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橋
小時候常聽大人說:“我走過得橋,也比你走的路多”。以此證明自己見的世面多,閱歷豐富。那時總以為,有河流的地方才會有橋。隨后才知道,“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是將交通路線(如道路、鐵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設施(如管道、電纜)跨越天然障礙(如河流海峽)或人工障礙(高速公路鐵路線)的構造物。人們建這樣那樣的橋,目的是允許人、車輛、火車、船舶穿過障礙。橋可以橫跨河谷或者海峽兩岸、也可起在地上升高,跨越下面的河或者路,讓下面交通暢通無阻。那時因為離城遠,沒進過城,更沒出過城,也不知道家鄉(xiāng)還有那么幾條河。除了知道村東頭因為有條備戰(zhàn)路要跨河而過,有座不是多寬的橋,還有北面不遠處有座木橋(還沒有欄桿)外,不知道還有一些沒見過的橋。
上了初中后,才知道城里有護城河,有路要跨河而過才有橋。聽老年人說,城里四關都有橋,且還是吊橋。那可能是很早以前的事。那時,天天上學,要在那北關橋上走上幾趟;1982年,上了高中以后,北關橋走得少了,清虛街古護城河那座橋又走得多了。又因為學校緊挨著西湖公園,閑暇時,也會和幾個同學一起,走一走西湖公園里的幾座橋;隨后,因為去姐姐家,才不止一次地從那很早就聽說的,也常在“許昌”香煙煙盒紙上看到過的,東西向的(中立交)立體交叉橋(中間是兩個機動車道,兩旁是非機動車道。上面是不時飛馳而過的火車。),這是1985年以前,我們許昌僅有的三座下穿京廣鐵路的立交橋;偶爾的,也會騎車走走那沒走過的湖濱路立交橋,或是許南路立交橋;閑暇時,也會騎行在家鄉(xiāng)的穎汝總干渠兩旁,干凈整潔靜謐的林蔭下的水泥路上,欣賞一下跨渠而建的,造型不一的一座座橋梁。隨著城市的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許昌經(jīng)濟的日益繁榮,城市里的道路越來越多,自然而然,穿越京廣鐵路的立交橋也越來越多。不僅南環(huán)和北環(huán)都有上翻鐵路而過的特大立交橋,城里又多了許由路立交橋、西大街立交橋、八一路立交橋和天寶路立交橋等下穿鐵路的立交橋。而這些立交橋中,聽說天寶路立交橋年輕而又特別。因為這座立交橋不僅寬闊,兩米多寬花壇為中心,雙向各五個機動車道,兩旁是很寬闊的非機動車道。并且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是一個平面。這是與其他幾個立交橋大不相同的。如果說,這些立交橋在大城市人眼里,都算不上什么的話,2012年12月26日,許昌市文峰路長1045米的隧道正式通車,可以說是開啟了許昌市的立交新時代。
2002年,新的市政府遷到東區(qū)后不久,2003年,許昌的八一東路上,就多了座了鋼結構的如一條彩虹般的,橫跨八一路的過街天橋。說實話,那只是為了人民的公仆的安全考慮而建造。與老百姓沒多大關系。2009年4月29日,由胖東來商貿(mào)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新建的,文峰路“胖東來愛心天橋”正式運行,不僅方便了附近上學的的孩子,更方便了附近人們的出行。那是胖東來商貿(mào)集團董事長于東來,給家鄉(xiāng)的父老最大的恩惠,也算是于東來對父老鄉(xiāng)親的多年來的回報。隨后,勞動路多了座U字形的過街天橋,潁昌路和瑞貝卡大道,也有了過街天橋。過街天橋不僅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也成了城市里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扮靚了許昌城。
因為橋不只是跨河流而有的,因而除了跨河而建的橋,及市區(qū)的一些過街天橋之外。不斷迅猛發(fā)展的家鄉(xiāng),因為有了京珠、蘭南(蘭考到南陽)、永登(永城到登封)等貫穿我市的米字形的高速公路網(wǎng),從而又多了幾十座,下穿或上翻高速公路的立交橋。不僅便利了人們的出行,更為家鄉(xiāng)增添了一道風景線。
一條清潩河制約許昌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小時候,清潩河上幾乎沒什么橋。僅有的是備戰(zhàn)路橋、許扶路橋、禹鄲(禹縣到鄲城)小鐵路橋。還有那時的東風浮堤閘南面,附近村民搭建的簡易低矮的小橋、勞改機電廠北面的窄窄的簡陋的橋。還有民間傳說中的一百單八孔橋(原來是橋有八個孔,中間有棵柏樹,所以說是一柏擔八孔橋。主要是為了向外地人證明許昌之大,許昌的橋都一百單八孔,就像開封市的一個小鎮(zhèn)(原來也是縣),因為南城墻上的一棵柏樹里長了一棵榆樹。因而傳說是洧川城南到城北百里有余)。而那條備戰(zhàn)路橋,因為車流量不斷地增加,不僅不能適應城市發(fā)展的需要,并且因為橋面窄,而成了事故多發(fā)地段,不是拖拉機撞斷橋欄桿掛在橋上,就是貨車撞斷橋欄桿掉進河里。1992年,市里投資取直了文峰路,還新修了一座四車道的鋼筋混凝土橋。取名八龍橋,(因為橋北面四里地,有一座東漢末期朗陵侯相荀淑的墓冢。荀淑的八子,均為東漢末年和曹魏時期的名士,人稱八龍。傳說荀淑死后,八子在冢頂各植柏一株,故稱八柏冢,或八龍冢)兩旁還設有專門的人行通道。又在橋旁設置了路燈。不僅使市區(qū)的交通環(huán)境得以極大改善,更方便了人們的夜間出行。1999年,許昌的千畝游園工程實施后,原來的那座幾十年的備戰(zhàn)路橋,和勞改機電廠北面的橋,都被改造成了景觀橋。2015年,許昌的三大水利工程完工后,八龍橋作為許昌的北大門,也被裝飾得如同一座駛向新時代的和諧號列車,橫跨在清潩河上。
隨著許昌經(jīng)濟的繁榮,人口的猛漲。清潩河以東的許昌東區(qū),也漸成規(guī)模。文峰路以西的許多條路,如八一路、建安大道、前進路、許扶路、新興路、許由路,也都開始東延,跨清潩河而建的橋,也逐漸多了起來。從清潩河千畝游園工程開始,家鄉(xiāng)的橋開始變得越來越美了,不僅對備戰(zhàn)路橋、勞改機電廠北面的橋等多座老橋進行裝飾,使之成為景觀橋。以往建橋只注重實用功能,以前的橋是“肥梁胖柱深基礎”,而現(xiàn)在新建的橋梁,則發(fā)生著改變,不僅僅考慮實用功能,更多的是注重美觀及與周邊環(huán)境的和諧。它們不再僅僅是笨重的鋼筋水泥,不管是造型,還是裝飾,都開始有了靈氣。(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2013年,許昌成為全國首批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隨后,開始實施許昌的三大水利工程建設。許昌的三大水利工程,是按照同濟大學編制的方案實施的。按照“聚人”、“興文”、“理水”的理念,突出“水文化、三國文化、‘慢生活’文化”理念,專家組將清潩河定位為融合市民休閑、科普教育、水生態(tài)修復、產(chǎn)業(yè)特色的城市生活舞臺,建設便捷的交通體系,著力打造“彰顯生態(tài)文明的綠色畫卷、展示文化變遷的歷史長河、匯聚城市人氣的亮麗風景線”。“聚人”,就是“以人為本,定位服務人群”?!芭d文”,就是“文化復興,支撐城市定位”。“理水”,就是“生態(tài)引領,城市水體生態(tài)”。清潩河景觀的提升改造,提高和增強了沿河空間開放度與公共性,見縫插針布置活動場地,沿河打造風景游賞帶,既突出生態(tài)自然之美,又彰顯許昌豐厚歷史文化底蘊,同時還能滿足人們休閑、觀賞和娛樂之需。使許昌建設成為一座有歷史記憶,有文化傳承的宜居、宜游之城。讓清潩河、灞淩河、飲馬河等三大河及穎汝總干渠流造福家鄉(xiāng)人民。
清潩河33座橋梁的建設升級,是建設美麗許昌、改善人居環(huán)境、提升城市品位、造福全市人民的重要切入點。按照“一橋一景、古樸典雅,橋橋有新意、座座各不同”的理念,每座橋都注重了美觀及與周邊環(huán)境的和諧。每座橋的主題的不同,又風格各異,古典的或是現(xiàn)代的,都是一個亮點。如新興路南不遠處的長101.778米的禹鄲鐵路橋,新的名稱是時光隧道,利用鋼的不同角度旋轉,配合燈光給人以穿越時光的感覺;宏騰大道與萬通街之間的商業(yè)廣場景觀橋,采用傳統(tǒng)古典的裝飾風格,木紋橋面鋪裝,適合商業(yè)街熱鬧的氛圍;萬通路與永昌西路之間的紙主題公園,是重要歷史文化與工業(yè)文明的展示平臺,通過科教文化廣場、學生戶外活動場地、科研教育露天展示平臺等,對建安文學與折紙藝術的組合、紙文化傳承展示與互動、紙雕塑作品展示進行表現(xiàn),將城市演變的歷史保存下來。紙主題公園景觀橋之一,是借鑒設計大師扎哈哈德的現(xiàn)代主義風格,采用大膽的顏色、夸張的線條,在橋兩側裝飾鋼架猶如剪紙一般,橋頭兩側設梯道,與紙文化長廊相連;紙主題公園景觀橋之二,從造型上看猶如傳統(tǒng)的屏風,與周圍以建安文化為主題的景觀效果相匹配;永昌西路與陳莊街之間的唱和廣場步行橋1和唱和廣場步行橋2,兩座橋梁猶如姐妹一般,一左一右交相呼應。橋梁設計靈感,來自于藝術體操的彩帶,取其輕柔飄逸的動感,色彩大膽,造型優(yōu)美;永昌西路與陳莊街之間的樂活舞臺人行橋,猶如環(huán)繞的絲帶,又猶如一葉扁舟浮在水面上,橋兩側設梯道,與濱水景觀相連接;位于天寶路至許扶運河中心線的中心景觀橋,全長69.48m,寬5m,是許昌水系中唯一的一座三聯(lián)的拱橋,如長虹臥波,橫跨于清潩河上,與河西岸觀景閣遙相呼應,是清潩河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許都路橋是新建橋梁,兩旁用鋼結構,把橋建得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每到夜晚,在變幻的七彩燈的陪襯下,給許昌的夜色增光添彩;文峰路橋為既有橋梁裝飾工程,在橋梁人行部分,設置人行廊架,造型新穎,直接對橋梁產(chǎn)生美化的效果。如同一列駛向新時代的“和諧號”列車;八一路橋為現(xiàn)有橋梁裝飾工程,不破壞既有橋梁結構的原則,僅將欄桿、人行道鋪裝拆除,在橋外側幫寬新建橋,并在新橋上進行裝飾,取得裝飾橋梁的效果。欄桿立柱外側,裝飾中國傳統(tǒng)“福”字石雕,寓意吉祥,造型美觀;建安大道橋為既有橋梁裝飾工程,不破壞既有橋梁結構的原則,在人行道上空設置裝飾結構,取得裝飾橋梁的效果。結合傳統(tǒng)的云紋圖案,造型大氣,夜景優(yōu)美;瑞貝卡大道橋,屬擴建及裝飾亮化工程,長149.88米,加寬4.3米,采用豎向突出弧線,配以石材欄桿,使全橋綠意盎然;新興路橋屬擴建及裝飾亮化工程,全橋色彩借鑒于鈞瓷,清新淡雅,造型優(yōu)美;前進路橋為既有橋擴建及裝飾工程,采用中式亭子造型作為橋頭裝飾,造型優(yōu)美,同時可遮陽避雨,供人休憩、聚會;蓮城大道橋為現(xiàn)有橋裝飾工程,采用人行道挑景觀平臺的形式,并設置蓮葉形狀路燈,彰顯許昌為蓮城的特色;天寶路橋為現(xiàn)有橋擴建及裝飾工程,陳莊街至天寶路的潩水步行道橋,為規(guī)劃新建人行景觀橋,兩側為休閑廣場,整體為鋼箱梁結構,橋面采用木材鋪裝,全橋線條簡潔,極具親水性;新元大道橋、祿馬橋、永寧大橋、昌盛路橋、尚集街橋為既有橋裝飾工程,將欄桿及人行道鋪裝拆除,在橋外側幫寬新建橋,并在新建橋上進行裝飾??平?、體育、體育公園景觀橋等,有的如奧運五環(huán),有的如奔跑的健兒,有的如連綿起伏的山巒,有的如隨風而起的波浪;有的如過江的游龍;許昌縣境內清潩河上的12座橋梁,環(huán)繞帶狀水系空間意境,傳承城市記憶,維系漢韻文化肌理,造型迥異,風格別致,真正做到了“一橋一景、古樸典雅,橋橋有新意、座座各不同”。
為使許昌的每條河流,都更加彰顯許昌的文化底蘊,市政府又給一些河流改了名字:青泥河改成了富有三國文化底蘊的灞淩河,學院河改成了三國時期曹操的飲馬河。灞陵河上自北向南23座橋梁,灞淩橋因為當年忠義神勇的關公,在灞淩橋畔挑袍辭曹的故事,而名傳一千多年,并且還會更久遠。除此之外,還在灞淩河、運糧河畔建了十組介紹三國故事的雕塑:如灞淩河畔“再見三國”景觀節(jié)點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雕塑,運糧河畔忠義神勇的關公雕塑及曹操聽說老同學許攸來訪,來不及穿鞋赤腳,出門相迎的雕塑;飲馬河上的橋,從南到北也有幾十座,不僅風格各異,還把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的作品,和一幅幅三國故事的畫卷雕刻到橋欄,站在橋上欣賞碧水綠蔭美景的同時,也能閱讀建安文學,重溫三國風情。
許昌的三大水利工程完工后,許昌的環(huán)境以“河暢、湖清、天藍、岸綠、景美”嶄新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也吸引著更多的游客前來,領略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美譽的許昌美景,體味豐富的三國文化底蘊。又因為對每座橋都加以整修亮化,許昌的夜色變得絢麗多姿。這一點最突出的還是,主要體現(xiàn)在護城河上的二十四座橋上。護城河記錄著城市的發(fā)展與興衰,體現(xiàn)著許昌的文脈和特色。護城河的環(huán)通,不僅提升了許昌城市品位,提升了人民群眾幸福指數(shù),也讓許昌經(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了保障。為了把護城河環(huán)通工程建設成為展示地域人文歷史、蘊含時代精神、彰顯城市魅力的精品工程,我市曹魏文化專家,多次對橋涵文化浮雕的命名進行梳理。相關部門根據(jù)專家意見,對浮雕故事進行補充完善,使護城河環(huán)通工程,有了曹魏文化符號,充分體現(xiàn)出許昌的漢魏都城歷史文化底蘊。護城河上的二十四座橋,每座都有不同的故事。有些借用歷史事件命名,有些以地名命名,有些為了突出地域特色。這些命名,既傳承了歷史,又體現(xiàn)了時代特征。這24座橋分別是:春水橋、文會橋、南順河橋、東關橋、北順河橋、北城墻橋、北關橋、清虛橋、臥虎橋、煙波橋、聚星橋、蘇堤橋、西子橋、西關橋、文化宮橋、荷仙橋、勞動橋、采蓮橋、蓮心橋、蓮韻橋、建設橋、望仙橋、南關橋、春秋橋。清虛橋:因清虛街得名。明末清初時,街北端西側建有清虛宮,故名小清虛街,清末更名為清虛街;北關橋:城門四橋之一;臥虎橋:唐代畫圣吳道子,晚年在小西湖旁筑土為洞居住,傳說他曾在此畫虎,點睛后活靈活現(xiàn)。蘇堤橋:蘇堤橋與公園內蘇堤相連,觀湖閱景,緬懷蘇公;北城墻橋:位于北城墻街,與路名統(tǒng)一,好找易記,傳承歷史文脈。西子橋:因“西子浣紗”典故得名;北順河橋:位于東護城河北部,東大街以北,連通東、西順河街;文化宮橋: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工人文化宮現(xiàn)已拆除,以文化宮橋命名,寄托老許昌人的回憶;文會橋:以地名命名,是最簡潔、明了的命名方式;春秋橋:匾額下的猛獸浮雕形象威武。望仙橋:望仙橋位于瑞貝卡大酒店門前,取向西遙望護城河畔,矗立多年的“荷花仙子”塑像之意。望仙橋位于瑞貝卡大酒店門前,取向西遙望護城河畔,矗立多年的“荷花仙子”塑像之意。勞動橋上的巨大的蓮花造型,荷仙橋、采蓮橋、蓮心橋等蘑菇石旁,一幅幅白色的,以曹魏故事為主題的浮雕栩栩如生,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春水橋:原護城河建設路橋,春水橋頭,古香古色的牌坊巍然矗立,彰顯古韻典雅之美。這個仿古牌坊主跨長18米、高13米,東西側跨各長6米,頂部是滴水檐頂棚,主體是青灰色琉璃瓦,中間部位開有幾個窗口,里面安裝了成品“窗花”;下部則是青灰色的混凝土柱子,支撐著牌坊主體;正脊兩端都刻有石雕。這樣的石雕不僅造型優(yōu)美、觀賞性強,而且寄托著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禱幸福的美好愿望;南關街橋被稱為單體橋最牛的橋,工程量最大耗資最多1800萬,工序最多,亮點新穎。南關街橋寬約40米,中間為車行道,東西兩側建又新建了風雨連廊,為市民提供了遮風避雨和休憩場所;高低錯落,景致雅觀。橋體兩側各有一個200多平米的親水平臺,親水平臺與水面相距約50厘米,行人可以從大橋上的步行長廊,直接來到親水平臺上,欣賞護城河中綻放的荷花和蹦跳的魚兒,享受楊柳依依與碧波蕩漾相映成趣的親水生活。北城墻橋是一座高大的人行階梯拱橋,也是一座非常具有古典氣息的橋梁。漢白玉欄桿,全部采用漢魏風格的編鐘和馬車圖案裝飾,淺灰色真石漆,使牌坊顯得莊重沉穩(wěn),具有歷史氣息。最能彰顯曹魏文化風采的浮雕,集中在“中立交”連通點和西關橋附近,橋兩側以三國故事為主題的漢白玉浮雕,更加顯露出古樸大氣的風采。漢魏古風與時代特征有機結合,彰顯許昌的文化底蘊與現(xiàn)代城市特色。
護城河在古代只是城池防御設施,而如今,原有的功能已漸漸消失,成為城市的一條重要景觀水系。護城河如一位不衰的長者,見證著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和變遷。護城河今非昔比的變化,不僅讓從新疆退休回許昌定居的,77歲市民張紀蘆老先生,拿起手中的畫筆,描摹了護城河上二十四座橋梁的古韻之美,(張老先生還想用畫筆來描繪,許昌三大河流所有的橋梁的不同風韻)。同時,市里的書法家和文學愛好者也都在用不同方式、從不同角度,抒發(fā)對大美許昌的無比熱愛之情。
2016年3月16日,家鄉(xiāng)的護城河上的水上公交正式運營了,從那天起,家鄉(xiāng)的人們不出許昌城,實現(xiàn)了坐上游船環(huán)游護城河的夢想。體驗“橋下船行水中,橋上車水馬龍,城水互動、水繞城走,景由水連,人水和諧”的消逝的歷史記憶。2016年4月30日,許昌的水上公交開始夜航了,人們可以坐上游船,穿梭在霓虹浮動的水面,感受二十四橋的綽約芳姿,盡情享受許昌護城河美麗的夜色,體會“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叫吹簫”那美麗詩句描繪的美景。
如今的家鄉(xiāng),水引來了,橋建成了,因為水而有了靈氣、有了韻味。許昌城因為實現(xiàn)水通、船通、景通,塑造優(yōu)美的濱水環(huán)境,而變得越來越美。每條河因為有了多姿多彩的橋梁而有了生氣;人們可以站在橋上向水面望去,水面波光粼粼,微風吹過,不時泛起陣陣漣漪,岸邊的樹木倒影在水面上,也可以漫步河邊的花間小徑,領略虹橋臥波、楊柳依依的城河美景。更能泛舟護城河環(huán)游,盡享白天和夜晚不同的許昌城。曾經(jīng)走過無數(shù)次家鄉(xiāng)的老橋;曾經(jīng)漫步過一些外地的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喧鬧的橋;漫步在美麗庭院流水小橋;也“站在橋上看風景,裝飾過別人的夢”。越過大橋小橋無數(shù),最愛的還是家鄉(xiāng)的橋,雖然站在家鄉(xiāng)的橋上,對他鄉(xiāng)的橋有無數(shù)的向往,但是,站在他鄉(xiāng)的橋上時,對家鄉(xiāng)的橋卻有無數(shù)的期盼,期盼家鄉(xiāng)的橋更寬更美。但如今,多年的期盼已變成現(xiàn)實,漫步在家鄉(xiāng)的河邊,我不再想去看那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不用跑到外地去聽那不常聽的游船的笛聲,看那岸邊一座座碼頭,不再夢游江南水鄉(xiāng)。因為,如今的家鄉(xiāng)已是有水、有橋、有親水平臺、有廊舫亭榭、有沙灘、草亭的“五湖四海伴三川,兩環(huán)一水潤蓮城”的大美許昌。我愛家鄉(xiāng)的河流、我愛家鄉(xiāng)的路、更愛多姿多彩的家鄉(xiāng)的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38514/
家鄉(xiāng)的橋的評論 (共 8 條)
- 雪靈 推薦閱讀并說 如今的家鄉(xiāng),水引來了,橋建成了,因為水而有了靈氣、有了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