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
艾草
夕陽映紅了西面的老屋,村東榕樹林里的麻雀鳥開始叫騰起來,母親就會取來一只烏黑的木腳盆,倒了溫水,放上一塊烏金的麻石,把孩子抱在懷里來洗澡。母親先是用手潑了一點熱水讓孩子適應,然后鄭重地握住石頭,輕輕往孩子身上比劃去,口里念念:“一,二,三,四,五,洗浴捶大石鼓?!?/p>
到了五月五,這溫水里就加了一把艾草。母親里里外外利利索索將孩子用艾水洗了,還一把在孩子的耳朵上猛塞上幾根艾草。孩子偷偷取下來,睜大眼睛對著石門斗(門框)上挷了一匝紅絲線的晃著暮春日色的一小捆艾草細細比看,狐疑地對著年輕的母親。兩個臉照在一起,年輕的母親經不起這樣純凈的詢問,紅了臉轉一邊去,就說,避邪的,掛一會,讓奶奶看了再取下才好。
清明粿則是另一種用法。
孩子一早踏著濕濕泥泥的露水,尾隨著其實也很年輕的祖母循著一條清清嘩嘩的小溪,過了闊闊的溪頭,到了近大幕山凹處,見得一大片漫漫的青草地。初看很平常,雜花間綠,粉蝶飛舞,細看卻見一些草面迎風泛了淺淺灰色的,就是開了花的艾草。走過去,摘下,不一會就滿了筐。祖母用一雙大手一按,又下去半籃子,不過,很快就真的滿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回來,在村東的圓井用溫溫的井花水洗了,放在石臼里舂,成了泥樣,和了碾好的米粉,就可以做成青粿。剛出籠的青粿圓圓的,素色,黑而糯,與過年吃的紅殼桃不同,皮皮韌韌的,有一點點苦,不澀,反稱得里面的花生餡正好地甜。
有一年,孩子跟大人去大坑水庫畔第九代祖的墓祭祀。風雨不是一般的大,走路看不見腳,香火都點不著,大人還是山一樣齊齊地跪下,恭恭敬敬地擺好了艾粿。
孩子后來離開家鄉(xiāng)。
幾個月前,肩膀痛了一個月。周圍的人說,你這五十肩來得太早了,早了五六年。孩子笑笑,取了些艾草,勻勻地往肩上炙,一次就好了。
也不知是哪里的艾,幾十年的神性還在。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9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