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間小路
鄉(xiāng)間小路是一條蜿蜒悠長的彩虹,載著鄉(xiāng)情、鄉(xiāng)思和鄉(xiāng)愁,穿過村莊,越過田野,飛向遙遠的地方。
小時候,鄉(xiāng)間小路象蛇一樣匍匐在村莊和田野之間,親切自然,狹窄綿長。最寬的也不過三、四米,可通行馬車,兩旁生長著高大的梧桐;最窄的不足兩尺,僅容人畜獨行,兩側雜草叢生。這樣的路是勤勞的農民用腳走出來的,用獨輪車推出來的,拉著架子車或者趕著馬車碾出來的,它見證著農民千百年來最原始的勞動和辛酸。少不更事的我們挺喜歡這樣的路,常常赤著腳在路上行走,挎著籃子在路邊割草,把羊丟在路邊,坐在路中間玩耍。夏天,在路邊的樹蔭下納涼,爬上樹捉鳴蟬或掏鳥蛋,小路上蕩漾著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笑聲。
然而,鄉(xiāng)間小路的真正意義不是迎合童趣,它要協(xié)助農民完成春種秋收的使命。麥收時節(jié),在坑洼不平的鄉(xiāng)間小路上,農民們拉著裝滿麥捆的架子車必須小心翼翼,弄不好就會連人帶車側翻在路旁。遇到對面過來的車,還得退到田里,等對方過去后再行進。更可怕的是連陰雨之后,土路被雨水浸泡數(shù)日,變得松軟泥濘,車子無法前行。尤其是外鄉(xiāng)人不熟悉地形,四頭騾子拉的大馬車也會被陷進泥坑,常常把貨物卸下來,累得騾子跪在地上,馬夫渾身泥水,折騰了半晌功夫,才逃出泥坑。這樣的路讓人們吃盡苦頭,那個年代,卻只能“望路興嘆”。
八十年代初,經濟大潮席卷鄉(xiāng)村,人們仿佛一下子從夢中蘇醒,平靜的村莊沸騰起來。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從村口穿過,一家家工廠在馬路兩次拔地而起,一輛輛運貨的汽車奔馳在公路上。八九年我?guī)煼懂厴I(yè),分配到一所鄉(xiāng)村中學教書,每天騎自行車行駛在老家和學校之間,那是一條狹窄的土路。不久,這條路被加寬,拉直,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紅石子。再也不怕雨天,也再沒有看到翻倒路旁或陷進泥坑的車子。一段時候以后,發(fā)現(xiàn)車子經常爆胎。拉貨的拖拉機碾過后,車輪下的石子被擠壓出來,露出一條寬寬的轍印,而路面又變得坑洼不平。
近幾年,農業(yè)現(xiàn)代化、生態(tài)文明和美麗鄉(xiāng)村的加速推進,
縱橫交錯的鄉(xiāng)間小路一下子變了模樣。它們被統(tǒng)一規(guī)劃和改造成五米寬的水泥路,兩側挖出等深的排水溝,修起了整齊的過橋,水溝兩側栽植了雙排速生的楊樹或桐樹。道路筆直平坦,濃蔭蔽日,每次回老家,我都喜歡走小路,安靜舒暢,便捷美觀。白天,村民們把轎車或電動三輪車停在路旁,三三兩兩坐在凳子上,席子上,打牌聊天。晚上,村民走出家門,來到這里納涼,散步,還有大姑娘、小媳婦穿上漂亮的裙子,在樂曲的引領下跳起歡快的廣場舞。周末,鄉(xiāng)間小路開始熱鬧起來,都市人開著車子,帶著家人,駛入路兩側的生態(tài)園。他們象孩子一樣興奮和激動,這看看,那瞧瞧。一會采摘綠色、無公害蔬菜、水果,感受收獲的喜悅; 一會拿起農具參加勞動,體驗農耕的樂趣,累了就喝正宗純正的菊花茶,吃地地道道的農家飯,在回味著原汁原味的鄉(xiāng)愁。(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鄉(xiāng)間小路乘著改革的春風,踏著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和諧樂章,舊貌換新顏,成了鄉(xiāng)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叫我如何不依戀和牽掛。
(作者:張留周)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57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