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安得兩全法
“撲向太陽的畫家”梵高一生創(chuàng)作了四十多副自畫像,然而沒有一副是笑著的,生存與藝術(shù)的困局由此可見,世間難得雙全法。
然而也許正是生存的困窘剔除了藝術(shù)追求中的雜質(zhì),將藝術(shù)更為徹底地純粹化,從而完成了困境中的精神突圍。中國古代的文人大多亦如此。他們際遇堪傷,失意彷徨,便歸隱泛舟,用詩詞描繪出一個“門隔流水,十年無橋”的逍遙境地,殊不知倘若不是平生遭際,又怎會容忍流落鄉(xiāng)野,同時,在“一簞食,一豆羹”的處境下,便往往不再掛心功名利祿,“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自在悠然自得中見出另一番天地,一個純粹清澈的精神世界,想那莊周,縱然食不果腹,卻不也由此暢想出另一個鯤鵬千里容納山川的自由境界么。生命的突圍便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撞擊中開啟。超脫于生活之上,開辟一個自得其樂的桃花源。
晚唐五代花間詞派興起,辭藻華麗,工筆細膩,然藝術(shù)成就思想境界卻不足稱道,何以?直至宋晏殊,花間詞大多描寫士大夫寂寞無聊的生活,發(fā)幾句人去樓空、物是人非的感慨,“為賦新詞強說愁”,然而棲身于錦繡富貴之中的人又怎會深刻解愁?視野境況的貧乏便也注定這只能是“入骨相思知不知”的閑愁,失去生活的磨練,對于藝術(shù)的追求怕也只是類似于賞玩古物,多攀比狎弄,少云淡風(fēng)輕,自是要遜人一籌。
但困境并非是得勝的法寶,由生活的貧苦脫胎,這是一種方式手段,但倘若沒有梵高一般堅定的信念,那種對生活生存的無限的渴望,不卻的熱情,困境便會成為將生命碾成渣滓的重錘,“哐當(dāng)”過后一地殘渣。我們在梵高的作品里能看到生活的美,他通過藝術(shù)表達了對生活的渴望。唯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對自我的充足信心,方能屹立不倒,倘若倫勃朗在新作受盡世俗冷眼嘲諷之后便不再堅持這一風(fēng)格,那么也許就不會有繪畫史上對于畫像技法的新的創(chuàng)舉,也就不會有這位畫壇最后的“雅各”,這源于生命的自信,足以憑此為藝術(shù)理想的追求與現(xiàn)實頑強抗?fàn)帲o予追求不竭的動力。
梵高曾說:“我相信生活首先是困難,痛苦和挫折,然后才是幸福,歡樂與榮耀”。也許有人會問“世間安得兩全法”,孟子早就曾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正如我們承認梵高是個偉大的藝術(shù)家,但卻不能斷然的說他是個偉大合格的人。同樣也正是生活的困苦,方能使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幸福的可貴,才能將其更為透徹地訴諸藝術(shù)追求,成就另一種不朽。
世間安得兩全法,惟愿勿要兩皆失。(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作者:文學(xué)院1505陳婷婷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38005/
世間安得兩全法的評論 (共 7 條)
- 白草詩人 推薦閱讀并說 也是一段美好的文字,值得細細品讀,頂一下,大家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