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靜下去,生活便有了素樸的真意

結(jié)識馮韻儒老師,緣于景德鎮(zhèn)瓷博會,在她的展館里,她身著一襲簡單的棉麻衣裙端坐于長木桌前,為來往咨詢參觀的人一杯杯嫻熟的沏茶;我首先是被馮老師面前的柴燒茶器吸引,我個人偏愛柴燒,它的樸拙、低調(diào),是繁華洗盡后的古樸韻味和大美,我愛極了它骨子里透出的一股敦厚氣。
在與馮老師做了簡單的交流后,我又為她身上的一種氣質(zhì)深深著迷,這種著迷似乎又遠(yuǎn)大于我對柴燒作品的熱愛,于是決定再次拜訪她!
三寶凈界,是馮老師在三寶村的一處院落,推開那扇厚重的木門,我便知道為什么會被她吸引了,那是一種由內(nèi)到外的素簡和返璞歸真的恬淡,“菩提頌”和“宗陶居”兩進(jìn)院落典雅古樸,如世外桃源又不失人間煙火的熱氣騰騰,如此大雅卻又那么接地氣、有溫度,一時之間我竟然有些怔怔地發(fā)呆;遠(yuǎn)山和天空的一塵不染如一個背景畫,映襯的這里一派風(fēng)煙俱凈,只剩一種清氣和桂花飄過的香馨。
有些人是深知清歡之好的,心境的素和簡造就了精神的明澈和了悟,而這種內(nèi)在的本源便會體現(xiàn)在她的居與行,穿與戴,馮老師依舊一身黑白棉麻裙,隨性卻不失講究,簡約而不簡單,不需要更多復(fù)雜裝飾的表現(xiàn),那份靜氣和雅致已抵得過萬千聲色的攢動,沒錯,就是這種氣場,像她燒制的柴燒器皿,一路經(jīng)過泥與火的洗練,出落成淳樸靜美的光芒,這是她的本色,也是她回歸真我的修為!
有幸參與了馮老師柴燒作品開窯,一窯出來竟全是精品,這次是她的一個新的嘗試和創(chuàng)舉,在反復(fù)六個1300度的高溫下,持續(xù)燒制118個小時,這在柴燒的領(lǐng)域也是極為少有的,更難得的是她對柴燒的那種喜愛。
馮老師說:“柴燒的制作過程是最需要等待的,在燒制中隨著溫度的升高要每隔幾分鐘添一次柴,升溫越快,添柴的速度也要加快,這非??简炄说哪托模欢谶@個過程中的忐忑和喜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dá)的,看著油跟灰在爐里像霧一樣的漂著就會非常激動,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要堅持,我告訴他們,我自己愛它,愛它的接地氣,愛它的返璞歸真,也愛它在不確定的因素里,給我太多的想象和驚喜?!?span style="position:relative;left:-100000px;">(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女人一旦與泥火相融,就有了一種超脫物外的才情和神韻,馮老師將柴燒的過程看作是一種參透,像她對佛經(jīng)的領(lǐng)悟一樣,人生是無常的,馮老師也經(jīng)歷過一窯出來只有30%是好的,而其它的不得不砸掉的痛苦,但是她不放棄,在經(jīng)過和臺灣、韓國的幾位老師思想及技藝的交流后,她的作品如今已再上一個臺階。但她打算再燒四窯后就要休整窯了,因為她怕會影響作品的質(zhì)量!
馮老師說:“柴窯是有靈魂的,因此燒制出來的器皿是有骨有肉有皮有血的。”
我理解她對柴窯的這份情感,她的堅守里是那份樸素的初心,她淡淡的語言中透著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超然物外,又安之若素,像時光深處那淡到極致的美,不急不躁,舒緩有序,忽然我明白了,有些人身上的那種優(yōu)雅和淡定是從何而來的,那源于一種身安和心靜!
桂花樹下我們一起飲茶,輕輕的交談,為剛出爐的器皿起著名字,握在手里的山川、星際、河流、蒼穹及翡翠伴我們飲下一壺人生的禪茶,我看到了那份純粹中透著的古樸,清亮和寧靜,如此柔軟的沁入心骨,這是馮老師喜歡的生活,亦使我在喧鬧的凡塵找到本真的自我,將靈魂在此片刻的安放!
作者介紹:
火鳳凰,一朵自由行走的花,熱愛并敬畏文字,喜歡用散文隨筆怡情暖心,有文藝腔更有煙火氣。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7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