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內(nèi)蒙
大地一片蒼茫潔白,偶爾露出的樹枝如放在白紙上的干草,僵硬稀疏。遠處散落著或多或少的黑點,走進了才知道那是牛、羊、馬兒在找尋著吃的。這時已不是什么內(nèi)蒙小肥羊了 ,皮包著骨頭,風雪凜冽中小心地挨著日子。無著無盡的冬日已經(jīng)幾個月看不見地面的沙土了,若不是路旁稀疏的村落房屋上冒著幾縷青煙,心頭便疑惑此時這里還有人生活嗎?加油站有人沒油,高速收費站大多是桿起車過,看不見人影。有的只是長長彎彎的柏油馬路,望不到盡頭。呼嘯著吹起的白毛風,凜起厚厚的積雪,小車們?nèi)缂讱はx般躊躇前行。
工廠、煙筒、公路、鐵路在寂靜的草原上微含著一點動意,刺骨的風雪把我們裹挾起來,瑟瑟發(fā)抖,恨不得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把軀體里僅存的能量包了又包,藏了又藏,生怕在哪個角落里跑掉。只有東方升起的縷縷霞光,照耀著眼睛的時候,才給了我們一點暖的意思,美的向往。
初春的內(nèi)蒙就是這樣,別處都春風拂面了,這里依然是白茫茫的一片,似乎沒有任何的變化,什么春意盎然、春暖花開、楊柳春風、春風得意在這里沒有任何用場。企盼的心中帶著期待,怎么還是冰雪,冬天不是過去了嗎?為什么還賴在這里不走呀?時而泛起一陣兒的焦躁。
就是這么個地方 ,大半年的冬天,其他幾個月才是春、夏、秋,它們幾個自己去分吧,說只有夏天也可,只有春秋天也行??傊切└桧灤骸⑾?、秋的詞匯在這里被一陣狂風都刮得無影無蹤,模模糊糊。
這就是內(nèi)蒙的冬天,人們在冰雪覆蓋下活動生存,吃肉、喝酒、穿棉皮襖,設備管道做保溫,車子帶防滑鏈等等一切,都是為了御寒、防凍、防滑。連山上的動物也是多挖洞,挖深洞,以便隱藏、儲糧、繁衍生息。
寒冷的季節(jié)只屬于生命的強者,弱小的身軀在這里只有一種選擇 ----冬眠,無論人與動物。所以北方的漢子必須高大健碩,女子必須肥美豐盈,否則這個冬天是不好過的。自身能量的高低自然的顯現(xiàn)出來,分出了層次。能量高、大者就成了大哥、首領、大當家,單薄的人寒冷就招架不住,只有聽從、服從得份了,長此以往北方寒區(qū)便成了官僚主義的沃土,氣候成了主要原因。東北的小品基本是貓在屋里的活動,兩個人或一伙人饒舌斗嘴,打情罵俏、品味不高、語意不深、缺乏文化底蘊。只有北方的幾個省份看,看著跟著傻笑,沒什么意思,似小孩子做游戲,完全是小范圍的文藝活動,自娛自樂。這也與氣候有關,思維得不到舒展就轉(zhuǎn)向拐彎了,就像是人一出門就凍回去了一樣。(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南方地區(qū)(主要指長江附近及以南), 由于氣候常年濕潤暖和,人和生物都能自由的伸展腰肢,不需要穿多厚的衣服防寒,穿多了反而妨礙了皮膚的呼吸。更不需要大大的食物能量就能滿足活動,發(fā)揮自身的潛能。所以南方人飲食清淡,食量小,照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柯爭流。有事情也能坐下來民主商議的多,而不是對錯都由老大說了算,民主氣氛濃厚,均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個人的意見。這也是南方人獨立性強,個性發(fā)揮好,個個爭相當老板的原由,當然還有地利的因素,那要另當別論。
中原區(qū)域既不像北方常年寒涼,也不是南方的潮濕燥熱,而是四季分明。春夏秋冬的節(jié)令可以感受出來。自古到今的文明發(fā)源地,中原文化、齊魯文化、三晉文化、渭河文明 等均在這一區(qū)域形成并向外輻射。在這里立春(俗稱打春)了,就知道冬天就要過去了。立夏到了,冷風暖風交接完畢,天就熱了,衣裝就要減了,小麥逐漸變黃成熟,聞到麥香了,盛夏酷暑也就不遠了。所謂一葉知秋,立秋來臨,在樹葉擺向上就有了變化,伴隨著瑟瑟秋風,一場秋雨一場寒。農(nóng)歷十月過后便是立冬,添衣、儲糧、備柴準備過冬。周而復始,經(jīng)年累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山水風光,有落差才顯其美。氣象風云,有冷暖交錯才變化萬千。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萬里路有氣候的變化,風土人情的不同,感受和觸動自然比單看書本記憶的深刻,理解的廣泛。 有時間就多走走、看看,感受自然,理解自然,道法自然。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1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