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石門奇境,感受天心律動——游擱船尖記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古徽州黃、白二山,龍飛鳳舞;登了黑多山(黟山即黃山),必游白多山(白際?擱船尖?天心奇境)。
擱船尖,早已心向往之。
2016.5.14日,旌德戶外組隊前往,終于達成心愿。
早6:30分從旌德上車出發(fā),8:20車到歙縣三陽鎮(zhèn),下高速,上金川,車子便在崎嶇蜿蜒的山道上,穿越于無邊無際蒼翠翁郁的核桃林中。不知搖搖晃晃盤旋上行幾彎幾凹,爬到一個兩側(cè)空懸的山脊,這時原來在山谷里仰視的座座峰巒,全都俯首在了我們的視線以下。但核桃林依舊堅挺在公路兩側(cè),堅挺在我們的視線所及,不論陡峭的坡面還是聳立的峰頭,她們都那么蔚然生秀的密密的葳蕤著,不留一點兒空隙。
終于過金川,到達景區(qū)門前廣場,下車,便見中國明教總壇壇址上,老周正舉著大刀揮舞著,便立即取出相機抓拍了下來。
徒步往山里走,不遠有一洞。洞穿山而鑿,內(nèi)幽暗,盡頭有光。穿洞而過,眼前豁然,山巒迭起,溪流蜿蜒,景象宛處世外,讓人驚喜不迭。(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繼續(xù)往里走,便見“大光明頂?擱船尖?海拔1481米”的景區(qū)樁碑立于路旁。
據(jù)資料介紹:擱船尖是國家級3A名勝風景區(qū),地處北緯30°神秘地帶,杭徽交界處昱嶺關(guān),是《倚天屠龍記》現(xiàn)實中的光明頂;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的圣地。景區(qū)內(nèi),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環(huán)布鐵圍,邊緣有七金山三十六洞(門),屬于古徽州“三天子都”之一。整座山恰似一個天然的覆缽式白塔,是第四紀冰川遺跡---冰斗群(天如漏斗,“天心”的最早由來)的遺跡,喀斯特地貌特征明顯……特別是各種天然形成的象形石,逼真程度,堪稱”神來之筆”。
選擇一處稍高的位置遠看景區(qū),層次錯落的石林圍攏的漏斗形地帶,真的像極了一顆碩大的“心”,而那從心門里傾瀉的一泓清流,當然就是心臟跳動的脈搏了……
一、走進“天心”之門
就讓我們走進那一道道敞開的心門,去感受那枚上蒼(老天爺)的心臟脈沖的律動吧。
景區(qū)古道是古徽州通往浙江於潛、臨安的徽商古道的一段,青石路面完好,座座路亭經(jīng)維修,依舊立于路旁。
第一關(guān)?尋關(guān):朝天門。這是出關(guān)的最后一道門,又是登山(入關(guān))朝見天子的第一道門。
順著第一關(guān)的龍脈上看,南側(cè)絕壁懸崖之上有個村落是那么的新貌威儀錯落儼然的矗立于南山之巔。經(jīng)打聽那個村落名叫小阜舍村。難怪被稱作民間布達拉,不僅因位置高拔,別墅群建筑氣勢宏偉,酷似布達拉宮;而且就連村落的名兒也與佛有關(guān):“阜舍”是佛教用語,佛說:舍是一切智慧的根源。其實舍也是一種哲學的大義,是一種修行的境界……
第二關(guān)?見關(guān):儀鳳門。逆溪流繼續(xù)上行,終于遠遠的看見山口兩側(cè)峭立的魚鰭狀石林向中間合攏,似欲把溪水關(guān)住,但終究留住一個巨大的豁口,讓溪水流出,此即石門不鎖之意也。
走近石門豁口(關(guān)口),一股飛流沖關(guān)而出,跳下近20米高的絕壁山崖,化作銀絲狀線瀑散入崖底的碧潭,濺起一彎銀乳般的雪沫漿花。
“石門九不鎖”指的就是九道不鎖的山門,九沓絕壁高崖,九大懸空漂浮的瀑布,構(gòu)成景區(qū)獨領(lǐng)風騷的氣勢恢宏的自然景觀。故元代徽州大儒,鄭玉觀后高吟:“若將泉水比高下,應(yīng)是東南第一山”。
上觀溪水流經(jīng)的豁口,左側(cè)峭立的石壁,形狀恰似門扇嵌在門軸上被推開狀,溪水從被推開的門扉里流出。
過了瀑布,繼續(xù)往前,來到的是石階梯,拾級而上,石階較陡,也較窄。
走過石階,再爬過一個陡梯后,轉(zhuǎn)角處,有道石門僅容一人通過。
門內(nèi)又是一道瀑布,狀似反寫的“Z”字嵌在石門之下。這大概就是第三關(guān)了。瀑流在陡立的石門道口下瀉,撞擊著崖壁旋轉(zhuǎn)回流一小段石床,然后縱身跳下高高的崖壁,潛入崖下如翡翠般碧綠的深潭……
站立在瀑布的石門上,側(cè)身回眸,峭壁右側(cè)依立著一巨型山羚羊石,頭高高昂起,目視著穿行于石門的客人,羚角和耳目更栩栩如生……
到達第四關(guān)?解關(guān):通濟門。
此門民間稱蝴蝶門,因它的兩扇門像一只蝴蝶張開的兩扇翅膀,翅膀的中間夾著蝴蝶的身體,故稱。如單看那巨型蝴蝶的身軀,則更像一艘揚帆的大船的船尖即將沖出山門遠航西去。從位置上看,大船正好扼守在內(nèi)城和外城的分界點上。兩股流水從蝴蝶的腋下流出至胸前合于一處,然后奪山門而下,形成掛壁飛瀑。
關(guān)內(nèi)有亭,曰靜心亭,歷代名儒修身養(yǎng)性之所也。
站立亭中,臨淵而立,澗中雪瀑飄飛如練,碧潭連連;巨巖高聳,形狀奇異。駐足欣賞,無不嘆為觀止。思此處遠離塵寰,真靜心養(yǎng)性修煉真功絕佳之境也!
用手輕觸亭柱邊的累累石臺,從那苔痕深處深深淺淺的痕印里似乎還能感受到古代范蠡、黃石公、汪華、錢王等名俠義士在此焚香撫琴,聽水賞景,習功悟道之影影倬倬的往事烙印的軌跡……
輕輕剝?nèi)」攀弦淮槟诘奶μ\,從那溢出的縷縷幽古的芬芳里似乎還可嗅出朱熹、劉伯溫、朱升、王茂蔭等碩儒們在此吟詩作賦的閑情趣味以及研習安邦定國之術(shù)的豪氣……
看庭前輕風徐徐,青枝翠蔓,婆娑曼舞;聽深谷鳥語啾啾,泉瀑潺潺,流韻聲聲;感千年石門重重,巍峨峭拔,跌宕起伏。當我們用手撫摸那一道道光潔錚亮的石壁門扇,從它的浮光掠影里似乎還能辯出胡雪巖、胡適、陶行知等名士從亭前石壁上攀行而來,在亭中駐足領(lǐng)略山川美景之后又躬身翻越石鏡嶺走向大山之外,攪動世紀風云,續(xù)寫徽州近現(xiàn)代輝煌文運的一代儒風士范英姿勃發(fā)的身影……
如今我等無名小卒亦寒蟬學步,故作風雅,平抑浮躁之心緒,輕放得失榮辱,借取谷中一瓢清泉洗凈浮塵釋心累,安享浮生一日閑,當是何其快哉!
十門十道關(guān),一關(guān)更比一關(guān)高,關(guān)關(guān)飛瀑飄如練。
雖關(guān)關(guān)陡峭,壁立上攀,但一路流水相伴,驚喜不迭,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第五關(guān)太平門。由于該門位于石門中間位置,是扼守通向城內(nèi)最關(guān)鍵的通道,為兵家必爭之地,門上有5只天然的老虎,一只豹子,皆栩栩然生動而惟妙惟肖。此門又稱五虎上將門,是兵部5員大將,前后左右中,5都督府。
關(guān)門南側(cè),一巨型駱駝,駝背上駝峰隆起,頭稍抬正夠吃坡壁上的樹葉,其形神似,逼真?zhèn)魃瘛?/p>
過太平門,繼續(xù)往里走便來到一村,因盛產(chǎn)皂莢樹而得名皂汰。傳先秦人避亂隱于此,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村民仍穿用棕麻織布衣,食用山芋、山核桃、貢菊花、桑樹、桃樹等高山農(nóng)經(jīng)作物,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皂汰村在懸崖下,前因山體滑坡威脅,政府做遷移工作,現(xiàn)看上去排排儼然齊整的房舍已人去樓空,門扉頹坍。但仍有極少老人不愿遷走,留居于此 。
過皂汰村,往前大概就是第六關(guān)聚寶門了。
石門之上,巧石林立,如人似物,惟妙惟肖,其中四位一體摩尼光佛石像、如來石佛、水月觀音石佛、文殊石佛、普賢石像、孔雀明王石像、基督教耶穌石像、道教玄天大帝石像、拜火教瑪茲達石像、黑暗之王十大頭像更是鬼斧神工,令人驚嘆,只是難以一一對應(yīng)而已。
后續(xù)諸關(guān)不再細述。總之,道道山門皆造化,關(guān)關(guān)飛瀑皆天成,每一關(guān)皆如城墻扼道,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當年陳碩真、方臘、朱元璋起事,以此為根據(jù)地,便是利用其易守難攻之形勢。而三人皆明教中人,神秘之明教早已消失,其歷史《倚天屠龍記》真實光明頂卻依然……
二、探訪福泉神境
11;10到達擱船尖下掩映在密林里的最后一個村落,也是最后一道門了。據(jù)同行者介紹,此村為福泉山莊。
擱船尖下這個有些神秘的古舊村落為何又取名福泉山莊?兩者有何聯(lián)系?眼前這青暉歷歷的石板村街、一幢幢古韻悠悠的黛瓦青磚的徽式建筑又將向我們解密著怎樣的傳奇,敘述著怎樣的故事?
踏上穿村古道的層層石階,來到一個平臺,一幢古色古香的平房建筑呈現(xiàn)眼前,走近方知乃 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心”的云心寺——“福泉圣母廟”(亦名“紅衣神女廟”或稱“仙姑廟”(觀音廟)。朱熹題楹聯(lián):“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百世圣賢心”工整的鐫刻于廟門兩側(cè),廟內(nèi)供著金尊金娘(觀世音娘娘)銅像(高不足一米),香火依然旺盛。
觸景生情,思緒似乎被拉進時光隧道,經(jīng)過不知幾千萬年的穿越,來到盤古開天的蠻荒時代,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神魔斗法的驚心動魄一幕似乎就從那樽金尊金娘佛像的口中娓娓道出:
遠古時期、洪水滔天,玉帝乘寶舫考察民情,路經(jīng)此地,遭遇黃石灘的暗魔以十門鎖住山峰作祟,魔咒緊鎖,山頭陡然升起,擱住寶船,搖搖欲覆。危急中,紅衣神女出現(xiàn),石鏡(石鏡嶺地名的由來)照妖,砸開十門的九把魔鎖(十門九不鎖的天然奇觀由此產(chǎn)生),加上一把地鎖困住魔山(地鎖困魔由此產(chǎn)生)。剎那間,山頭止于1468米,寶船安穩(wěn)停住,玉帝及七仙女走出寶船,詢問神女,才知紅衣神女乃觀音而化(擱船尖由此得名)。玉帝等遂向西拜謝佛祖——從此便留下美麗傳說:《神女救船》。
又見紅衣神女寬袖飄帶,瞬間化成二道泉水依谷而下,合于十門而成天鎖。天、地、人三合而一的風水寶地(天地連心由此產(chǎn)生),玉帝哈哈一笑:福泉圣地也!廟內(nèi)有詩為證:泉以福名愿蒼天祈福共飲一瓢沾福澤,姑為仙女當成仙尚留只履表仙蹤。
為永久鎮(zhèn)住魔山,觀音和鎮(zhèn)殿圣母、七仙女永久分靈于此(第五道石門上的參差石像由此出現(xiàn)),于是乎,擱船尖下就有了“福泉圣母廟”,福泉山由此而來。“上有擱船之尖,下有帝王之地;外有十門九鎖,內(nèi)有金尊金娘”諺語口傳至今……
與村民交流得知,福泉山村,全為潘姓后裔。相傳數(shù)百年前,潘姓五兄弟為避戰(zhàn)亂,逃荒淪落到此生根定居下來,繁衍子孫。
若要問村落的建村史,恐怕只有細讀觀音廟前的那棵千年老柏樹,以它的年輪刻錄下潘姓子民及古舊村落的苦難變遷與興衰存續(xù)的悠悠往事了……
三、沖刺光明之巔
我們在村中農(nóng)家樂休息并補充能量。于11:30分開始擱船尖之行最后垂直高度約600米的沖刺。
雖說600米,但坡度幾乎垂直,山路基本只是羊腸砂石小道,無任何臺階之類,連個墊腳石幾乎都沒有。爬著爬著,便大汗淋漓,氣也短了,腿也疼了,腰也酸了,可山路依然陡峭,怎么也看不到盡頭。腳下的每一步都是山,心里也裝滿了山,其實,誰都能成功沖頂,只要越過了心里的那座山。
就這樣,一路攀爬,一路歇息,沖頂?shù)挠钪?,心和腿較著勁。當看到一棵碩大、粗壯但卻低矮頂平的高山松時,應(yīng)能感覺到海拔應(yīng)在一千二、三百米之上了——我們已上穿過了底層的松樹林。
到達中層灌木林帶,夏初的高山,三三兩兩低矮的映山紅依然燦爛著,一簇簇綻放著炫彩。看著這一叢叢含笑林中、媚態(tài)可人的低低矮矮正向我們頷首致意的小家伙們,欣喜之情難以言表,爬坡的疲勞頓時煙消云散。
跨越過低矮灌木林,我們到達頂層高山芳草甸。用時1小時20分針,跨越600米的垂直高度,人人興奮不已。
一大片的開闊山脊從眼前化開去,漸漸蜿蜒至遠方,周圍則是崇崇的山巒。
大家零星散落在山尖,人的小與天的大彼此襯托著。在山頂振臂歡呼,雖然沒有應(yīng)者云集,但就是喜歡那種感覺,喜悅之心都要溢出來似的。
站在高高的光明頂,南眺千畝甸,山上壘山山山雄偉,峰上疊峰峰峰聳天,萬山千峰又全都拜服在擱船尖下。
西瞰擱船尖峰脊蛇形蜿蜒西延,如黃龍奔騰跌宕。
龍尾之外,依然錯落的峰巒演繹著仙境蓬萊之萬般魅力。
北望 天目山系,重重嵐霧之中亦難覓清涼峰那風姿綽約的靚影。
遠眺東面大明山七尖亦隱沒在霧靄之中……
站立在擱船之巔,撫摸著“光明之頂?擱船尖:1481(米)”碑石,覽觀萬山峰疊之大境,眼前似乎浮現(xiàn)起當年程靈洗、方臘、朱元璋等豪杰梟雄身披明教總舵主教袍,手握教旗,揮打旗語,雄姿英發(fā)、從容淡定,排兵布陣,推演戰(zhàn)法,訓練義兵的場景;而深藏于八千畝芳草甸中的百萬雄兵則依照旗語,揮刀舞戟演練著程式82太極八卦方陣,驚雷閃電諧律,雄風松濤步韻,怒吼喊殺聲聲,皇戚顯貴之大廈顫顫欲傾……
而今我們這些草根螻蟻之輩站立在蒼茫云天之下,疊嶂重巒之上,脧巡空闊之四野,則可清醒的意識到自身是多么的渺小……
低頭俯視光明頂芳草甸,是一種叫著黃花菜的植物,她們密密的相互依偎著匍匐在光明之巔,無憂無慮的生長著,繁衍者,葳蕤著,燦爛著。她們從不知道什么叫做憂愁。民間百姓又賦予她們一個美妙的名兒——叫忘憂草。
我們何不效仿這些逢春青發(fā)的草本,回歸自然的本真,攜一領(lǐng)帳篷席地而臥,清晨最早迎接朝霞,傍晚最后送走霓虹,整天沐浴著陽光,近距離與白云親吻,夜間與星星低語、與月亮對酌……如此時光,何其愜意!
可惜沒能早作準備,像那些絡(luò)繹上山的負重驢子那般,帶上足夠的設(shè)備,于是只能依依不舍的帶著那么一絲遺憾悻悻而返……
下山的路走得很輕松
在一路向下走過皂汰村之后,我們選擇從山排環(huán)道下行。
再次眺望走過的天心重重石門,腦中不免又回放著那一道道味美無窮的風景盛宴,叫人不免駐足流連……
記于2016.5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40325/
走進石門奇境,感受天心律動——游擱船尖記的評論 (共 17 條)
- 雪靈 推薦閱讀并說 選擇一處稍高的位置遠看景區(qū),層次錯落的石林圍攏的漏斗形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