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
淚雨霖鈴終不怨。(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何如薄幸錦衣郎,
比翼連枝當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句話出自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納蘭容若)(1655-1685,滿族)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意思是說“事物的結果并不像人們最初想象的那樣美好,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往往會變化得超出人們最初的理解,沒有了剛剛認識的時候的美好、淡然。那么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覺多么美妙,當時的無所掛礙,無所牽絆,一切又是那么自然。初見時的美好,結局的超乎想象,勾繪的人生,總有那么幾許淡淡的遺憾和哀傷問問。
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如果后來產(chǎn)生了怨恨、埋怨,沒有了剛剛相識的時候的美好、淡然。那么一切還是停留在初次見面的時候為好。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與趙合德讒害,退居冷宮,后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fā)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見捐比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浮生縈云,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上闋第三四句
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的是情人。
這兩句詩中蘊含著有兩個典故,出處就在謝脁的《同王主簿怨情》:
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
相逢詠荼蘼,辭寵悲團扇。
花叢亂數(shù)蝶,風簾人雙燕。
徒使春帶賒,坐惜紅顏變。
平生一顧重,宿昔千金賤。
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
謝脁這首詩,也是借閨怨來抒懷的,其中還用到"悲團扇"的典故。謝脁詩的最后兩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也有版本作"故人心",后來基本被確定為"故心人",這正是容若"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一語之所本。兩個版本在意思上的差別倒也不是很大,大略是說你這位故人輕易地就變了心,卻反而說我變得太快了--當然也可以作其他的解釋,但大體都還是圍繞著這層意思的。
下闋第一二句
《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huán)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愿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睂Υ俗髁松鷦拥拿鑼?。后安史之亂起,明皇入蜀,于馬嵬坡賜死楊玉環(huán)。楊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后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參見《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講解”。
下闋第三四句
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huán)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
通篇解釋
意中人相處若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的甜蜜,那樣的溫馨,那樣的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又怎么會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huán)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huán)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講解
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
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若只如初見
始見《花間集》韋莊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diào)。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diào),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tài)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fā)“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于詞題“擬古決絕詞”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托了,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起名《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寫于康熙二十四年春,而容若在這一年的五月去世。由“柬友”可知,此詩是對顧貞觀等好友的“訣別”,是表達對人與人聚散離合的感慨和對朋友的不舍。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娛園本作“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通本“雨罷”娛園本作“語罷”)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該詩被收錄于《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通志堂本詞名。娛園本名為《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飲水詞中從未出現(xiàn)過“何事西風悲畫扇”的句子,網(wǎng)絡謬傳,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見》初版曾出過這一錯誤。)
出處
納蘭性德《飲水詞》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通志堂本詞名。娛園本名為《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來源
相約淥水亭——納蘭性德[4]
新語
“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不如不相見”
納蘭詞
納蘭詞初名《側(cè)帽》,后名《飲水》,現(xiàn)統(tǒng)稱納蘭詞。
納蘭家族
納蘭家族入關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葉赫部。其部首領貝勒金臺石在對抗努爾哈赤統(tǒng)一東北女真的戰(zhàn)爭中,城陷身死。
納蘭其祖父尼雅韓隨葉赫部遷至建州,受佐領職。在滿洲入關過程中,積功受職牛錄章京(騎都尉)。尼雅韓妻墨爾齊氏,有長子鄭庫,次子明珠。
明珠生于天聰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衛(wèi),従鑾儀衛(wèi)治儀正遷內(nèi)務府郎中,內(nèi)務府總管、弘文院學士、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又晉太子太師,成為名噪一時,權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國”榮稱。他官居內(nèi)閣十三年“掌儀天下之政”在議撤三藩,統(tǒng)一臺灣,抗御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作為封建權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寵信,獨攬朝政,貪財納賄,賣官鬻爵,被參劾,在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斗爭中,經(jīng)歷榮辱興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覺羅氏為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正妃第五女。有三子:長子納蘭性德,次子納蘭揆敘,三子納蘭揆方。
納蘭揆敘,明珠次子,初為佐領、侍衛(wèi),后由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擢掌院學士, 兼禮部侍郎,遷工部右侍郎,轉(zhuǎn)工部左侍郎,遷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雞肋集》、《隙光亭雜織》、《后識》。因為立儲問題使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傳遭指責。至雍正朝其身后名份又進一步被貶,直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復。揆敘妻耿氏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繼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樂之女和碩柔嘉公主為妻,生耿氏。由于此種關系耿氏出入皇宮,上下以格格稱呼。耿聚忠因忠于清王朝, 未從“三藩之亂”,被加太子太保銜得善終。
納蘭揆方為明珠三子,其妻為禮親王代善曾孫和碩康親王杰書第八女,是為郡主。揆方作為和碩額附(郡馬),其禮遇與公爵同。揆方夫妻雙雙相繼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后經(jīng)康熙命均過繼給揆敘夫婦,并改名永壽、永福。
納蘭永壽于十六歲任佐領、侍衛(wèi),正黃旗滿洲副都統(tǒng),禮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左侍郎,永壽娶正黃旗漢軍副都統(tǒng)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后來做了乾隆弘歷的舒妃。
納蘭永福與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內(nèi)務府總管。他因與岳丈皇九子允禟的親緣關系,先后支持允禧、允禵謀取皇位,結怨于皇四子胤禛,成為雍正的政敵,為其所惡,被革職。后任盛京戶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納蘭瞻岱為納蘭性德之孫,官至乾隆朝正紅旗滿洲副都統(tǒng),提督直隸總兵都督同 知。并追贈其父福格為光祿大夫正紅旗滿洲副都統(tǒng),又晉贈光祿大夫提督直隸總 兵官都督同知。其母盧氏,生母顏氏也“并誥贈一品夫人”。
納蘭家族因封建貴族制度而世代為官,并一度位極人臣,通過血緣、婚配等 與清王朝構成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納蘭性德本人及胞弟揆敘和兒子福格均極具才學;父兄子弟所供職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構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會的縮影,具有相當?shù)牡湫鸵饬x。
于在春《清詞百首》
題目寫明:模仿古代的《決絕詞》,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斷絕關系的堅決表態(tài)。這里用漢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楊玉環(huán)的典故來擬寫古詞。雖說意在決絕’,還是一腔怨情,這就更加深婉動人。”(年人民
個人信息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納蘭性德
楞伽山人,也有人稱納蘭容若,滿洲正黃旗,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在詞壇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tǒng),精于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滴跏迥辏ㄟM士。授三等侍衛(wèi),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誥贈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吳江葉元禮親為之撰墓志銘,繼娶官氏,賜淑人。妾顏氏,后納江南沈宛,著有《選夢詞》“風韻不減夫婿”,亡佚。納蘭性德死時,年僅三十一歲,“文人祚薄,哀動天地”葬于京西皂莢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與驍將年羹堯。
納蘭性德于順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1月19日)生于北京,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相國”明珠,母親愛新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納喇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臺吉,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萬歷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后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系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于世無所芬華,若戚戚于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shù)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國子監(jiān)讀書,為國子監(jiān)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性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考中舉人,19歲 準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而后數(shù)年中他更發(fā)奮研讀,并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jīng)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后發(fā)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熟讀經(jīng)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xiàn)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1674年,與妻子盧氏結婚,康熙十六年盧氏因難產(chǎn)去世,納蘭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為《飲水詞》中撥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連他自己也無法超越。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倍砬逶~人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2]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納蘭“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p>
作品
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漢族名士交游,從一定程度上為清廷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一生著作頗豐:《通志堂集》二十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筆力驚人。
納蘭性德以詞聞,現(xiàn)存349首,哀感頑艷,有南唐后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朱祖謀云:"八百年來無此作者" ,潭獻云"以成容若之貴……,而作詞皆幽艷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都{蘭詞》傳至國外,朝鮮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后,而今重見柳屯田”。
盛冬鈴
絕意謂決裂,指男女情變,斷絕關系。唐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古決絕詞》。容若此作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以女子的聲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1988年遠流出版公司)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0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