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農(nóng)忙時光
我是一個70后,也可以算作是80后,因為出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個年代,可以說是“比上有余、比下不足”的年代,跟我們的父輩比,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自然災害和忍饑挨餓的日子;跟我們的下一代或者是90后比,我們也算是經(jīng)歷了貧窮、落后、艱難的苦澀時光。那時的我們是聞著泥土的清香,嚼著汗水的苦澀,伴著無憂無慮的玩耍長大的。
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許多鄉(xiāng)村還沒有擺脫掉貧困的桎梏,一些生產(chǎn)、生活方式還是停留在了我們父輩的影子里。比如收割麥子,那時收割機等農(nóng)用機械還沒有,全靠手工收割。背對著烈日,面朝著黃土,還有身邊麥芒的刺撓,輪一下鐮刀,汗水在泥土里砸一個坑……那場景豈非現(xiàn)代的90后們能體會?寫到這里,不禁想起前幾日拜讀的一位文友(作者凈塵)的文章《風吹麥浪》,他的文章里詳盡的描寫了那時的收麥場景,歷歷在目、身臨其境。
我的鄉(xiāng)村是一個山莊,村子就在山腳下。由于地質(zhì)土壤的原因,那里的農(nóng)作物除了麥子外,種植最多的就是地瓜了。地瓜,我們當?shù)厝艘步屑t薯、山芋,地瓜適合生長在山區(qū)丘陵地質(zhì)土壤中,那里的地瓜長成后,塊大須少,富含淀粉。刨出一個,扔在鍋底,熟透后,扒開皮,咬一口,醇香綿甜,回味無窮。當然,地瓜的種植也相當復雜。記得那時每家都有一至兩個長方形的地瓜秧苗培育床,也可以叫做秧苗培育基地。里面最下面是鋪的一層品相良好的地瓜(種瓜)上面再撒上松軟的土,然后均勻地灑些水,最后用塑料膜覆蓋上,以后每隔一段時間灑水澆一澆。等秧苗長出來后,綠油油的很好看。等到種植地瓜的時節(jié)一到,就開始從培育床里拔苗,拔出來的秧苗用繩扎成一捆捆的,送到地里開始插秧了。插秧之前,需要在地里一隴隴的地脊上刨出一個個的小坑,坑里灑上些土肥、澆上水,然后把一個個的秧苗插入坑中,最后再一個個的用手掩埋聚攏起來,這樣就栽完地瓜秧苗了。地瓜的生長速度很快,而且耐旱,不嬌氣,除了種植前麻煩些,種完之后基本就不用管了。等地里爬滿莖蔓時,以后就是半月二十天的用竹竿等細條棍子,一隴隴的翻開莖蔓,防止接地發(fā)芽,影響地瓜的生長。在我們那里這種活俗稱“翻秧子”。等到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家家戶戶可忙活了。有時候早上一早就開始下地刨地瓜去,帶足一天的干糧和水,就這樣在地里干一天活了。用鐮刀割完秧子,就開始用鎬刨地瓜。刨地瓜是個有經(jīng)驗的活,刨不好就會把土里的地瓜刨壞了。小時候的我,一般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干撿地瓜、去泥土、聚成堆等活。這時候,會有收購地瓜的拖拉機等車輛停留在地邊路上,等候稱重、收購。家里有拖拉機的,會直接裝車送到收購點。
農(nóng)忙的季節(jié),有時候也帶給我們些許快樂。記得收獲麥子的季節(jié),我和小伙伴們會竄到一些麥子還未成熟的地里,拽一把嫩麥穗,用火烤一烤,再用手搓一搓,帶著麥香吃成一個花臉貓。還有,在收獲地瓜的時候,在地里挖一個坑,用石塊圍起來,撿些干枝葉,點著火,把地瓜往火里一扔,就不用管了。然后我們就在地里像野馬一樣追逐、玩耍、打鬧。玩完后,從火堆里扒出地瓜,一通大吃?,F(xiàn)在想想,那時的我們,沒有什么玩具和娛樂方式,大部分時光,除了上學外,整天跟大人長在莊稼地里,不知道什么是枯燥和勞累,還是一味地玩耍取樂,真是天真爛漫、無拘無束。
現(xiàn)在生活水平也都提高了,農(nóng)業(yè)基本上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農(nóng)民的種植模式也發(fā)生了變化。一些農(nóng)業(yè)機械漸漸取代了傳統(tǒng)的手工勞作,有聯(lián)合收割機、插秧機、播種機等,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有的種植戶將地塊已轉包他人耕種,這樣也減少了勞動力,騰出空閑時間去經(jīng)營其他營業(yè)項目。農(nóng)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傳統(tǒng)的繁忙的農(nóng)忙時光,以后就留在了我的記憶中。
現(xiàn)在有二十多年沒有回到過童年的小山村了,我只能在記憶中去尋找、回味那山、那水、那人,還有那金燦燦的麥穗、沉甸甸的收獲!苦并快樂著!這就是童年的農(nóng)忙時光。(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4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