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固化與官服壟斷
著裝打扮,一定程度上會反應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和貧富的差異,在我們社會尤其如此。
現(xiàn)在我們社會很大程度上還是男權(quán)社會,所以男人的著裝最能反應這種差異。女人的著裝,差異主要反應在職業(yè)和貧富上,比如女人穿貂、金鏈子金耳環(huán),厚施粉黛,富家女的標配。白領女人,則薄施粉黛、西服套裙,間或頸項項鏈。男人沒這復雜,但正因為一目了然,才更具標志性。
古代,官場有官服,和平民百姓分得十分清楚。現(xiàn)代則不同了,官場沒有了官服標志,平民百姓要衣冠楚楚有時還真和官員不好區(qū)分。建國以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穿中山裝,引領了民間中山裝的流行,但常常約定俗成似地僅限于稍有點社會地位的男士混跡高層模式,一般人也就貼近的人民服了。改革開放,鄧大人率先解放,常公干西裝外,輕松著一襲休閑夾克衫,于是官場人人效仿,更風似地刮向民間。上世紀90年代,夾克衫正經(jīng)引領時裝潮流好幾年。當時民諺幽默風趣地說到彼時潮流,女人是“不管多大肚,一抹兒體型褲”;男人是“不管多大官,一抹兒夾克衫”。好在尋常百姓一件夾克衫招搖過市還不會有人直指“裝B”,證明夾克衫還沒到標志高低貴賤的程度。到1997年鄧公仙逝,江總接舵,夾克衫流行熱度一如既往。直到美男胡總書記,西裝穿成帥呆,男人夾克衫才漸漸暗淡下來,回歸了服裝為服裝的本來面目。
21世紀,服裝更趨多元化,女人的花枝招展目不暇接,可憐男人卻沒有進化,反而退卻到了類別化認同。最大的變化是,除了正式場合官員的西裝革履和婚姻盛典,男人平時基本不再問津西裝,休閑裝徹底取代了西裝。歷經(jīng)10余年演進,西裝已漸漸異化了服裝的著裝功能,成為了儀式的裝潢,西裝榮登婚慶專一禮服,而且壟斷廟堂演變成了“官服”。
有人戲謔說,當今中國官場有兩大奇觀,一是開會鼓掌,二是齊刷刷西裝。
到底是什么力量把西裝變成了官服了呢?本來西裝是舶來品,建國前標榜西化人士的標簽服裝。改革開放前也還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自視清高的知識分子作為禮服,文革則徹底掃地出門。改革開放之初,國門大開,西風重來,仿佛一夜之間西裝就流行成了時裝,甚至不少工廠、機關都紛紛定制,把西裝作為了廠服、工作服。但從夾克衫流行之后,西裝在民間就再也沒有抬頭,進而徹底推向了官場。民間的文化心理在潛意識里把西裝貴族化了,認為它的高貴板滯束縛了百姓的隨意,再有休閑的散漫的底層意識也對西裝產(chǎn)生了排斥,再后來的貪官腐化更強化了百姓的仇視,連同西裝也就恨屋及烏了。現(xiàn)在,大凡一個平民百姓還算正常,絕不會穿西裝鬧市穿行,誰還冒大不韙招來罵精神病、傻B呢,除非腦袋讓門擠了。大街上,再難見到西裝革履,有嘴損的揶揄道,除了秦城,就是轎車里呢。(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令人訝異的是,西裝約定俗成成官服,官場竟渾然不覺,近幾年還錦上添花追加出了副產(chǎn)品——白色短袖汗衫。夏天的電視新聞,官員視察鏡頭,滿眼白花花一片,全是白色短袖汗衫往西褲一掖,致官服壟斷又多了一個家族。只可憐平民中的時尚者,他們只好悄悄在自己的時裝序列中忍痛割愛剔除了白汗衫。也許官員穿短袖白汗衫初衷是好的,冰清玉潔,一片冰心在玉壺,但卻不知這樣一來反倒袒露了表哥楊達才,那大金表,那名牌皮帶,無遮無蓋全露餡了。
有識之士注意到了當今社會階層固化的趨勢,年輕人的向上通道基本被堵死,誰能說西裝的社會流變不是發(fā)出的一個標志性信號呢。社會的服裝演變,絕不單單是文化元素的作用,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都會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潛移默化作用。西裝白汗衫成官服,演變的是對立的社會情緒,絕不可等閑視之。
習大大英明,幾次重要公開場合都穿人民裝出鏡,不知各級官員讀懂沒讀懂其中的文化信號。但愿官員們清醒清醒,把西裝還給人民,也不見得夏天非得千篇一律短袖白汗衫。因為,官員的大印,不是這么庸俗的幾塊布片就能做的,老百姓的口碑,才是你要的真東西。至于古代那種烏紗帽、頂戴花翎,就別想了。
2016年1月31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1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