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立無,斯即涅槃
知見立無,斯即涅槃
迪心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這是《楞嚴(yán)經(jīng)》中非常重要的偈語。
很多人都知道宋朝溫州瑞鹿寺遇安禪師那段“破楞”公案:遇安禪師突然心血來潮,把句子改為: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槃?!边@一改,不得了,突然間就大徹大悟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一般而言,對于初學(xué)者和剛?cè)腴T的佛子,再未完全讀明白之前,不要輕易去改動這些傳承許久的經(jīng)文,信、解、受、持這四大過程,還處于信的階段,如果也如遇安一般去改動經(jīng)文,那純屬于文字游戲了,這會誤入歧途的。
佛告須菩提: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大家不要以為文字背后真的就隱藏著什么驚天大秘密,以為破解了經(jīng)文就能尋找到真理了嗎?這也就是生“法相”了。文字般若本身就引導(dǎo)誘導(dǎo)開悟的法門,也不過是一種載體,讀破經(jīng)文之后,其實什么也沒有。
“知、見、立”,三者,都是“知”,這才是產(chǎn)生“無明”的根源。因為三者都是“有”,有,就會產(chǎn)生“煩惱”,從而衍生萬相。
“知、見、立”無,也就是無知無識無所想也無所思,如果達(dá)到這樣的感覺,那么你就開悟了。因為什么都沒有了啊,沒有了我,沒有了萬相,也沒有法相,更沒有思想和理念,一切皆空,所以“見斯即涅槃”,就是開悟了。
知見立無,斯即涅槃。
這句偈語,意思是不要去肯定或否定所知所見,也不要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我們有六根,自然會產(chǎn)生知見,知見越多,就會有“立”,就是那些自以為是的東西,而恰恰這些都是無明的根源。
那這樣,豈不是要我們不去讀書讀經(jīng)文了?不是這個意思。中國古代圣人講要“絕圣去智”、“返璞歸真”,這個道理就是和《楞嚴(yán)經(jīng)》中“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四句偈語的意思類似。
所以說我們讀經(jīng)文的時候,要拋棄自己的“知、見、立”,不要執(zhí)泥于字詞句的概念和含義,文字般若又稱為“諸佛之母”,文字本身就是傳遞佛法的載體,是一種佛法境界,而感悟這種般若境界,是需要發(fā)心修行才能感悟的。
佛家大師很多,而經(jīng)文流傳為廣大民眾喜愛的并不多。比如《金剛經(jīng)》、《法華經(jīng)》,這是鳩摩羅什翻譯過來的,深得世人喜愛,而后來的玄奘等人也翻譯過這些經(jīng)文,其版本卻不被人喜愛,這種差異就是文字般若的差異,也就是文字所蘊(yùn)含營造的意境,實際這也是大師們佛學(xué)造詣的集中展現(xiàn)。
釋迦牟尼在《金剛經(jīng)》中說:“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不能見如來”。這里的“見”,就是上文中的知見,知見的都是“相”,著“相”了,以為“相”就是佛法,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到了最后“法相”也是空的,清凈虛空這些都是相,空也是相,叫“空相”,如果你執(zhí)泥追尋這“空相”的本質(zhì),那也是“著相”,最終什么也感悟不到的,所以“不能見如來”。
如來,這里的如來,不是指釋迦牟尼,也不是指諸佛菩薩,而是代指明悟生命的本質(zhì):“明心見性”。反過來說,如果明心見性了,自然就可以“見”如來了,也就是開悟了。
心,就是相,是諸相之源,相由心生;性,就是空,是諸相之本。修習(xí)佛法的目的,就是明悟“心”的本質(zhì),那就是“空”,所以有云“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我們的心,整天裝著亂七八糟的東西,想這想那,各種各樣的欲望和念想不斷,怎么能“空”呢?
“空”,不是讓大家放下或舍去一切甚至要你出家,這是對佛法偏執(zhí)的理解。
佛法的本質(zhì),是明悟生命的本質(zhì),然后積極進(jìn)取,了悟人生,從而開拓人生,改變?nèi)松?/p>
佛法的本質(zhì)是善良,修行的法門是慈愛。
善良的你,便不會作惡,有悲憫之心;
慈愛的你,便知道舍棄,有救贖之情。
如是的你,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陀。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3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