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的方式

見義勇為的方式
趙健珺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碧K軾《陳公弼傳》“見義勇發(fā),不計禍福?!弊怨胖两?,見義勇為都是一種明心見性的行為。見到義、勇而為之,古今稱道。義,羊、我結(jié)構(gòu),我向上呈獻真善美。古時以羊指代上出人人之氣。上出之氣為義,下出之氣為奪。義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義謂天下合宜之理,道謂天下通行之路。簡言之,義指比小我更高尚的真善美;勇,氣也。氣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乃至焉。故古文勇從心。按照儒家的倫理范疇解釋。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墩撜Z?憲問》:“仁者必有勇?!庇帧蛾栘洝?“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焙喲灾轮笍念^到腳有堅硬的盔甲的蟲、在充滿力氣推動下的行為。
所以,見義勇為核心有兩個前提:一是所見到的,是比小我更高尚的真善美;二是所為,是在自己有足夠堅硬的保護措施下執(zhí)行的行為。中國自古以來不乏有見義勇為的人和事。時至今日,見義勇為這種高尚的行為依然傳遞著社會正能量,是弘揚正氣,揚善除惡,構(gòu)建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一種有效舉措。
然而如何見義勇為?也決不是簡單想象的那種路見不平一聲吼的一種模式,而是有很多方式的,不同的環(huán)境,有不同的方式。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說的就是一種方式。相傳趙匡胤年輕的時候是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曾經(jīng)有一次,他在太原郊外的清油觀里偶遇被強盜劫掠的年方十七的女子趙京娘。當聽說這位少女的悲慘遭遇,趙匡胤原本打算狠狠揍一頓強盜,并把京娘放了了事。但轉(zhuǎn)念一想,萬一路途遙遠,再落到強盜手里咋辦?于是,他決定見義勇為,干脆把她送回家——千里之外的蒲州解梁縣小祥村。關(guān)云長千里走單騎,護送二位嫂夫人的故事猶在耳邊。他做起來一點也不遜色。于是,他讓京娘騎馬,自己步行,千里護送。不出所料,途中遭到搶奪姑娘的那伙強盜的再次襲擊,但趙匡胤將之一一擊退,終于平安地將姑娘送回家鄉(xiāng)。京娘的父母喜出望外,并表示要把女兒嫁給他。但趙匡胤毅然拒絕,當即離開。
正確機智的見義勇為是在不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前提下又能幫助別人渡過難關(guān)。趙匡胤可謂一舉兩得。而今,還有其它一些方式的見義勇為。沒有壯懷激烈的沖突、沒有刀光劍影的考量,沒有拼死的相救。而是在經(jīng)過嚴密而又成熟的考慮之后做出的一種理性行為。其擁有著正直的品性,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固然是正義化身,但不為名利,只為助人,同樣散發(fā)出人性的光輝。生活中面對一個個看似平平凡凡的義舉,雖然沒有驚天動地,但卻為整個社會平添了一層層溫暖的光芒,這種溫暖和信任又被一個個正義連接了起來,不斷放大、有光施亮。醫(yī)生奶奶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中,免費為病人看病,她的這種見義勇為精神溫暖了每一個人的心。她的行為告訴我們,即使是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也能見義勇為,為社會做榜樣??梢哉f真正的見義勇為不分年齡,不分貧富,只要愿意奉獻、敢于擔當,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白芳禮老人,他用他幾年蹬三輪車的積蓄給予了貧困學生絲絲縷縷的幫助,他省吃儉用,只為讓孩子們能上個好學,努力學習,長大為社會做貢獻。他的見義勇為精神同樣感動了每一個人。這些看似平常的義舉,不正是另一種見義勇為的方式和體現(xiàn)嗎?他們因見義勇為,不僅做到了幫助別人,而且還做到了快樂自己。(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但是有些見義勇為的方式是在對自己不利,甚至威脅到生命的情況下仍然義無反顧地做出的。這些人擁有著不同尋常的大無畏精神和不怕犧牲的精神。他們不為自己的私利,而是擁有著為別人著想的奉獻精神、擔當精神。鐵肩擔道義,在他們眼中,只要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就是最好的選擇。當他們遇到別人危難之時,即便是面對強暴凌弱,面對生死考驗,也毫不膽怯,毫不猶豫,甚至不假思索,便挺身而出,施手相救。固然,在危急時候,是欠缺了一些深層次考慮,也沒有時間思前想后,諸如如何采用巧妙的方式去幫助別人?如何還能做到趨利避害?等等。以至于見義勇為者只顧營救別人,反而沒有顧及自我,最后還傷害到了自己的身體,有的犧牲了生命,有的留下殘疾。死者累及家人,傷者還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種種困難。有的還因如此變故,給自己的前途命運蒙上了陰影。即使如此,他們?nèi)匀徊?a target="_blank">后悔,以其當初救人的勇氣和決心,而受到了人民群眾的贊揚。
宜春“最美中學生”柳艷兵就是與歹徒搏斗中受了傷而無法參加高考。他雖然制服了歹徒,保護了他人。但是對他自己也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這種傷害自己生命和健康的行為曾經(jīng)是一個時期的社會見義勇為的主流,大家都給與積極的贊揚。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原先所持有的觀念在悄悄地改變。不做無謂的犧牲正被大家普遍所認同、所接受。這種主流價值觀的改變反映出的是我們對見義勇為方式的重新審視和反思。面對連自我都保護不了的人,比如不會游泳的人去下水救人,適得其反,不僅救不了被人,反倒搭上自己的生命,進而遭受的損失會更大。只有正確施救,才是見義勇為的不二法門。因此,原則上,見義勇為的方式選擇力所能及的方式進行,切不可光憑一腔熱情,不做科學的施救方法,這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們也承認,見義勇為的人在給別人帶來健康、安全的同時,將危險因素義無反顧地擔當在自己的身上,其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但也絕不是說要他們白白的犧牲、受傷。當務(wù)之急,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就是如果在危難時刻少一份沖動,多一份考慮,團結(jié)他人,共同施救、克敵,有可能見義勇為的結(jié)局就不會像柳艷兵那樣,自己承受更多的無辜和不幸。多少還有無奈的心情存在著。
見義勇為的的確應(yīng)該弘揚,但其方式也的確值得重新考慮和思量。通過對一個時期以來見義勇為的正反思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行為里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那就是可能存在著二次傷害的問題。因此,當今之時,我們社會同樣需要見義勇為,但究其一點,需要的是那些機智而又勇敢的,沉著而又冷靜思考的見義勇為方式。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合格的見義勇為者,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加和諧,散發(fā)出艷艷溫暖的光芒。
作者:趙健珺
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一中二(11)班
郵編:
電話: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4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