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理想、努力、成功
女兒在學國學。由于之前旅游占用了大量暑期時間,這幾日連軸轉,上年背誦,下午上課,且頗認真的老師要一個個過堂,過不了者,直接了當?shù)貒绤柵u。這給了她無比的壓力、壓抑,在這種情緒下,母女倆基本每日必吵,而往往不約而同地指向同一個問題:為什么別的孩子能背會?
為什么?母親認為女兒不夠用心,而女兒說她一直在讀,母親說你沒真正讀進大腦,女兒便愈著急,“砰”地關起門來更大聲地喊讀,扯著嗓子那種。但下午上課,依然沒有順利過堂,老師雖未當面說什么,卻在家長群里做了點評,自然,母親依然不痛快,依然去與女兒理論,依然是吵,依然是用心不用心的問題。
我試圖獨自清靜一下,但安得一間閑適屋啊。媳婦總自詡為理論家,我并不敢與之討無趣,便喊了女兒來,關上門搞個閉門磋商。
“背不熟不要緊,別老跟媽媽頂嘴啊!實在不行,我們不學了?!?/p>
“不行,學國學可能現(xiàn)在沒用,但將來是有用的。學不好,我生氣,忍不住要發(fā)脾氣?!?/p>
“不要緊啊,只要努力就行了,每個人天賦不同的,我覺得你已經(jīng)表現(xiàn)很好。你讀三字經(jīng),里面不是講了要尊敬父母嗎?”(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沒有背會就是我不努力。愛迪生不是說過“成功是1%的天賦加上99%的汗水”嗎?”
真要命,老頭子隨口一句話,成為了勵志的名言,被我們奉為圭臬,不失時機地灌輸給了純真的孩子們,但這句話科學嗎,是真理嗎?這和我們一直批判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有什么區(qū)別呢?
“人是有天賦之別的,你看你們班里同學的家長有許多北大的教授,爸爸當初也很努力,但考不上,不僅如此,再來一遍依然考不上?!?/p>
“真的嗎?”
“千真萬確!”
其實我覺得是萬真億確,只不過沒這個詞。很多家長呼吁,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但真正放下這個情結的家長又有多少呢,很多家長詬病甚至譏諷中國體制內的填鴨式教育,而轉過身則以“不受苦中苦,難成人上人”的座右銘,填鵝式地奔走于各種課外班、特長班,學了總是有用的,什么用,發(fā)正式有用。他們可以容忍家教的嚴厲,卻大多不能容忍學校嚴格的管理,不是嘴上,而是內心。我從來為體制內的老師們鳴不平。
早上在公園散步,我向媳婦請教:郎朗只有一個,再給朗爸爸一個有天賦的孩子,甚至十個、百個孩子,依然像當初要求郎朗一樣嚴格,甚至更嚴厲,是否還能再出一個郎朗。我的結論是否定的,而媳婦是肯定的。
劉國梁弟兄兩個,同樣練乒乓球,同樣是劉爸爸的啟蒙,但國梁是冠軍,哥哥不是,難道是因為名字?媳婦未說話。
話不投機,各自散各自的步。
正沿著健步道走,突然很尖利的蟬鳴,我循聲仰望,一只喜鵲正在空中追逐一只蟬,時而俯仰,時而盤旋,蟬尖叫著四處亂竄,喜鵲窮追不舍,無奈快速飛行中,那張嘴無限接近獵物,但總是有驚無險,最終蟬逃脫了。
我不僅啞然失笑了。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我不相信這只喜鵲會餓死,沒有蟬,吃螞蚱不行嗎?
告訴孩子這個道理就可以了吧。
亞里士多德說,給他一只杠桿,他能把地球翹起來;袁隆平說,他要把稻子長得像蘋果樹一樣;我說,給我一副不會老化的身軀,我可以活上一萬年。
但你要給孩子講明白,那是理想。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