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美還簪月嶺秀又見虹—解讀影星林芳兵《卜算子?春》(文化散文)
溪美還簪月 嶺秀又見虹
——解讀影星林芳兵《卜算子?春》
郭有生
只說林芳兵女士一個個角色扮演得好,誰知詩也寫得很好,隨著拜讀她的杰作,卻感到詞比詩要寫得更好。這使我忽然想起《老殘游記》中的一個比喻:“初看傲來峰削壁干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我們不妨看看她的《卜算子?春》:“風綰柳絲柔,雨潤桃枝秀。燕子歸來小院喧,春意軒窗透。極目倚樓欄,屈指歸期候。莫負春光四月天,轉眼花容瘦?!贝嗽~深得蘇軾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精髓,構置了一幅幅美麗而富有魅力的圖畫。
一是多元構圖,此第一句“風綰柳絲柔,雨潤桃枝秀”即是。要構成一幅圖畫,要有多個景物,因此稱作“多元構圖”。此句,包含四個元素:東風、柳絲、春雨和桃枝,這四個元素都是具有鮮明春天特征的景物,因此這表現(xiàn)了詩人的第一基本功。但是這幅圖畫構置的美不美,要達到這么幾點:一要新鮮,二要有生氣,三要傳神,四要符合情景題旨。(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那么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前一分句有一書眼“綰”,是一個點睛傳神之筆,用詞又很新鮮。細細揣味,此是一個表示女性特定動作的詞,因此首先使具有這個動作的“風”擬人化了,這樣“風”自然活起來了,而且“風”隨著“綰”有了女性色彩,那“風”也因此有了女性的溫馨柔美,這正含蓄的表達了春風的特點,而欣賞者在這種聯(lián)想中一個嬌柔的女子心中忽隱忽現(xiàn),于是不可否定的是蘊含著喜愛的情感。這樣的詞語,在詩歌中有人稱為“魔力詞語”,即這樣的詞語像有魔力的神仙,也能點石成金,使和它相關的詞語或意象,內含有了神奇的變化,這兒的“綰”不是使“風”就有這樣神奇的變化嗎?妙處不僅如此,“綰發(fā)”的形象,也讓我們想到風吹起柳絲,輕輕聚在一起的一瞬,又是那么動人,好像是少女臨風梳發(fā),怎能不讓人癡迷沉醉?后一分句,也許有人認為平常,但不知卻是一種富有藝術性的動景,先打個比方,你就明白了。“白日依山盡”,大概人人皆知吧?前面用一個“依”,說明太陽還剛靠在山上,后面用一個“盡”就不見太陽的蹤影了,于是一幅動態(tài)的畫面就出現(xiàn)了。你難道不是由此想到太陽由依山到落盡的情景嗎?“雨潤桃枝秀”,也是這樣,前面還是“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春雨悄悄滋潤著桃枝,后面就已經有桃花綻開、千嬌百媚之“秀”了,那不也是一幅動態(tài)的畫面嗎?而且欣喜的感情也自然蘊于其中,這豈不高妙?
二是框景構圖,第二句“燕子歸來小院喧,春意軒窗透”即是。這讓我想到了,南方那些私家園林中的漏窗。漏窗,是一種外觀不封閉的空窗,比如 獅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書、畫四漏窗,形狀各不相同,而且依次塑有古琴、棋盤、函書、畫卷。漏窗的妙處是,你透過窗看外面的花草竹溪,就像一幅裝飾精美的立體有框圖畫,而且是動態(tài)的,隨著四季更是各具風雷雨雪的妙趣。此句,我們體會到作者似乎就在軒窗內觀看景物,看的也是這么一個有框之景。這個景怎么樣?作者并不實寫,去一一用字列出景物,并描繪其形態(tài),而是采用虛寫的筆法,用一個表示感受的詞“喧”來表現(xiàn)。那么小院怎樣的春意,才會讓我們感知到“喧”呢?那就要讓你去想象。高明的詩人,總會和讀者互動,寫一首詩不僅自己要想象,也要讓讀者也去想象,在這樣的情景下我們自然感到這是一首耐讀的詩,不是一覽無余,嚼之無味的拙劣詩。從另一個角度看,“軒窗”用詞典雅,暗示出了主人高貴不俗的氣質,并結合全詩來看把主人安排在窗前,也意味深長,大有春已臨窗,卻難以臨心,因為自己思念的人為事業(yè)奔波在外。這樣看來為后面的抒情,暗暗做了鋪墊,有蓄勢待發(fā)之妙。這也反映了詩句構思要注意多向價值。
三是情態(tài)構圖,此即“極目倚樓欄,屈指歸期候”??吹竭@句大家就明白了,詩人完全采用傳統(tǒng)“起承轉合”的結構,此句當是“轉”。何謂“轉”,有的年輕朋友不懂,其實很簡單,比如你寫景著,變?yōu)閷懭耸恰稗D”;你寫人著,又筆鋒一轉抒情,也是“轉”;你抒情著,緊接著一句是說理,也屬于“轉”,如此等等。從另一個角度看,作者這里所構的“情態(tài)圖”,屬于虛寫。為什么這樣說呢?實寫是實際發(fā)生過的事,而這里的情景我想是“想象”的,誰都不會相信現(xiàn)代的女詩人真的登上高樓憑欄遠眺!這種想象,屬于情感幻想一類,就像你將去約會,你想象約會時的情景一樣。說到情態(tài),大家要明白,就是抓住一瞬間那蘊含情感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和姿態(tài)造型而已。這里要注意兩個詞“極目”和“屈指”,正是兩幅情態(tài)圖的核心詞。其中“極目”是盡目力所及而望的意思,這“望”值得揣摩。先打個比方,你送一個朋友去遠方,情感的程度是有區(qū)別的,一直送到船邊而離開是一種情;你看著他所乘的船漸漸在天際邊消失才離開,是一種情;船已經看不到了,你還呆呆望著發(fā)愣,又是一種情,這種情顯然更深沉、熾熱和癡迷,李白的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正在這樣一個空鏡頭中蘊含著深深的情感。這兒反映出“怎樣看”是心理的反應。作者這里用“極目”一詞,正是在遠眺遠處那路途上是否有親人回來的影子,而表現(xiàn)了情之深,意之切,盼之苦。并且這句中的“倚”也讓我們聯(lián)想到《唐摭言》卷七記:“杜紫微(杜牧)覽趙渭南卷《蚤秋》詩云:‘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魑恫灰?,因目嘏為‘趙倚樓,?!蹦莿幼骺傆?a target="_blank">孤寂、疲倦的意味,似乎也在暗示眺望的時間久吧!
四是潛在構圖,此即“莫負春光四月天,轉眼花容瘦?!边@句詩,特別耐讀。先看后一句,這里采用夸張的筆法,突出情感的強烈和深切,“轉眼”是一瞬,一眨眼的意思,人瘦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完成嗎?但看看古人的筆法,張生要離開,崔鶯鶯是“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你看張生剛說“我走了”,她就在一剎那間連手腕都瘦了一圈,于是“松了金釧”;遠遠望見十里長亭這最后的分手之地,就立刻瘦得形銷骨立,“減了玉肌”。這是多么刻骨情深,多么痛苦銷魂啊!從前句看,古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顯然這時春天只有一個背影了,要知道春天孟仲季三春,詩中人物并沒有那樣消瘦,而到了四月卻讓人瞬間消瘦,是有深刻意味的。這兒,讓我們想象到這樣一幅動態(tài)的畫面,親人遠離,開始只是思念,漸漸思念加深,而茶不思飯不香;思念加深自然盼望親人歸來;等了好久還不歸來,漸生怨氣;怨而不歸,不免有些恨了;恨而不歸,說是“莫負春光”,卻美好春天完全辜負了,不免精神奔潰,強烈的情感刺激,使人“轉眼花容瘦”。筆法雖然夸張,卻潛在著一幅幅思念的生活畫面,因此才是“潛在構圖”法。這才是真真的凝練,以少少蘊多多。詩人這樣的情景構思,有人稱為“彈性情景”,彈性大家知道,一寸可以拉長到一尺,從詩歌來看,比如倘若你寫的是今天的情景,卻能讓讀者想到昨天或明天的情景,甚或更長的時間,那么這情景就是“彈性情景”了。你看不是嗎,描寫的是一時的情景,卻拉長到已經遠去的三春了。此句也和開頭一句呼應,結合起來看第一句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春景圖,在這樣的良辰美景中,是享受愛情的最好時光,一塊花前月下,倚柳聽鶯,何等醉人,但親人卻久久因事業(yè)而不歸,這怎不讓人傷感!
大家看,女詩人的這首詞,字字珠璣,含蓄雋永,寓意豐富,言淺旨深。蘇軾曾說:“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不知者困疲精力至死不之悟,而俗人亦謂之佳。如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又曰:‘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guī)枝上月三更?!衷唬骸钋锖熌磺Ъ矣?,落日樓臺一笛風。’皆如寒乞相,一覽便盡。初如秀整,熟視無神氣,以其字露也?!笔前。覀冊谶@首詞中,也再次體會到才高意遠,寓得其妙的內涵。
從全詩看,詩人筆法嫻熟,技巧高妙,功力深厚,對傳統(tǒng)詩歌有深入的研究。這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但應該給女詩人提點意見,對傳統(tǒng)文學修養(yǎng)越高,越應當注意要既能“入”的去,也能“出”的來,不要處處被傳統(tǒng)掣肘,在詩的構思中老在傳統(tǒng)語言或傳統(tǒng)意境中轉悠,使你的詩一看總是某些詩句似曾相識,想想原來在傳統(tǒng)經典中有影子。因此詩人,一定要注意生活或社會中捕捉身邊有詩意的情景,注意錘煉有時代氣息的語言。
期待好友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詩詞,我會繼續(xù)關注。
2016.02.17午寫于陜西榆林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1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