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與婆家
在中國傳統(tǒng)農耕社會里,每一個女子都有兩個家。一個是娘家,生她養(yǎng)她的地方。一個是婆家,是女人出嫁以后,在那兒生兒育女的地方。
當然娘家與婆家的概念,并不是女子生下來就有的。不是。女子在做姑娘的時候,是沒有婆家娘家的概念的。也許,她剛剛開始懂事,就聽長輩說過,她長大了,必須離開父母,嫁到命中注定的某個男人家去,在那個和自己沒有半點血緣關系、訂婚前幾乎完全陌生的家庭里過日子。但是,那是多么遙遠的以后了喲!在娘家做姑娘,無憂無慮,誰還會想那些個煩心的事!且享受這最美好的在娘家做姑娘的時光罷。只有慢慢由黃毛丫頭出落成水靈靈的大姑娘,絡繹不絕有媒人上門,把這姑娘介紹給某個標致的后生,然后在一場隆重的婚禮之后,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跟著小伙子及其家人一起過日子了,這婆家與娘家的概念,才陡然如村子對面的那排高高的山岡,橫亙在女人面前。
是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來到男人家過日子,在傳統(tǒng)農耕社會里,幾乎是每一個女人不可避免的宿命。因而每一個女人,就注定有一個娘家,有一個婆家。男人沒有。男人都是將女人娶回來的,所以孕育了他的地方,就是他終老的地方。當然有極個別倒插門的,到女方家做上門女婿。但那對男人來說,只有到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走到這一步,而且,他到女方家里“招郎”,心中的羞恥感,可能會一輩子在他心中與影隨形??墒悄腥藗兿脒^每一個新娘出嫁時的感受嗎?在娘家,她被自己的親生父母和兄弟姐妹寵著、愛著,她頑皮也罷,偷懶也罷,使點小性子也罷,盡管有時被父母呵斥,但總是被包容著,那種由血緣關系凝聚而成的情感紐帶,任什么風浪也解不開。可是,她一旦長大,就不得不離開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家庭。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習慣。而且一嫁過來,迎接她的就是挑剔的眼光。沒有誰包容她,沒有誰照顧她,她必須幾乎憑一個人的力量,操心起自己的家。何況她的一舉一動,都必須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給婆家人,尤其是婆婆,留下一個壞的印象。再如果男人不體諒她心中的寂寞與孤苦,她在婆家的日子,就非常難過了。她如果強勢一點,家里就可能整天雞飛狗跳;她如果柔弱一點,便幾乎只有受欺負的命。在這個時候,“娘家”的概念,便在每一個女子心中升騰起來。娘家,娘家,那是多么溫暖的母親的懷抱??!
女子必須嫁到婆家去,這一宿命就決定了女子地位的低下。她只是寄居在婆家的人,她和自己的男人生了孩子,但那孩子是男人這個村莊的。她是孩子的母親,可是孩子好像與她沒什么關系。因為所有的孩子,都不會將母親生長的地方,視為自己最初的血緣。好不容易孩子長大了,將她尊為長輩,那也是她男人這一宗族的長輩,卻不是她做姑娘時的娘家的長輩,在娘家,她永遠被視為嫁出去的“姑姑”。“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啊。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她一輩子也不會被婆家融進去,也再也回不到娘家了。女人有婆家,有娘家,看起來有兩個家。而實際上,她當年在娘家時是寄居,后來嫁給了自己的男人,她依然是寄居。她一輩子,只是一只沒有根的浮萍。
所以女人的內心,就一直在娘家和婆家之間糾結徘徊。在婆家遭遇了不如意,無法排遣,就跑回到娘家,期望通過娘家人的溫情,醫(yī)治自己內心的創(chuàng)傷;可在娘家呆上一陣子,又覺得這不是自己真正的家,只好又不情愿地回到婆家那個自己的家。在娘家和婆家之間,女人就這樣三番五次地猶疑著、糾結著。娘家再好,娘家人再體諒她,包容她,她再也回不去了。婆家再怎么不如意,她也是婆家的人了,在婆家后山的青青山林中,有一塊地,是屬于她的永遠的歸宿。
只是叫我疑惑的,為什么要將這兩個家稱為娘家和婆家,而不以男性稱代呢?也許,娘的溫暖的懷抱,叫出嫁的女子,一輩子也不會忘懷罷?而婆婆,那是壓在傳統(tǒng)女子身上的一座山,也叫她不可忘懷吧?
好在現在隨著城市化的加速發(fā)展,剛結婚的兩口子,往往既不在娘家生活,也不在婆家生活,而是自己單獨在城市里生活了。娘家的概念,婆家的概念,慢慢地淡化了。女性的地位,也隨著這種淡化,提高了許多。然而,她不管在外面多么風光,當她回到婆家的村莊,她的身份依然是那個村莊的媳婦,她的婆婆,甚至整個村莊,依然在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她的一舉一動。
所以,女人心中娘家與婆家的心結,還遠沒有消失呢。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53176/
娘家與婆家的評論 (共 11 條)
- 淡了紅顏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