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論語>部分的淺識及自嘲
對<論語>部分的淺識及自嘲
原創(chuàng)/韻荷小屋(祝領(lǐng)軍)
對《論語》的部分淺識1
論語 乃孔子弟子記述應(yīng)答其弟子 時人上至王侯下至百姓及弟子問論辯而又歸根其師孔子的話的隨記 孔子逝 其弟子編本較多 后人整理成今 論語
其內(nèi)容豐富 政治 經(jīng)濟 哲學 文化藝術(shù)等無所不包 即包羅了大學中人認識事物 端正態(tài)度 加強自身修養(yǎng) 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所有方面 是儒家著作中流傳最廣 影響最大 對民族文化影響最遠的 現(xiàn)今 孔子已是世界文化名人 論語 中的一些話已成為警句 被人們利用
在 論語 中始終貫穿著 仁 這一主線 所謂 仁 即 忠怨 夫子之道 忠怨而已 忠 忠心事即誠心對待父母 君王 險不辭難 怨 己所不欲 勿施與人善待父母 終于君王 交友而守信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子曰 君子不重則不減 學則不顧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禪改—學而第一
重 莊重 主 主張 堅持 意為言行舉止及衣著要大方得體 不要輕薄
無友不如幾者 這句后人理解不一 多數(shù)人理解為 不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無 在古文中既可為現(xiàn)代的 無 也可為 勿母 這樣一來此句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 一 沒有自己的朋友 較符合孔子的原意 孔子在交友上注意 信 同時還有 三人行必有吾師 的觀點 二 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這顯然是與孔子的一貫主張相背的 第一種理解 友 為名詞 第二種理解 友 為動詞 交友
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易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易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與君子乎—學而第一
說 通 悅 慍 怒 不亦 不也是 發(fā)問 表示肯定 這段是說 學習求知自得其樂 交友衷心快樂 不被人知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勾勒出了灑脫的從容不迫 悠閑自得的儒雅君子形象
子曰 巧言令色 鮮矣人—學而第一
令 好 善 色 臉也 意為 善于花言巧語裝出一付討好人的臉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布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 孔子的學生曾參 省 反省 省察 講的修身
子曰 弟子入則孝 出則弟 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以余力 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入父宮 出 出已宮 弟 通悌 兄友弟恭 泛 廣 親 近 意即 德育第一 智育第二 先做人后做學問
曾子曰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
意為謹慎辦理父母的喪事 虔誠地追念懷念已逝去的先祖 民風就歸于淳樸厚道了
附 溫 良 恭 儉 讓 是儒者的本色
子曰 君子食之求飽 居之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而矣—學而第一
子曰 不患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學而第一
子曰 詩 之百 一言蔽之 曰 思無邪—為政第二
此篇是名篇 常被后人引用 后來的 詩言志 詩為心聲 文以載道 文藝為政治服務(wù)等等與之一脈相承 在孔子看來 像 詩經(jīng) 第一首 關(guān)睢 這樣纏綿的情詩其思想也是純正無邪的孔子的評價是 哀而不傷 樂而不淫 即適度不過份
子曰 五十有五而至于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指出了 君子 的人生歷程 知識是不斷學習積累的 閱歷是知識 經(jīng)歷的體現(xiàn)
子曰 今之孝者 是為能養(yǎng) 至于犬馬 皆能有養(yǎng) 不敬 何以別乎—為政為二
經(jīng)典解釋孝 孝為經(jīng)天緯地之大義
孟子指出不孝有三 阿意曲從 陷親與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記三不孝也
俗云不孝有五 惰其四肢 不顧父母之養(yǎng) 一不孝也 酗酒好博欒 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 好財貨私妻子 不顧父母三不孝也 縱耳目之娛 以為父母戮四部孝也 好勇斗狠 危機父母五不孝也
子曰 關(guān)睢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八第三
意為 樂和哀是人的感情 樂哀存于心是很自然的 但表現(xiàn)出來要 中節(jié)即要適度 達到中和
子曰 君子懷德 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里仁第四
懷 心懷 土 田地 刑 法度 惠 實惠
子曰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第四
意思是說 見賢人就想跟他看齊 見不賢的人就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跟他一樣的毛病 老子說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即不善人的眼行是善人的以資借鑒的 這里也可以說以德報怨
子曰 父母在 不遠游 游必有方—里仁第四
當時交通不便 通訊落后
子游曰 ......朋友數(shù) 斯疏矣—里仁第四
子游是孔子的學生 數(shù) 在這讀SHUO四聲 頻頻 瑣碎 斯 連詞 意思是說跟朋友保持距離很有必要 距離產(chǎn)生美 久別勝新婚 即是這個道理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公冶長第五
敏 勤奮 不以下問為恥 即向不如自己的人學習 討教不為恥辱
對《論語》的部分淺識2
子曰 ......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第六
意思是說周濟急需而不是給富人添富 與其錦上添花 不如雪中送炭
子曰 賢載 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甚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載 回也—雍也第六
回 孔子的學生顏回 簞 盛飯的竹器
人不堪甚憂 顏回卻不改其樂 但他決不是因生活艱苦而樂 在其他章里說出了 回是樂于 仁 地 道義 所謂 安貧樂道 著是也 唐初才子王勃的 騰王閣序 君子安貧 達人知命 老當益壯 寧知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 不墜青云之志 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子曰 ......人之生也值 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第六
意思是說 人的生存靠正直 不正直的人也生存 那不過是僥幸免于災罷了
孔子在兩千年前提出的這觀點很具辯證觀點 真正的歷史學家是會正確判明歷史的 正如西湖古人的詩句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毀譽于今判真?zhèn)?/p>
子曰 知者樂水 仁者樂山 知者動 仁者壽 知者動 仁者靜 知者樂 仁者壽——雍也第六
知 通 智 動 好動 思想活躍 思想敏捷 水順勢 順乎仁 山 安于仁 皆歸于山
子曰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意即君子光明磊落 心胸坦蕩 不憂不懼 小人則患得患失 忙于算計 又每每庸人自擾 總懷疑別人算計自己 總怕自己吃了虧 以至心緒不寧
曾子曰 鳥之將死 其鳴也哀 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泰伯第八
意為 鳥怕死 故為死哀鳴 人到了生命的盡頭 反省一生 回歸生命的本性即善 故說出善良的話
曾子曰 ......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人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遠乎——泰伯第八
意為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志向和堅毅的意志 因為任務(wù)重大而且路途遙遠 以實行仁 德為己任 不是很艱巨嗎 直到死時才罷休 不是很遙遠嗎
子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子罕第九
意 孔子在河邊感嘆到 一去不返的時光就像河水一樣啊 日夜不停 川 河流 斯 這
子曰 ......三軍可奪帥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第九
匹夫即普通男子漢 三軍即軍隊 軍隊人數(shù)雖眾 一旦戰(zhàn)敗 主帥也有可能被俘的可能 匹夫雖一人 如意志堅強 你也可能使對方改變志向
子曰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quán)——子罕第九
講的是有關(guān)交際的事 人在社會中如何交朋友 交知己
適 往 到位 適彼到位 立 安身立命 安身立業(yè) 立身處事
對《論語》的部分的淺識3
子貢問 師與商也熟賢 子曰 師也過 商也不及
曰 然則師愈與 子曰 過猶不及——先進第十一
師 子純 商 子商 都是孔子的學生 這就是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之—顏淵第十二
成 成全 促使 己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自己成功 富有 也會成全別人 使別人也事業(yè)有成 也富有 這類人只要心胸豁達一些 不算難 而自己一貧如洗 卻盡力幫助別人富起來 只要你過得好 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葉問政 子曰 近者悅 遠者來—子路第第十三
悅 喜歡高興 以國論國力強盛 人民安居樂業(yè) 生活蒸蒸日上 國外的人就來投奔 以團體 企業(yè)論同理
子曰 無欲速 無間小利 欲速則不達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第十三
無 不要 達 達到目的 見 這里是貪圖意 意為事物總有其客觀規(guī)律 靠主觀臆想 一箱情愿 行不通
嗎樣的人才稱得上 士 孔子的標準有三 1最高標準 行己有恥 2宗族稱孝焉 鄉(xiāng)黨稱弟焉 3言必行 行必果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個不和—子路第十三
和 和藹相處 但不失去自我 同 一模一樣 意為君子和藹相處都是以達人為目標 但各自不會相同 小人為 利 走到一起但不能和藹相處
子貢問 鄉(xiāng)人皆好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鄉(xiāng)人皆惡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惡之—子路第十三
意為一鄉(xiāng)的人都喜歡或都厭惡的人 不一定就是好人或壞人 好人應(yīng)該是鄉(xiāng)人中 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惡之 鄉(xiāng)皆好之 那他可能是一個好好先生 沒有原則性即德的人 全鄉(xiāng)人都討厭 厭惡他 他可能是特別獨立鶴立雞群的人 也不一定是壞人 所以 好人喜歡壞人不喜歡的人才是好人 并在其他章里孔子曾說 眾惡之 必察焉 眾好之 必察焉
子曰 剛毅木納 近仁—子路第十三
剛 剛強 毅 堅決果敢 木 質(zhì)樸 納 通 訥即沉默寡言 意為具有這幾種品種的人 近乎仁即德 這里主要講的是氣質(zhì) 不是說外表高大是否
子曰 幫有道 危言危行 幫無道 危行言孫—憲問十四
幫 國家 危 正 孫 同遜即小心謹慎 這意為 政治清明 正直地說話和做事 政治黑暗 正直的做事 說話要謹慎
子曰 貧而無怨 難 富而無驕 易
意為 貧而無怨安貧樂道 不易 一般人做不到 唐王勃 滕王閣序 君子安貧 達人知命
子曰 駿不稱其力 稱其德—憲問十四
駿 良馬 即千里馬 有的版本為 驥 意為一匹好馬不以力見稱 卻十分聰明 德行又好 還救過人 雖為異類 其品德也值得稱贊應(yīng)成龍
子曰 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憲問十四
德即恩德 怨即怨恨 直即正直 通常人們高度評價 以德報怨 孔子卻提出 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即以正直的行為對待怨恨 有原則又合 中節(jié) 之要求 以怨報德是小人 以德報怨 則喪失原則 混淆了是非善惡 以怨報怨以牙還牙 怨怨相報無盡期 也非君子所為 正確的態(tài)度當然是自己的行為合乎道 對恩德當報之以德 否則是知恩不報 以怨報德則是忘恩負義的小人
元月
對《論語》部分的淺識4
子曰 君子固窮 小人窮斯濫異—衛(wèi)靈公第十五
固 安寧 斯 就 濫 無約束 窮 廣義即經(jīng)濟困難 人生挫折 事業(yè)坎坷皆屬之
君子安貧 達人知命 窮且益堅 不墜青云之志 絕不可因窮 而潦倒 一蹶不振或胡作非為鋌而走險 或失去變節(jié) 茍且偷生 對正直之士贊賞 生死皆直 直己不直人 內(nèi)直外寬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知進退通達變 合乎中庸之道 并不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子曰 可與言而不與言 失人 不可與言而言 失言 知者不失人 也不失言 —衛(wèi)靈公十五
意思是說 一言而興國 一言而喪國 不言可能失去人才和機會 言也可能招禍 出言不當反自傷也 故須 言義必有 知音說與知音聽 不是知音莫與誤 言多必失
子曰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孔子的原意不是人們理解的那么簡單 關(guān)鍵是慮得不對 慮得過了頭 就成了畏首畏尾兩端 所慮應(yīng)以 德 為核心 只要合乎仁 德 就要果斷決定
子曰 君子求諸己 人求褚人—衛(wèi)靈公第十五
褚 虛詞 當 之于 其后是動詞 求 的對象 其意 求 求助 要主動 積極 不能總指望外援 求 探求 成功要總結(jié)經(jīng)驗 失敗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拜佛 心言行要有佛念 求人不如求已 自己的品行得德
......
子貢問老師 有一句話可以終生奉行的嗎 孔子說 那就是恕道吧—衛(wèi)靈公第十五
忠 恕 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一位學生曾說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 ...... 忠恕 即仁
......天下有道 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無道 則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季氏十六
禮樂征伐 指禮樂制度 發(fā)布征伐命令 引申為國家的大政方針——禮儀與文明 娛樂與政治 國家與民族 集中與民主的關(guān)系與度
子曰......好仁不好學 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學 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 好直而不好學 其蔽也絞 好勇而不好學
其蔽也亂 好剛而不好學 其蔽也狂—陽貨十七
意釋 喜好仁而不喜好學習 弊病是易被人愚弄 喜好聰明而不好學習 其弊病是易放蕩不羈 喜好信實而不好學習 其弊病易拘于小信而殘害自己 喜好直率而不喜歡學習 其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 喜歡勇敢而不好學習 的人 其弊病是搗亂闖禍 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 其弊病是狂妄自大
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 詩 詩 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群 可以怨 遜之乃父 遠之事君 多識與鳥獸草木之名—陽貨十七
意為 同學們怎么不學詩呢 詩可以抒發(fā)感情 可以觀察社會 可以交往朋友 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 遠可以侍奉君王 還可以知道很多鳥獸花草樹木的名字
—
自 嘲
于丹 論語 心得 終于第一次拜讀完了 或許以后還會去讀二遍或三遍 或 不再去讀
論語 兩千多年前的巨作 每一時期每一人有自己的理解與認識 正是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想自己這點點的古文知識 就敢去解釋它 真是有些不自量力 可笑之及
大學 中庸 論語 這都是博大精深的巨作 自己六十年代的人 在中學七十年代末期 才接觸古文至高中畢業(yè)沒再接觸過 從2005年下半年為學這幾部巨作 才在業(yè)余時間再開始自學古文 對這些巨作的內(nèi)容又能真正的知之多少 理解之多少 更別說其精髓 豈不可笑
看于丹教授人家講中 結(jié)合中外故事講釋 自己文化水準 只有70年代末期的高中語文教育 沒登過大雅之堂 沒見過大世面的井底之蛙 還來釋這些巨作 羞矣 不知天多高 地多厚 豈不可笑......
想起排隊買書那天的情景歷歷在目 到排到自己買時 平靜的外表激動的心情 于丹教授拿起磁盤與書蓋上印 雙手遞給我的同時對我點了下頭 說 謝謝 當時自己及多話兒啊在嘴邊 多想問問 是否也對老子的 道德經(jīng) 出本心得哪 但沒說出口 只是雙手接過 也還了她個首禮 說了聲 謝謝 這時 她在售書的忙著之時 抬起頭與自己對視了也許只有幾秒時間 當我隨著擁擠的購書人群 走出離她有大概5.6米 人流不再那么擁擠的地方 自己轉(zhuǎn)過身 來觀賞她時 心里在想 也許今生只有這一次的相遇相對視 她永遠不會知道我的問題 不會知道我是誰 這時 她忽然抬起頭 向我站的這個方向看了看 當然又是沒有幾秒的對視 這是一種心靈的感應(yīng)嗎 不得而知 也許她是不經(jīng)意間 她早已忘記
夜
(注:翻出了10多年前的小作,未改一字,在此集中一處。見笑了。)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4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