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軒亭口懷思

2016-01-14 08:41 作者:小小  | 17條評論 相關(guān)文章 | 我要投稿

軒亭口懷思

梁孟偉

紹興古軒亭口的秋瑾紀念碑,碑座周長三米,碑身高約七米。白云藍天掩映著斑駁陸離,車水馬龍圍繞著滄桑孤寂

碑東一尊漢白玉雕像,只見秋瑾昂首挺胸,傲然屹立,身后照壁上鐫刻著孫中山“巾幗英雄”四字的手跡。碑西牌坊的廊柱上分別題著一副對聯(lián):“冷流去俠女血,風(fēng)喚回英雄魂”。

從秋瑾就義的軒亭口到故居和暢堂,由北往南走過兩個街口,大約兩里路程。(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和暢堂坐北朝南,背依塔山,原系明代大學(xué)士朱賡故宅之一部分。清光緒年間,秋瑾祖父秋嘉禾宦閩返鄉(xiāng)后典居此屋,秋瑾在此學(xué)文習(xí)武,居住有年。后留學(xué)歸國后主持紹興大通學(xué)堂時,故居成為她聯(lián)絡(luò)會黨反清革命的主要場所。

故居共分五進,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規(guī)模不大而氣宇軒昂,結(jié)構(gòu)不繁而見氣韻流動。建堂之初的主人公當(dāng)然希望世代“惠風(fēng)和暢”,但二十世紀初這里飄灑進太多的“秋風(fēng)秋雨”。

步入第一進門廳,只見門楣上方掛著何香凝手書的“秋瑾故居”匾額,屏門有聯(lián):“悲哉秋之為氣,慘矣瑾其可懷?!?/p>

步入橫檻,眼前是個四方小天井,薔薇花開滿了秋瑾書房外的屋檐,仿佛一只隨意編織的花環(huán);藍色的窗框襯著粉紅色嬌艷的花朵,微舞輕飏中好像在頻頻頷首致意。

第二進正屋東邊的小樓下,就是秋瑾的臥室。一頂垂著藍印花布的蚊帳,一床疊著薄衾的雕花木床,一張褪了漆色的梨花書桌,書桌上擺放著秋瑾當(dāng)年使用的文房四寶和她犧牲前幾天的遺墨,以及刻有“鑒湖雌俠”、“秋閨瑾印”的象牙印章。據(jù)說室內(nèi)用具及陳設(shè)都按秋瑾生前原物布置。室內(nèi)掛有一張秋瑾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端莊秀麗的臉龐,凝重剛毅的神色,確有幾分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氣。

臥室的空氣氤氳著溫馨和超邁,臥室的家具散發(fā)出歷史的幽光。床上那薄薄的錦衾能否抵擋得住秋風(fēng)秋雨的寒冷?床前空空的桌椅是否把遲遲未歸的主人期盼?秋瑾在臥室墻內(nèi)設(shè)置了一個小小的暗室,用來藏匿手槍等短小的武器以及文件。她被捕后,清兵多次搜查,也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

臥室旁是秋家的餐室,秋瑾被捕前一天是在家里吃的中飯。飯后她雇了一只烏篷船沿著護城河,又回到大通學(xué)堂,義無反顧地走上革命的祭壇。

房子大多辟為秋瑾事跡陳列室。陳列室有兩樣?xùn)|西特別吸引我們的目光:一件是秋瑾就義時留下的血衣,原來潔白的顏色已經(jīng)灰白,原來鮮紅的血跡已經(jīng)淺黑。一張是秋瑾的照片,她頭梳日式發(fā)髻,身穿和服,手握倭刀,那蓬勃飛揚的英武豪情,扼制不住的生命張力,特立獨行的超拔之氣,簡直就是一位中國式的自由女神。

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神童詩》等,但她讀的卻是詩詞、明清小說和筆記傳奇。家人看到秋瑾小小年紀,抱著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的詩詞吟讀不舍,非常驚喜。

秋瑾的少年中,一直想與男孩一比高下,能文能武。所以除了飽讀詩書,她每天五更起就在天井后院,或爬上屋后塔山,練自己獨創(chuàng)的拳法和劍法,后來又拜她的四舅為師。

第五進房子后面是一座后花園,這里曾是秋瑾讀書擊劍的地方。六角亭內(nèi),桂花樹下,仿佛還飄舞著繽紛的劍影,回響著詩詞的低吟。桂樹婆娑,花木葳蕤,迷離濃重得好像那段蒼茫的歷史;風(fēng)雨如晦,于無聲處,寂靜凄清得仿佛傳來驚雷般的腳步。

再次回望故居那扇黑漆大門,不由得想起吳冠中的一幅畫,“我用水墨作了幅《秋瑾故居》:厚厚的墻,烏黑寬大的門緊閉在畫面中央,近乎頂天立地,門上方印著小塊紅色標志,營造了靈堂氣氛。墻外電線上,棲息著幾只憑吊的燕子。我寫了畫外話:忠魂何處,故居似黑漆棺材,燕語生生明如剪。今移植成油畫,屋頂收縮較原先窄而略曲,黑門錘煉更堅挺,由鐵而鋼,更強調(diào)黑、白、灰之間的對照,拓寬了空間,去掉了‘秋瑾故居’的文字標志,畫面更偏抽象,悲劇意境伸向深遠?!?/p>

不會吟詩作畫,就把此文扎成一朵小小的白花,奉獻于黑漆臺門的和暢堂前。

“知否興風(fēng)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逼鋵嵡镨袀b骨,更有柔情。

1935年譚日峰所著《湘鄉(xiāng)史地常識》記載了這一往事:“秋瑾這次從日本回國,向王黻臣家索取二千金,辦大通學(xué)校。曾一度回神沖故里,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骨肉關(guān)系。當(dāng)時鄉(xiāng)里親友,莫不駭怪,認為瘋癲,而加以唾罵,實則女士服侍翁姑、對待丈夫、兒女,感情極好。自立志革命后,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借以掩人耳目。這樣一位智仁兼?zhèn)涞?a target="_blank">女子,歷史上能找出幾個呢?”

1906年底,正當(dāng)秋瑾與陳伯平等人在上海秘密籌劃響應(yīng)萍瀏醴起義之際,母親病逝的噩耗傳來,秋瑾悲痛萬分,返紹奔喪。在國事、家事的交集之中,在白花、哀樂的靈堂之上,她淚飛如雨,痛哭流涕,揮筆寫下了一副哀切而又悲昂的挽聯(lián):“樹欲寧而風(fēng)不靜,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奉母百年豈足?哀哉數(shù)朝臥病,何意撒手竟長逝?只享春秋六二;愛我國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報,愧兒七尺微軀,幸也他日流芳,應(yīng)是慈容無再見,難尋瑤島三千?!?/p>

秋瑾有小愛,更有大愛: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華民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1907年初,秋瑾回到紹興主持大通學(xué)堂,并聯(lián)絡(luò)浙江各地會黨,組建了光復(fù)軍。她與徐錫麟等分頭準備皖浙二省聯(lián)動起義。后來因徐錫麟安慶起事失敗,皖浙聯(lián)動事泄。

1907年7月7日,浙江巡撫張曾敫得知徐錫麟刺殺鄧恩銘消息后,下令紹興知府貴福逮捕秋瑾。10日,秋瑾已知安慶起義失敗消息,憂泣內(nèi)室。并知清兵將到,指揮大家掩藏槍彈,焚毀名冊,疏散學(xué)生,然后坐等清兵的來臨。

7月13日下午4點,由于貴福催逼威脅,山陰縣令李鐘岳會同撫標兵管帶率兵前往,破校門而入。秋瑾端坐室內(nèi),桌上放著兩支手槍,但她沒有抵抗。貴福提審時秋謹百問不答,只說貴福也常到大通,還送過對聯(lián)。貴福不敢再問,將她交李鐘岳審訊。

14日午后,李鐘岳在花廳審訊,為秋瑾設(shè)座。兩人娓娓而談,秋瑾縷縷陳述。鐘岳授筆讓錄供詞,秋瑾提筆寫成“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七字,這是秋瑾引用清代詩人陶澹如的詩句,全詩為“籬前黃菊未開花,寂寞清樽冷懷抱。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當(dāng)晚貴福向張曾敫報告,張下手諭,就地正法。

15日凌晨二時,貴福向李鐘岳下令,并派心腹監(jiān)督執(zhí)行。三點,鐘岳將秋瑾提出,告曰:“我本欲救你一命,但上峰必欲殺你,我已無能為力。我位卑言輕,殺你非我本意,你明白否?”言時,淚隨聲墮,旁立吏役,亦相顧惻然。秋瑾答:“公祖盛情,我深感戴,今生已矣,愿圖報于來世,今日我惟求三件事:一,我系一女子,死后萬勿剝我衣服;二,請為備棺木一口;三,我欲寫家信一封。”鐘岳一一應(yīng)允。秋瑾遂不再言語,從容步行,赴軒亭口。當(dāng)時的報紙有這樣的描寫:“女士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紗衫褲,腳穿皮鞋,釘有鐵鐐,兩手反縛。由山陰縣署至軒亭口,一路有兵防護。臨刑時女士不發(fā)一語。”7月15日早4點就義,沒過多久,東方就現(xiàn)出了晨曦。

秋瑾就義前曾要求看看前來送行的親朋,當(dāng)她在回眸一望時,不知有沒有想起自己兩個可愛的兒女:秋瑾赴日時,一個7歲,一個3歲!秋瑾犧牲時,一個10歲,一個7歲。

其實,秋瑾7月10日得知起義失敗消息到13日自己被捕,完全有時間轉(zhuǎn)移逃走。但她的選擇是:“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如滿奴能將我綁赴斷頭臺,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鼻镨x擇以死殉國,目的是激勵后者,喚醒民眾。僅4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就響遍武昌城頭。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終于成為歷史。

秋瑾之死當(dāng)年激起的祭挽歌哭、抗議請愿:《祭秋瑾》、《挽秋女》、《吊越女》、《哭俠魂》;《軒亭冤》、《軒亭血》、《軒亭秋》、《碧血碑》……從江南到塞北紛紛揚揚,鋪天蓋地,何止持續(xù)至清廷崩潰的四年時間?

只要是人,都懂得感恩

秋瑾遇難之后,親人紛紛逃匿,當(dāng)時無人收尸,秋瑾的遺骨就由紹興同善局草草成殮,葬于紹興府城外的臥龍山西北麓。這便是秋瑾的首葬。

秋瑾遇難兩個月后的1907年10月,兄長秋譽章秘密雇人將秋瑾的遺體挖出放入棺木,遷往紹興的嚴家潭殯舍暫放。不久殯舍主人得知這是“女匪”秋瑾的棺木后,便令秋譽章將其遷走。秋譽章只好將棺木移至附近一荒地,用草扇掩遮。這便是秋瑾的二葬。

1907年春,秋瑾同摯友徐自華同游西湖,兩人在岳飛墓前憑吊祭奠,久久不愿離去。秋瑾曾經(jīng)感言自己死后,若能埋于此地,將終身無憾。這時她預(yù)感到可能需要獻出自己的生命。

秋瑾死后幾個月,剛經(jīng)喪女之痛的徐自華抱病赴杭,在西湖邊上買了一塊地,隨后又赴紹興秋瑾家安排遷葬事宜。1908年2月,秋瑾的尸骨落葬于杭州西泠橋西側(cè),另一名摯友吳芝瑛則在墓碑上寫下“鑒湖女俠秋瑾之墓”,實現(xiàn)了她“愿埋骨西泠”的遺言。此為三葬秋瑾。

1908年10月,清廷發(fā)出查辦徐吳的朝旨,吳、徐二人毫不畏懼。聲言“因葬秋獲譴,心本無他,死亦何憾”。后清政府雖沒有懲辦具體人,但強令秋墓遷葬。1908年12月,秋瑾家人被迫將西湖畔的棺木遷回紹興城外嚴家潭暫放。第二年秋天,由秋瑾的夫家出面,秋瑾的棺木被遠遷到了湖南湘潭昭山,與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合葬。此為秋瑾的四葬和五葬。辛亥革命成功后的1912年,又把秋瑾的墓遷葬長沙岳麓山烈士陵園,后來黃興、蔡鍔等也相繼落葬那里,這便是秋瑾的六葬。

但是浙江革命黨人沒有忘記秋瑾,陳破空親自找到在南京任臨時總統(tǒng)的孫中山,要求將秋瑾歸葬西湖原址,徐自華也到處呼吁。后經(jīng)民國政府批準,又經(jīng)湘、浙兩省商定,迎送秋瑾的遺骨至浙。1913年秋,秋瑾又被重新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橋原墓地,人們還修建了風(fēng)雨亭和秋瑾祠堂。這算是七葬秋瑾。1931年孫中山到杭州,親赴秋瑾墓致祭,并題寫“巾幗英雄”之匾額。

1964年,有些人提出“不能再讓死人占據(jù)美麗的西湖”,于是就對這些“死人”采取了“革命行動”,把他們的墓遷到西湖的“邊陲”——冷清的雞籠山,秋瑾墓也難逃此劫。這是秋瑾的八葬。但此舉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第二年,有關(guān)部門又悄悄把秋瑾墓恢復(fù)。一年后爆發(fā)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經(jīng)故去60年的鑒湖女俠墓被平掉,尸骨被草草處理。

直到上世紀80年代,重建秋瑾墓又被排上了日程。當(dāng)時唯一的線索,只知道秋瑾的遺骨移葬于雞籠山山腳下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園附近。后來根據(jù)線索,文管部門在一株柏樹旁挖出了一只陶罐,將遺骨拼接后確認為女性。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嚴密鑒定,該遺骨屬秋瑾確鑿無疑。第十次,秋瑾再次葬在了西湖之畔。

長眠在地下的秋瑾應(yīng)該不會寂寞,在西湖西南不遠處的南天竺,埋葬著秋瑾的革命同志徐錫麟、陶成章、陳伯平、馬宗漢……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10917/

軒亭口懷思的評論 (共 17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花莲县| 金乡县| 右玉县| 漠河县| 玛沁县| 县级市| 肇庆市| 响水县| 镇赉县| 临汾市| 鄯善县| 张家川| 香格里拉县| 江北区| 布拖县| 台州市| 西藏| 浙江省| 建湖县| 广德县| 北宁市| 临潭县| 吴堡县| 双城市| 齐齐哈尔市| 延边| 铁岭县| 淳安县| 巧家县| 昭苏县| 务川| 灵山县| 五华县| 治县。| 洪湖市| 象山县| 遂溪县| 武义县| 恩施市| 辽阳市|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