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大年初三,有朋友在微信圈大發(fā)感慨:“正月初三,六九第六天。東風漸勁,吹面不寒,冰河半開漣漪起,冬去春淺。年味猶濃,游子又遠行,一去多少路,何日踏返程?!庇行┰S淡淡的憂傷,又有深深的意味。想想年前浩浩蕩蕩的回鄉(xiāng)大軍似乎還在回鄉(xiāng)途中,轉(zhuǎn)眼間又要踏上新的征程,下次回家也許真的到了丁酉年的雞年春節(jié),
除夕夜,在父母家吃完年夜飯,行駛在大街上,山城的夜依然燈火闌珊,路上行人稀少,大約還在推杯換盞,享受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路兩邊的商鋪店面貼上了紅對聯(lián),掛上了紅燈籠。偶爾有鞭炮聲傳來,似乎比往年冷清了一些,看看零落的街道,想想又老了一歲,不免有點傷感。與文人所寫“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多少有點落差。偏偏女兒又說:節(jié)前有網(wǎng)友倡議,為了減少霧霾,杜絕煙花爆竹,好像起了作用,但年味似乎更淡了。我驚異于女兒這般年齡也有如此感慨,卻深有同感,隨著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物資豐厚,衣食無憂。平日的生活和春節(jié)并無二致,各大超市貨物琳瑯滿目,購物用互聯(lián)網(wǎng),只要不差錢,全球各地的美食美物都可盡收囊中。拜年有短信、微信,坐在床頭就可把新春的祝福傳到天涯海角,真是方便至極,卻總覺程式化的東西多了,情感的東西少了。高端的科技遠不如面對面的寒暄問候和祝福來的親切。要說我們這個年齡倒也罷了,過一年老一歲,早已淡化了對年的熱情和期盼。可如今的年輕人也找不到年味了,或許是物質(zhì)生活太過豐裕,精神上有點欠缺與空虛罷了。
對于我們這代人,年味,是留存在心底永遠抹不去的記憶。小時候的我們,掐著指頭算日子盼著過年。因為那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做件新衣服留著過年穿,攢點好東西留著年夜吃。那時過年的快樂,就是手寫的紅春聯(lián)、就是一身母親手縫的花衣服、就是除夕夜餃子里的幾枚硬幣、就是兄弟姊妹每人幾根的“滴滴巾”和“鉆天猴”……。特別是除夕的晚上,是最令人難忘的,新衣服早已拿出來放在了枕邊,摸了一遍又一遍,全家圍著擦的錚亮的煤油燈守歲,沒有春晚,沒有微信,沒有搖一搖,沒有咻一咻……,有的只是大人們講了多少遍的陳年老故事和口袋里捏著的硬幣,互相較勁,看誰熬的時間長,往往就在大人們的催促聲中不知不覺進入了甜美的夢鄉(xiāng)。一覺醒來,就拉開了穿新衣,拜大年的序幕,一般要狂歡到正月十五,這個年才算過完。物質(zhì)生活雖然簡陋,可那份激動和幸福,凝聚成濃濃的年味,至今印在腦海,揮之不去。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自古以來,春節(jié)就是中華民族一脈相傳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她象征著團圓、歡樂、喜慶、祥和。其實,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年味,回憶只是對逝去歲月的懷念,那是一種純真的節(jié)慶,是一種簡單的快樂。隨著時代的變遷,年味已然發(fā)生了變化,淡淡的年味里蘊含的是濃濃的家味和真摯的親情味。如今,春節(jié)回家過年成了約定俗成的規(guī)律。“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畢竟,在外辛苦勞作了一年,只有回家能夠化解漂泊的孤獨與艱辛。這個家,是父母的家,是親親的故鄉(xiāng),是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春節(jié)臨近,無論已成家立業(yè),還是獨自打拼,無論在天涯、在海角,游子的心早已按捺不住飛回家鄉(xiāng)的急切、回到父母身邊的期盼。這時的年味,就被一張張小小的船票、車票、飛機票所承載?!敖裣楹蜗??他鄉(xiāng)說故鄉(xiāng)”,看那大道小路上匆匆趕路的摩托大軍,日夜兼程的私家車,不光是對年的向往,更是對家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
一年唯此夜,明日又逢春。過年,對于我們成年人,意味著歲月的流逝。對于孩子們,意味著成長和成熟。猴年春節(jié)已拉下帷幕,游子們又將回到各自的城市和崗位,去打拼和奮斗?!靶職q不敢閑,農(nóng)事自茲始”。生活在這座山城,我們依然為建設美麗的家鄉(xiāng)做著貢獻。待到雪花飄零,小城依舊會張開母親般寬厚的懷抱,迎接大山的子孫們回家,讓淡淡的年味充滿濃濃的家的溫馨、親情的味道。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1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