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溆浦水隘火坑、哭嫁歌、女巫文化習俗

文/張紹舟
溆浦水隘自唐堯至今,房子都以木屋為主。火坑是用長條青石圍成四方形的坑,坑不能過深,坑里燒柴火。
冬天,一家子在火坑里生火,柴火邊燒邊添,熱量散開來,家人朋友圍著火坑聊天,其樂融融,同時,掛在火坑上方的豬羊狗雞鴨魚豆腐等土特產(chǎn),在柴火的熏烤下冒著油,散著臘肉的特有臘香。火坑里放置三只腿的圓形鐵架,鐵架是用以做飯燒水等生活的。冬天天冷人少時,就在火坑做飯做菜。來客或家里人多時,男主人和客人圍著火坑烤火飲茶聊天。女主人在灶屋土灶用柴火燒飯燒菜。
水隘人好客,不管生客熟客都熱情招待,點客人很難吃到的才做,城里人來了,主人會以山里人特有的野味野菜及笨雞笨鴨做主打菜,大鍋臘肉是必須的,飯菜擺滿八仙桌,糧食甜酒讓你喝個夠,大家嬉笑碰杯氣氛高漲。席后,客人主人圍火坑而坐,擺龍門陣至深夜而眠。
溆浦是大山區(qū)縣,也是多民族雜居的地方,漢人、土家族、苗族的文化習俗相互交織影響,習俗漸漸同化。如哭嫁歌在水隘及溆浦安化一帶,婚俗是差不多的。典型的特色是哭嫁歌。
哭嫁歌說的是阿娘(新娘)出嫁的前一天,娘家先擺宴席,男方家是第二天擺宴席。(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出嫁前一天,出嫁阿娘要哭出嫁歌,給親戚賓朋端茶盤,親戚賓朋不能空手,得在茶盤里添禮。平時的閨蜜都來陪哭??藜迌?nèi)容花樣豐富,哭父母哭兄妹等等,邊哭邊唱,村里德高望重的大娘大姐專門陪伴左右。教習新娘禮節(jié)和持家。
哭嫁歌如嫂勸妹:"后園有棵離娘樹,離爹離娘無其數(shù);后園有朵離娘花,離了窮家到富家,",哭嫁歌如罵媒人:"你做媒人想喝酒,山上猴子哄得走。好比我家饞嘴狗,東家走了西家走"。
哭嫁后的第二天一早,郎八公(新郎)家一干人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在門口擺大桌攔住門。郎八公(新郎)隊伍至門口時,女方管事人與男方管事人講攔門禮。女方管事人盤問姓名?為何而來?走旱路、水路等,男方執(zhí)事人答清楚,女方移桌開門,請接親隊伍進屋;男方若答不上即算輸,得拿出"三茶"、"六禮"及報曉雞、梳頭油、蒙頭帕等禮品,請女方開門進屋?,F(xiàn)在改良為將紅包從門縫塞進去,求主人開門迎接。
水隘及溆浦安化一帶的女巫叫仙娘婆。女巫家設一神壇,一平斗,斗內(nèi)裝干稻谷插剪刀,女巫用青絲綢巾覆蓋臉。半哼半唱見來人,現(xiàn)在水隘女巫還能尋到蹤影,但這種古習漸漸被人們遺棄淘汰。
詩人張紹舟簡介:男,漢族,湖南溆浦水隘人,師范大學古漢語文學專業(yè),文學博士,中國詩歌網(wǎng)、中國網(wǎng)絡詩歌網(wǎng)認證詩人。曾任電視臺資深編導記者、當代人新聞信息服務中心董事長、央級新聞網(wǎng)站總編輯、燕趙新聞信息中心董事長。主要作品:中篇小說《他呼喚黎明》,詩集《花香漫溪》等。交流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4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