋史》卷四十六,本紀第四十六記載,咸淳元年(1265年)二月己未,宋軍又從元軍手中奪回了大良城,并詔改廣安軍為寧西軍。這是宋軍最后一次占領(lǐng)大良城。

就在宋軍最后一次占領(lǐng)大良城的時候,“丁亥,元詔大良平等處官吏,軍民有率眾來降者優(yōu)加賞擢?!保ㄒ姟对贰罚┻@是元軍對大良城守軍實施的政治攻勢、宣傳戰(zhàn)。而這一做法除了針對大良城守軍,還包括合川釣魚城在內(nèi)的諸多城寨都在其宣傳范圍內(nèi),以瓦解宋軍抵抗蒙元軍的斗志。同時,元李呼喇濟“以兵三千立章廣平山寨,置屯田,出兵以絕大良平之道。”元軍的這種做法目的就是要將大良城周邊徹底隔絕,同時形成長期較為穩(wěn)定的圍困格局,即兵民一體化,這就不再是流動不定的軍事行為,而是形成長期固定的圍困,使大良城守軍處于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而在軍事上,元軍則進一步加強了對宋軍的攻擊。以下是《元史》中的有關(guān)記載:

“咸淳六年(元至元七年,1270年)元張萬嘉弩率諸軍城章廣平寨,與宋軍激戰(zhàn),斬首三百余級,還,俘獲都統(tǒng)一人”;

“咸淳八年(元至元九年,1272年)元東川廣安等路統(tǒng)軍使哈喇等兵掠渠江口,獲戰(zhàn)船五十艘”;

自全汝楫失大良平后,元軍駐兵虎嘯山和大良城兩地,時出進攻梁州、忠州、萬州、開州、達州等地,以至于“民不得耕,兵不得解甲而臥。”“每饟渠,竭數(shù)郡兵護送,死戰(zhàn)兩城之下始得入?!?/p>

盡管困難重重,而宋軍仍然與圍困的元軍堅持著艱苦的抗爭。《宋史》有載:1271年(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十二月丙午,宋以錢三十萬令四川制司下寧西鎮(zhèn)撫使張朝寶剏(chuang)司犒師。

1272年(咸淳八年,元至元九年),宋張玨設(shè)疑兵于嘉渠口,大敗其眾。

至元九年(1272年)哈喇為廣安等路統(tǒng)軍,使兵掠渠江口,獲宋戰(zhàn)艦,十年(1273年)正月于渠江北云門山及嘉陵西岸虎頭山立二戌,會戰(zhàn)宋合州守張玨,設(shè)疑兵于嘉渠口,不克。四月辛丑,改行東川樞密院。六月,李呼喇濟議修筑城寨,措畫屯田。

寫到這里,我們有必要看看此時南宋王朝的全國態(tài)勢:1273年(元至元十年),元軍經(jīng)6年戰(zhàn)爭攻下襄樊,開啟了元軍進攻宋朝腹地的大門。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見亡宋時機成熟,遂派伯顏率軍南下,直搗臨安,對南宋實施徹底打擊。伯顏大軍從襄陽分路南下,所向披靡,繞過南宋重兵把守的郢州,直達長江北岸。1275年(德祐元年,至元十二年)正月,元軍渡過長江,僅用3天就占領(lǐng)鄂州,隨后沿長江向東乘勝推進,在與宋軍進行一系列會戰(zhàn)后,南宋城池連連陷落。這年二月的丁家洲大戰(zhàn)更使宋軍水陸主力全軍覆滅。同年十一月,元軍攻破臨安門戶獨松關(guān),南宋恭帝獻出玉璽和降表請降。

雖然大良城的宋朝官兵為保衛(wèi)這座城寨付出了艱辛努力,然而最終難以抵擋元軍強大的攻勢,也在這一年六月,大良城終于復(fù)陷于元,再也沒能回到宋軍手中。宋寧西軍軍治也由大良城撤出,仍還于濃洄舊鎮(zhèn)。此時的大良城一帶,雖然也有一些微弱的抵抗,但那都已不具備回天之力了。《元史》對此曾有過這樣的記載,“至元十三年(1276年),西川行院呼敦招誘大良平所在逋(bu)民,時副使布哈圍重慶。宋大良平李立遣諜者四人應(yīng)之,為巴延將兵游擊所獲?!?/p>

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三月,伯顏進入臨安,宣布受降詔書,然后將恭帝等人押送至大都。南宋王朝至此名存實亡。這以后,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擁趙昺為帝,一直堅持戰(zhàn)斗到1279年,但最終被元軍所敗,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投海就義,宋朝徹底滅亡。

就在1278年(至元十五年)二月癸亥, 川東一帶大旱,大良城平民遭遇大饑荒。元軍以鈔千錠,賑濟城上災(zāi)民。八月,大良平以兵鎮(zhèn)守。

至此,大良城這座在宋元戰(zhàn)爭中歷時32年的抗元堡壘,終于漸漸遠離硝煙烽火,走向了安寧平和。

就在大良城為元軍占領(lǐng)三年之際,1278年,元軍再次猛攻合川釣魚城。其時,天下歸元之勢已不可逆。而此時的釣魚城宋軍也已三年未得王命。時逢大旱,城中缺糧,饑民易子而食。如此情形下,守將王立與眾商議:“某等荷國厚恩,當以死報,其如數(shù)十萬生靈何?”話語未落而泣下數(shù)行,眾將皆泣不能已。此時,王立義妹熊耳夫人告知自己與元軍成都總兵李德輝是表親,可與之聯(lián)絡(luò),以免屠城之禍。王立應(yīng)允。1279年元月,李德輝親赴釣魚城受降,而此前元帝忽必烈已有詔曰:“魚城既降,可赦其罪,諸軍毋得擅便殺掠,宜與秋毫無犯。”于是,關(guān)閉36年的釣魚城大門也終于對元軍打開。

行文至此,筆者需向讀者做一說明?;蛟S所得資料有限,或許我對資料的理解欠佳,本文所引有關(guān)大良城保衛(wèi)戰(zhàn)的一些史料在記載上似乎有些混亂,且當年大良城在宋元爭戰(zhàn)中失守與占領(lǐng)的時間次數(shù)究竟如何,說法也不一,這在筆者所查閱的《廣安州新志》、《元史》、《宋史》記載中表現(xiàn)較為突出。這個問題在民國《廣安州新志》的修撰中也引起了修撰者的注意,并為此專文探討,其標題為《大良平景定得失史無年月》,現(xiàn)摘錄于后,目的在于能給讀者朋友閱讀本文時一個參考,并希望能參與考證研究,以期有一個更為準確的結(jié)論:

“宋地理志,廣安大良平寶祐中陷,于元景定中復(fù)取之,咸淳二年(1266年)改名寧西。按,景定中得失年月,史略不書??即罅汲跏?,在寶祐六年(1258年),以守將蒲元圭之降。核其復(fù)取,實宋景定二年(1261年),以全汝楫守之,蓋宋景定之二年(1261年),即元中統(tǒng)之二年也。若大良久為元有,則元史中統(tǒng)三年(1262年)楊大淵筑虎嘯城以逼大良、四年(1263年)楊文安筑虎嘯城以困大良、又趙實喇從攻大良非事實矣。《張玨傳》但及全汝楫之失,其時亦在景定四年(1264年)。觀五年元兵戍虎嘯山可見,至咸淳二年(1266年)為統(tǒng)制史炤等所取也。史偶闕文,鈎考始見。如《地理志》則景定復(fù)取,咸淳改名混為一事矣。當補史闕,曰:景定二年(1261年),宋取大良平,四年(1263年)大良平又陷,咸淳二年(1266年)復(fù)取之,其改名寧西,本紀實在咸淳三年二月,計凡八年,大良城再失再得?!?此段中的公元時間是筆者為讓讀者讀來更清晰所添加。

對宋、元最后控制大良城的問題,也有不同說法。如《宋史》卷四十六,本紀第四十六明確記載:“(咸淳元年,1265年)二月己未,收復(fù)廣安軍,詔改為寧西軍”,這是宋軍最后一次占領(lǐng)大良城。而《廣安州新志》所錄《宋史》資料卻稱,宋再次克復(fù)大良城是在1268年(宋咸淳四年)二月已未,并詔改為寧西軍。對此,四川大學(xué)胡昭曦教授研究后認為,這次宋最后收復(fù)大良城應(yīng)在1266年(咸淳二年,元至元三年,),當時是蒙古軍千戶散竹帶守大良城。

在《廣安州新志》中,對大良城何時為元軍最后占領(lǐng),沒有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只在書中摘引了《宋史》中的一個記載:“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六月,大良城復(fù)陷于元?!倍鴮Υ擞涊d,筆者曾作查考而未能見到。但四川大學(xué)胡昭曦教授根據(jù)元史《拜延傳》分析認為:“至元十三年(宋景炎元年,1276年),西川行院副使布哈(卜花)進兵圍重慶,遣拜延將兵游擊,獲大良平李立所遣諜者四人。據(jù)此,元朝最后占有大良城的時間當在至元十三年(宋景炎元年,1276年)之后,從淳祐三年(1243年)至景炎元年(1276年),大良平為宋廣安軍(寧西軍)治所達三十余年。此后元朝將寧西軍治遷回廣安軍舊址濃洄鎮(zhèn)(今廣安老城),又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廢寧西軍,至元二十年(1283年)設(shè)為廣安府?!?/p>

這些記述確有矛盾混淆之處,究其原因,筆者以為,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宋史》“在二十四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的表現(xiàn),系宋、元兩朝修志者觀點和材料的差異和人們所把握史料的多寡、混淆、謬誤諸多原因形成,因而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討論與求證。

離開那場戰(zhàn)爭近八百年后的一天,筆者正構(gòu)思這篇文章,一位對文史研究造詣頗深的朋友告訴我他的一個想法:南宋末年發(fā)生在巴蜀大地的這場抗元戰(zhàn)爭,在世界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當年蒙哥大汗折鞭釣魚城下,使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格局發(fā)生了根本改變。而以余玠為代表的抗戰(zhàn)派所提出的山城防御體系為這個歷史性改變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條件,這已為歷史所肯定。當現(xiàn)在不少地方都在忙著尋找有意義的東西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我們?yōu)楹尾豢梢詫斈臧褪窨乖窢幹羞z留下來的這山城防御體系作為申遺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來思考呢?大良城作為這一防御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據(jù)點,無疑能為這段歷史增加豐富的內(nèi)容。我聽后不禁拍案叫好,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建議,具有相當強的可行性。如果相關(guān)地區(qū)能在這方面共同努力,深入思考,通力協(xié)作,抓住時機與學(xué)術(shù)單位對有關(guān)資料進行系統(tǒng)整理,對有關(guān)設(shè)施進行修復(fù)與完善,這應(yīng)當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歷史文化工程,對人們熟悉這段歷史,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具有重大現(xiàn)實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愿這個設(shè)想能得到有識之士的共鳴與響應(yīng)。

2013年4月30日16時初稿于四川大學(xué)江安花園, 5月28日晚定稿于渠江畔,10月10日再校。

本文主要參閱資料:《宋史》、《元史》、《廣安州新志》(民國版)、《巴蜀歷史考察研究》(胡昭曦著)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02560/

金戈鐵馬走大良的評論 (共 5 條)

  • 雪靈
  • 淡了紅顏
  • 襄陽游子
  • 沐子
    沐子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閱讀!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饶平县| 夏津县| 顺义区| 从化市| 留坝县| 乌兰察布市| 平邑县| 斗六市| 新沂市| 禹州市| 呼伦贝尔市| 繁昌县| 九龙城区| 芜湖市| 安国市| 尼木县| 通道| 萍乡市| 黄浦区| 阳朔县| 五指山市| 江门市| 沿河| 河间市| 德化县| 德清县| 昆山市| 得荣县| 西华县| 梁平县| 乌鲁木齐县| 安平县| 阳山县| 泰宁县| 开远市| 泗水县| 谢通门县| 疏勒县| 柳林县| 朝阳县| 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