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yuǎn)去的拉鍬
拉鍬,是專門用來切土磚的長鐵鍬,形狀似英文字母“z” 字的鐵鏟,鍬長500mm、鍬寬150mm,后端鑲1根三、四尺長、茶杯粗的木鍬把,前方系一根五、六尺長的麻繩,纏在1根橫木上,用來拉磚。
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普遍住的是土磚房,切土磚用的就是這種拉鍬,一套4件,一把長拉鍬,兩把小直鍬,一把劃線耙子。小時候,目睹了土磚制作的全過程,長大后,我也拉過磚。
在我的記憶里,土磚制作挺麻煩,費勁。首先,要選好稻田。稻谷收割后,割去地表面上的谷樁,起好圍溝,排水、濾干,然后,用牛拉著石磙,在稻田里碾壓結(jié)實,碾壓時間不易過長,每天早中晚各碾一次,一次不超過1個小時,時間長了,容易起泡,碾壓時間一般三四天,每塊磚面上達(dá)到7個牛腳印才箅碾好。接著,請來切磚師傅和五六個幫工,在碾好的稻田里,用特制的鐵耙子來回劃磚線,踩小鍬的人沿線一鍬一鍬往下踩。掌大鍬的師傅雙手握把,彎腰,插鍬,把鍬控制在水平線上,三個人用力往后一拉,恰好把一塊土磚切滿,大鍬師傅向前一小歩,迅速將磚坯端起來,側(cè)放一旁,一排三塊,,一塊塊地切,一排排地拉,一天下來,幾千口土磚整齊地躺在磚田里。
切磚是個技術(shù)活,要專業(yè)人員來操作。師傅除心靈手巧,有足夠的力氣外,還應(yīng)掌握好厚薄尺度,土磚厚度一般為9公分。
土磚切好了,兩三天就要翻磚,把側(cè)立的一面翻過來,利于涼曬。過了幾天之后,還要將磚一廂廂碼起來,碼成半人高,讓它自然風(fēng)干。磚干了,就請人來幫忙。這時,灣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出動,挑的挑磚,碼的碼籠。挑磚這種重體力活,一般由青壯年男勞力來完成,婦女和老年人則碼籠,只見他們手拿扁擔(dān),用草要子作磚夾,打個活套,系上麻繩,一擔(dān)挑6塊磚,力氣大的挑8塊,每塊磚重達(dá)二十斤。
大集體時期,農(nóng)村誰家有大繁小事,都是義工,主人家一日三歺熱情招待,半上午,主人就送來包子、饅頭,綠豆湯犒勞大家,我們小屁孩也沾光,吃飽了喝足了,也加入到挑磚的行列,一人背一塊磚,屁顛屁顛跟在大人后面,有時,大人嫌我們走得慢,擋了他們的道,就不讓我們背,他們瘋勁來了,打著號子,連挑帶跑,不一會兒,一廂磚就挑完,主人看在眼里,喜上心頭。(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六十年代中后期,國家實施“南水北調(diào)”工程,丹江口庫區(qū)鄖縣700名戶、3000多人分期分批移民到江夏。我們生產(chǎn)隊一下就來了3戶移民,首當(dāng)其沖的是解決住房問題。1970年,早稻一收割,生產(chǎn)隊就安排社員在稻田里碾磚,請來師傅切磚,我們學(xué)生伢也參與其中,劃線,踩小鍬,幫助大人拉大鍬,有時,我們趁師傅休息的瞬間,幾個同學(xué)在一起,分工明確,輪流掌大鍬,拉磚,我們拉出來的磚,要么薄了,要么鍬插深了,拉不動,逗得大人們在一旁哄堂大笑。
土磚房是人們世世代代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八十年代前,家家戶戶住的都是土磚屋。土磚房冬暖夏涼,挺適合人居住,現(xiàn)在,我家的土磚房,經(jīng)過幾次維修、改造,仍在住人,不過,我在老屋旁又建起了一棟新樓房。
隨著時代的進(jìn)步,土磚房不復(fù)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紅磚瓦房。進(jìn)入九十年代后,大批紅磚瓦房被推倒,又重新建起樓房,土磚房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土磚拉鍬則離我們遠(yuǎn)去。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11603/
遠(yuǎn)去的拉鍬的評論 (共 65 條)
- 老夫子(熊自洲) 審核通過并說 不謙虛了,自己跟自己審核通過,歡迎各位賜教。
- 雪靈 推薦閱讀并說 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普遍住的是土磚房,切土磚用的就是這種拉鍬.......
-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
風(fēng)輕云淡:欣賞佳作!
從余東風(fēng):老先生寫的這篇文章《遠(yuǎn)去的拉揪》非常好,但對于拉揪恐怕我們好多寫手都沒有印象了,甚至于他們連見都沒見過,看了先生的文章,一種遙遠(yuǎn)的記憶又浮現(xiàn)在眼簾,那種古老而又笨拙的勞動工具,確實我們以及我們的祖輩賴以生存的生產(chǎn)力的代表,先生把這些重又?jǐn)[在我們的面前,不禁浮想聯(lián)翩,心有觸動,該篇文章雖然酷似說明文,散文的元素偏少,但也能引起足夠的共鳴,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