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文山公園召文臺

“來了不想走,走了?;厥?,這里的山水真風流;走了想你的山,來了愛你的水,這里的山水最風流”一曲優(yōu)美的旋律唱出了文登依山傍海,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象。文登,我的家鄉(xiāng),隸屬于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東部,處于煙臺、威海、青島三個市的中心區(qū)域,不僅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民風淳樸,更有著1400多年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膠東半島少有的千年古縣城之一。
《史紀》卷六,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刻石頌秦德。……乃并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对椭尽份d“黃”即黃縣,“腄”即古文登地界。北宋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其中記載:掃平六合,統(tǒng)一宇內(nèi),乘興東巡,途經(jīng)文登,被這里厚重的人文積淀和升平的社會景象所吸引,又見一小山百綠滴翠,靈氣萬千,于是擺駕登山,更覺如臨仙境圣地,遂在山上筑臺招集文人為其歌功頌德,小山從此得名文登山。文登山后來簡稱“文山”,北齊天統(tǒng)四年,也就是公元568年,在山之西設縣,遂稱文登縣。文登縣城后來稱文城。為紀念始皇帝登臨,齊、宋時即在此建臺,以“召文”名之。清乾隆年間,又大興土木,“擴其舊制”,盛況空前,約定俗成了“不臨召文臺,未覽登州府”之說 。
“田夫曬字”是秦始皇東巡路經(jīng)文登留下的另外一段佳話。秦始皇一行路過昆崳山下一個村莊時,發(fā)現(xiàn)有兩個村夫在一塊龍形石頭上翻曬樹葉、樹皮,旁邊還有幾個孩子在朗誦詩文。他們見官兵過來,抱起樹皮、樹葉就逃命。李斯很奇怪:他們?yōu)槭裁礂壱率扯е鴺淦淙~跑,是不是里面藏有長生不老藥?便差人將兩人抓回來。一看,樹皮樹葉上全寫著字。經(jīng)詢問,兩村夫乃黃氏兄弟。耕作之余,他們在樹葉樹皮上寫詩作文,怕霉爛,經(jīng)常拿到山石上晾曬。秦始皇接過李斯呈上的樹葉樹皮一看,禁不住連聲贊嘆:“龍石曬字,難能可貴?!秉S氏兄弟居住的山庵,由此被稱為龍石曬字,也就是今天文登的“曬字村”“曬字鎮(zhèn)”。
宋元豐八年蘇東坡被任命為登州太守,他在此任只做了5天。盡管如此,大詩人在目睹文登民眾勤奮好學風尚后,不由得發(fā)出“至今魯東遺風在,十萬人家讀書聲”的贊嘆。明萬歷四十二年,文登知縣有禁令謂:“文山乃文邑祖龍,民命文運悠關,如有在此取土者,罰土千擔,樹千株?!币坏澜钣扇⊥炼约啊懊衩倪\”,足見文化在歷朝歷代文登人心目中的地位。1940年,召文臺及其他古建筑群盡毀于日本侵略軍之手。現(xiàn)在的文山公園召文臺,經(jīng)過1980年重建,1991年和2011年先后兩次擴建后,氣勢更加恢弘壯觀,成為文登的標志性建筑。
從公園的南門進入,文山公園在五道階梯式的邊墻及茂密綠植的襯托下更加古樸清幽典雅,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古色古香氣勢磅礴的仿秦城樓建筑,城樓的正前方,嵌著一幅高8米寬16米的巨幅石雕,只見秦始皇威嚴地站立伸展雙臂,左手持觚,寬大的衣袖隨風飄舞,似乎是在接受萬民的朝賀,朵朵祥云于手腕處次第升起,身下左右各有一名仕女纖手翻飛琴聲淙淙,兩名童子翩翩起舞,兩側(cè)各有九名朝臣或展開書簡,或凝神諦聽。底層是皇家豪華車馬儀仗隊浩浩蕩蕩地奔赴不遠處的咸陽皇宮。整幅浮雕氣勢雄偉,栩栩如生,完美再現(xiàn)了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英姿與霸氣,讓人不由得浮想聯(lián)翩。
沿著側(cè)面的臺階而上,漢白玉雕花欄桿素雅潔凈,只見城墻上由黑磚砌成的68個城垛均勻分布,每個城垛上都設有瞭望孔,恍若時光倒流穿越置身于秦朝。飛檐硫璃瓦在陽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輝。紅瓦紅墻,雕梁畫棟 ,主梁上繪有“雙龍戲珠”,“金龍騰飛”等古典圖案。瑰麗精美,端莊大氣。飛檐下懸掛著1米長兩米寬的門匾,著名書法家啟功親筆手書“文山公園”4個大字,筆力蒼勁雄厚,與古樸的建筑渾然一體。(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穿過公園的大門,兩顆高大的古玉蘭樹分列兩旁,石階上方矗立著高大的石舫,石舫高10米、寬16米,分主門和東西側(cè)門 ,四只石柱頂端鐫刻著魚鱗紋劍一般直至藍天。正面額曰“秦代遺蹤”,兩側(cè)各有對聯(lián)一付,上聯(lián)“黔首知書田夫曬字昆崳佳話至今傳”,下聯(lián)“祖龍駐蹕文士登山古縣得名自昔始”,為現(xiàn)代我國著名學者于植元撰寫;石坊背面為北京著名書法家大康手跡,額曰“文山毓岫”,上聯(lián)“民豐物阜不夜代長夜”,下聯(lián)“耕作絃歌文城勝武城”。石舫前方西邊,設有召文臺石碑,石舫東西兩側(cè)是寬闊地帶種植著柿子樹,每顆樹下四角為花崗石,花崗石的中間嵌入防腐木條,上面坐滿了游園玩累了的孩子,神清氣閑的老人,納涼的人群里不時地傳出陣陣歡笑聲。
前方臺階兩邊,兩排高高尖尖的塔松傲然挺立,東邊是鐘樓,西邊是文星石亭,清幽靜美,玲瓏古雅。亭額“文星石亭”為柳倩所題。亭內(nèi)矗立的文星石高1.8米,寬1米,豎書“文星石”三個篆體字。整石呈柱形,從下向上逐漸變尖,如萌芽出土,茁壯成長。亭內(nèi)描梁畫棟,“訪友圖”、“昆崳山水”、“柳綠荷香”、“天外飛石”等水墨國畫意境空明,清幽淡遠,栩栩如生。落款曰齊人田丹。
沿著青石階登上山頂,一座宏偉高大的建筑兀然矗立于山巔。這就是中心建筑召文臺了。召文臺是臺體式建筑,臺高21.9米,暗合秦始皇公元前219年君臨此地。建筑面積480平方米,長寬各約50米,整個建筑由臺基、廟宇和臺院組成,分上下兩層,呈下寬上窄結(jié)構(gòu),四角各有一龍頭探出墻外,四周為漢白玉圍欄,飛閣流丹,氣勢恢宏,陽光的照耀下更加富麗堂皇。第一層為“文登學陳列館”,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書額。內(nèi)展文登歷代名人事跡與著述。大門兩側(cè)個有一個秦朝青石雕刻石鼓。高大,厚重的黑色大門頂設有4個門檔,每扇大門各有九排銅釘,每排九個。陳列館分為文登歷史淵源、明清進士、近代戰(zhàn)爭、當代軍政要人、文壇名將、海外赤子、文登經(jīng)濟發(fā)展等幾個版塊,是文登發(fā)展的一個縮影,為激勵后人繼往開來,弘揚千年文明,重振古老文登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5年被威海市委市政府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沿文登學陳列館兩側(cè)臺階登上第二層,便是中心建筑召文臺了,一對巨大的石獅傲然蹲臥于正門兩側(cè),石獅北面的召文臺,紅琉丹墻,飛檐蹺脊,櫞檁梁枓,更顯得格外端莊凝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朱漆大門向里開,扁額“召文臺”三個大字為我國著名學者趙樸初親題。門旁,一對秦朝青石雕刻石獅惟妙惟肖。門內(nèi),一組泥塑雕像引人注目,帳內(nèi)秦始皇正中端坐,神態(tài)威武莊重,正執(zhí)簡觀看,面前案上放著一冊展開的竹簡,兩側(cè)各有侍女執(zhí)扇,趙高、李斯分列左右,一老者手舉書簡送于李斯,旁邊站有幾位文登學人代表,皆手捧書簡等待始皇觀閱。整個畫面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了秦始皇登山召文的歷史情景。無論是雄視宇內(nèi)的始皇大帝,還是丞相李斯、大臣徐福等各個人物形象神態(tài)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泥塑為天津泥人張傳人杰作。斗轉(zhuǎn)星移,逝者如斯。盡管時空轉(zhuǎn)換已過去2200多年,但置身此館,我們仿佛穿越時空隧道,重睹了天子威儀與尊嚴,領略秦始皇當年聆聽文人墨客爭頌大秦一統(tǒng)蓋世神功的威武神采。
站在高高的召文臺上遠眺,天高云淡,高樓林立,寬敞的公路上,車水馬龍,奔流不息,秋風颯颯,令人心曠神怡;近處美麗的文山公園就在眼前,參天的古槐樹,銀杏樹,紫薇櫻花等100個樹種一萬多棵樹點綴其中,松濤陣陣,百鳥鳴唱。芳草綠地旁,秦朝青石石雕獅子,龍,猴,象等圖案讓人撫古思今。今天,文登人民秉承先賢遺風,自強不息,和諧向上,相信勤勞樸實的文登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一定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文登學的精神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把文登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6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