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中年
一句“人到中年事事休”,嚇壞多少年輕人,仿佛中年是人生最慘淡的日子,以致花不綻放,柳不飛綿。待我們走過中年,負責(zé)任地告訴年輕人:不是那回事,情況沒那么糟。經(jīng)歷了滄桑世事,我們發(fā)現(xiàn),人完全可以無知無識,寡欲少求,大大咧咧地活著,并且還可以活得非常不錯。
未出身社會時,就有郁達夫“生死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的詩句,分明地敲擊著尚且年幼的心,讓我早早地去體察人生之艱、人寰之苦和人世之滄。這位頹廢、憂郁和感傷文人最終未能走出中年之劫,在與日寇抗爭中被殺害,表現(xiàn)出華夏文人的氣節(jié),這氣節(jié)為中年人留下了令人欽佩的注解。非獨郁達夫,其他許多文人皆有中年的文章,或低迷,或彷徨,或排遣,到了老年,這種氣息卻沒有了。去年讀王蒙的《永遠的文學(xué)》和王充閭的《一次虛擬的叩訪》,絲毫沒感覺到蒼老之息,只因熟知二位作家,乃知是八十高齡寫的文章。“傷春悲秋”許是我族識點文字之人固有的情懷。“傷春”多有“為賦新詩強作愁”的意味,“悲秋”更多是中年人心境的流露,到了冬天,這種悲情反倒沒有了,其間變化耐人尋味……
年少如上午的陽光,中年則如午后的陽光,一直看著向上走的太陽,走向下行,或如習(xí)慣了走上坡路,突然有一天去走下坡路,內(nèi)心驟然難以適應(yīng)這種變化,中年之惑或許由此滋發(fā)。及至適應(yīng)了太陽這種路徑,或是在下坡路上走久了,“已覺夕照無限好,無須惆悵近黃昏”,感覺不過爾爾,恐怕是年老者反而較中年人更坦然的原因所在。
除非未老先歿(估計是人多不愿意如此),中年是人生必經(jīng)的驛所。年少時花枝招展,中年則紅楓滿山,成就經(jīng)夏日驕陽炙烤過的顏色,恒定且無懼于風(fēng)雨,秋意越深,紅得越透。追求少了,欲望淡了,心緒寧了,“事能知足意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開始輕松地活一把。收支固定了,工作穩(wěn)扎了,孩子懂事了,“人生已知天地數(shù),此心不關(guān)風(fēng)與月”,開始為自己活一回。雖然我們還在忙,但沒了當初那種茫然無緒的恐慌,再忙也內(nèi)心安逸。
走過中年,已懂得命運的力度,不再作無謂的抗爭;生命的弧線已昭然若揭,無須盲撲亂闖;不求品貌財富,只尋生活的狀態(tài)。學(xué)會了感恩,感恩上蒼給我們既往所有美好的日子以及當下還不算千瘡百孔的身體。
漫步山間,單單呼吸明凈的空氣,就覺得無限愉悅;一篇美文,從早品讀至晚興味不減。不思柴門無人叩訪,不寂陋室無人光顧。上著低懷敞開下著粗線短寬式還身體一日二日的自由,隨穿禿頭平底低沿棉布鞋讓腳趾享三刻四刻的輕松,身效葛優(yōu)躺,盡情放浪隨形,無須繃斷神經(jīng)。隔空對弈,網(wǎng)間足以沖殺。吟詩作賦,微信足可交流。稍有閑暇,晚步仍可當車,若有所呼,麻桌雄風(fēng)尚存。不出門可知天下事,不離戶能共天下謀。吃慣了老伴四季變換依然可口的幾道家常菜,飲順了老家經(jīng)年累月愈發(fā)綿厚的幾種稻米酒,更有綠茶泡山泉,香中透著甜?!熬邮刮铮粸槲锸埂保潘寂c怡情相互生發(fā),快樂和逸致聯(lián)袂而至,此雅何處有,此趣何足換?(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呵!青年是墾荒,中年則是在既有土地上的耕作。青年是闖蕩,中年則在既定線路上的行走。青年是探索,中年是積累,青年是播種,中年是收獲。最大的不確定在于年少不努力,中年又折騰,以致歲衰還無路,一生在漂泊,所有中年快樂與你無緣。年輕的朋友,中年會在不遠的將來張開熱忱的雙臂擁抱你,只要我們年輕時未蹉跎,中年時不懈怠,少有所喜,老也定有所樂,人生無時不風(fēng)光!
走過中年,我們可以大聲吶喊:多年來我們沿途辛勤地栽花植草,現(xiàn)在盡可領(lǐng)略領(lǐng)略一路的風(fēng)景了。回首,數(shù)十年滄桑不曾虛度,展望,很長一段歲月等著我們,進可奮發(fā),退可安逸,張弛有度,收放自如,人生最美的風(fēng)景恰在此時!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9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