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越來越?jīng)]年味了
年越來越?jīng)]年味了
文/劉毓民
不知什么時候,春節(jié)變得消停,變得寡味,變得沒點年的味道。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原有的年文化,變得沒落,變得衰微,變得沒一點生機和氣息。
小時候,每年的正月初一,家族男丁,會給年長的族人拜年。既磕頭,又作揖,禮數(shù)畢,還會促膝相坐,噓寒問暖。長輩也會準備一點毛毛錢,給小孩子壓歲錢。
正午時分,村里的青壯男丁,聚在一起敲鑼打鼔,鐃鈸勁搧。聽見銅金鳴響,男女老少,會從家里跑出來,圍著大鼓看熱鬧。
村子一個叫喜年的權(quán)姓村民,擂鼓最為出色。他一會兒跳躍,一會兒騰挪,甚至會在騰空時,揮動鼓槌喊出號子。擂幾下,轉(zhuǎn)身。再擂幾個,跳蹦。鼓槌一會兒擂在牛皮鞔的鼓面中央,一會兒又輕輕敲擊鼓幫。鼔槌飛動,奏出歡快激越動人魂魄的節(jié)律。(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一會兒急急切切,一會兒幽幽咽咽。一會兒激越高亢,一會兒沉悶低吟。圍觀的村民,不時鼓掌歡呼。敲鼓者,是鑼鼓隊的總指揮。其它樂器,則會以擂鼓者的鼓點節(jié)奏為指揮棒,或快,或慢,或高,或低。整個村莊,沉浸在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里。而在四條槐院(大村落里的四個小村)跑來跑去的孩子,則是年味里,最幸福、最開心、最勃勃的人群。
那個年代,文化生活相對單調(diào)貧乏。成年人聚在一起,主要娛樂方式是“接方”。一方準備“胡基疙瘩”,一方找?guī)赘闪说臉渲?。找塊平整的地方,用指頭在地上劃十縱十橫的線條,形成簡易的圍旗狀田字格。誰先落子,誰后走。所謂接方,就是攪盡腦汁,想方設(shè)法,使自己的子兒,占據(jù)一個田字格,毎接成一個,可以去掉對手一個子兒。但對手成方的子兒,約定俗成,不許去掉。一般給對羿者留存一個成型的方。誰子兒湊不成方了,誰就輸了。
男孩子過年,最快樂的兩件事是打槍放炮。槍把是木質(zhì)的,槍管是金屬的。槍管制作,比較麻煩。首先將金屬管一側(cè),用錘子砸扁,在砸扁一頭的管壁上,用釘子鑿個小孔。小孔與金屬管相通。把做好的槍管,鑲嵌在木質(zhì)的手槍柄上,再找一條硬度好的細輻條,輻條使兩頭向內(nèi)彎曲,一頭卡在槍柄下端,一頭卡在槍管鑿的孔里。鏜藥是從鞭炮里拆下來的黃色TNT,小心翼翼填在鑿的孔內(nèi),再握槍用力,使輻條順著預先制作的輥道,推入孔中。炸藥遇壓,瞬間點火,嘭的一聲響,冒一團煙。后來,在槍管里放置小釘子,對著樹開槍。
,--^----------,--------,-----,-------^--,
| ||||||||| `--------' | O
`+---------------------------^----------|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XXXXXX /`| /
/ XXXXXX / `\ /
/ XXXXXX /\______(
/ XXXXXX /
/ XXXXXX /
(________(
`------' 槍的威力很大,釘子不僅會射進樹身,甚至會揭開一塊樹皮,樹身的白茬茬,就會暴露于外,一會時間,還會流出傷心的淚滴。
女孩子文氣,一般不與男孩一起玩。她們的主要活動是跳繩。人多了會分兩撥。一撥一個頭兒。頭兒之間猜包猜,誰贏了,誰先挑人。人少了,就跳皮筋。和著悠揚的節(jié)拍:麥苗兒青來,菜籽兒花黃。毛主席來到了,我們農(nóng)莊。千家萬戶,齊歡笑呀,好像那春雷驚四方……。急促明快的,則會是:戰(zhàn)斗英雄黃繼光,手拿槍桿上戰(zhàn)場。保衛(wèi)祖國犧牲了,你說光榮不光榮。
上了年紀的老人,則會找個暖和的地方,三五成群,聚集一處,玩花花牌。花花牌是長吊型,紙質(zhì)。為了保持耐用,有的牌上,涂抹一層明蠟,使牌硬朗些,耐潮濕些。一副花花牌48張,每張牌角有紅、黑色橢圓斑點,黑紅點的多少,決定牌的大小。
玩牌一般四人,三人參加,一人歇腳。玩牌三人,叫頭家、挨家、尾家。逆時針揭牌,每人16張,不留底牌。什么擺呀天呀、對牛對虎呀,對驢對擺呀。我那時小,不喜歡看,也不知花花牌的組合搭配特點,因此,只是看大人玩牌時順口講的話罷了。究竟什么是天、牛、虎、擺、戲,至今也沒弄明白。
記憶里,最具年味的標志,是吃“碎角兒(特小的素餃子)”。渭北白水、蒲城、澄城一帶,春節(jié)前,舉家動員齊上陣,坐在炕上捏碎角。碎角只有大拇指臉臉那么大,樣子是個半圓形狀。餡兒少,皮兒厚,幾乎是個面疙瘩。有的家人多勞少,捏的碎角就稍大些,粗糙些。
餡兒是白蘿卜制作的。蘿卜切成細絲,在開水鍋里焯一焯,然后撈出,摁壓,瀝干水分,再在案上剁成小丁。剁好了,里面調(diào)點花椒粉、生姜粉、五香粉,少許蔥末,條件好的,還可拌點熟菜油。捏餃子時,再添點食鹽。
一個家,如果人口多,親戚多,則要捏十幾籠,甚至更多。搟皮的搟皮,捏的捏,轉(zhuǎn)的轉(zhuǎn),下鍋的下鍋。碎角下到鍋里,兩開,七八成熟,就撈籠里涼冷,等餃子皮禁住了,搖一搖,簸一簸,使餃子和餃子之間互不黏連,再將冷透的餃子,倒在大笸籃里,以待后用。
吃碎角(小餃子)必須煎肉臊子。主要是大肉丁、豆腐丁、紅、白蘿卜丁,以及香蘑、黃花菜、木耳。制作臊子,最好舀幾勺煮大肉時的腥湯為佳。煎臊子可以時間長點,湯寬些,調(diào)料重些。尤其是食鹽,也要偏重點。
過年做飯,農(nóng)戶家里一般是兩個灶火。一個熱臊子,一個燒水??腿藖砹?,根據(jù)人數(shù)和食量,從笸籃里取足量的碎角,下到開水鍋,兩滾后,即可舀到碗中。一般只舀碗的一半,澆上臊子,就是一滿碗。澆臊子時,是有講究的。男的喜歡肥肉,勺子就從表層打,舀到的肥肉丁就多。因為臊子煎熱后,肥肉浮在上面。女的喜歡瘦肉,則勺子撇開表層肥肉,從鍋底舀,因為瘦肉重,密度大,易沉底。這樣就照顧了客人所好。
農(nóng)家炕上,會放一個小方桌。桌上放個四方四正的盤子。盤子上,三個小碟兩個缽缽。食鹽、油潑辣子、蒜泥,盛在小碟子里,柿子醋、醬油,則分別倒在兩個小缽缽里。端出的碎角,澆上臊子,再調(diào)上少許鹽、油潑辣子、醋和醬油,最后夾點蒜泥,攪拌均勻,紅紅的辣子,香香的醋,薦薦的蒜味,飄進鼻孔里,沒吃,也香得不停咽唾液。
所謂讒涎欲滴,不過如此罷了。一個漫漫的冬季,沒沾過腥,沒咥過肉,沒見過細糧,吃這樣的美食,自然狼吞虎咽了。有時,香得連肥肉上未弄干凈的豬毛,也會囫圇吞下。至今想起家鄉(xiāng)的柿子醋,想起款待親朋的碎角,就喉嚨手上來了,撓抓得咽部一個勁下咽唾液。
從正月十三至十七,按理是小孩子挑燈的日子??芍Z大的院子,那么多的小孩,竟然沒有幾個打燈籠的。僅見的一個,還是爺爺抱著孫子,幫孩子挑著。放“嘟嘟出”的,響鞭炮的,也沒見過。元宵節(jié)晚上的院子,冷冷清清,寂寂寥寥,沉寂得令人窒息。
看到別人家的小孫子,不由我想起了我彼岸的小芊芊。她也一歲四個月了。若在我身邊,我一定會給孩子一起去挑燈籠。也不知妻給孩子買燈籠了沒有。更不知道兒子給他的外甥女,視頻時叮嚀了沒有。
傳統(tǒng)的年文化,在社會變革中已經(jīng)奄奄一息了。茍延的,只剩下年前年后的千里大遷徙。人變得越來越浮躁了。人們不再呆在家里,好好陪陪父母,好好與父母交流,而是踏上湊熱鬧的外出旅游。年文化的衰退,在我看來,是一種精神上頹廢,文化上的淪喪,價值觀上的陷落。新的年文化,正在逐漸興起。這種文化,不僅奢靡豪華,而且皇族瑰奇。享樂主義與鋪張浪費之潮,不知會把這個年文化,引向何方?我擔心。我憂慮。
2016年2月26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