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自由行(二)心荷(原創(chuàng))
D3---神秘瀘沽湖 走近女兒國
6日、7日要去的地方是傳說中的女兒國,現(xiàn)實中的摩梭人部落。
資料介紹,瀘沽湖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與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之間,是現(xiàn)今仍舊保留有母系社會傳統(tǒng)的摩梭族心中的“謝納米”----意即“母親湖”,更是無數(shù)旅行者夢中的隔世仙境。無論是恍如隔世的自然景觀,還是今世僅存的文化傳統(tǒng),都吸引著熱愛旅行與探索的人們。
從束河古鎮(zhèn)正門旅游集散地上車,即認識了導游和曉強,一個納西族與摩梭人的后代。為了讓我們記住他,曉強堅持讓我們叫他“打不死的曉強”。一車加我11位女游客,曉強直呼自己有福氣,為這么多阿姐、阿妹服務,真是到了女兒國了。曉強做導游8年,功底是不錯的,上車幾句寒暄后即開嗓唱了一曲納西族歌曲,大抵意思就是歡迎遠方的客人之意。我們都鼓掌并勸他參加星光大道。據(jù)曉強自己說,全國除了新疆和海南他沒去過,其他的地方都去過,并現(xiàn)場拽了好幾個省份的方言逗樂。
車子駛出束河古鎮(zhèn),往麗江方向行駛,曉強站在本民族的立場上對束河古鎮(zhèn)商業(yè)化傾向做了一番評價,基本意思是麗江古城為外地商人把持,已不再是原來納西族鼎盛時期的古城了,本地人一年都難進一次古城。
古城房屋產(chǎn)權歸本地人,租金很高,外地承租者只能提高物價,從游客身上保平衡、出盈利。旅游旺季,一間客房能從淡季的幾十提到幾百,經(jīng)濟學杠桿原理在這里被運用的爐火純青。(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出了麗江市區(qū)不遠,車子就駛入了往瀘沽湖方向的山道,道路是新修的,故從麗江往瀘沽湖的車程比原來縮短了一半多,約四個小時即可到達瀘沽湖。路兩邊的山脈峰谷相連,綿延不絕。半山腰時不時可見依山而建的民居,可想而知民居的主人過的就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在游人眼里是景兒的這塊土地,于他們而言不過就是生存的空間而已,他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游客眼里的依山傍水也罷,楷天地精華也好,于他們就是一段平常的煙火人生。
麗江地處金沙江中游,故出麗江市區(qū)30公里左右,即見山谷間一條翡翠色的江水,江水平緩,波瀾不驚,順著山勢,或?qū)捇蛘o靜地流淌。曉強告訴我們可不能小視此江,這就是金沙江----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的中游段,江水一路向東奔流入海不復歸。
聽得介紹后肅然起敬起這條低調(diào)的江水了,同時即可感覺周圍的山谷也因此生輝不少。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情與景交融而產(chǎn)生的結果吧!同時想到山水風光到處都有,如果沒有承載歷史和文化的內(nèi)涵,山水風光的靈魂就沒有了。這也就同理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了。故而想來,旅行與其說是寄情山水,不如說寄情山水人文更準確。
山道彎彎,不計其數(shù)。曉強幽默地告訴我們,麗江到瀘沽湖就三道彎,“左轉(zhuǎn)彎、右轉(zhuǎn)彎、急轉(zhuǎn)彎”,逗笑一車人。不知走到何地,曉強喚我們下車拍照,原來是舊時的山路十八彎。俯瞰舊時老路,彎多路窄,且據(jù)介紹經(jīng)常會受到山體滑坡的阻斷,進出大山都不方便。如今的新公路是去年10月正式通車的,路通、人聚、財就來,大山深處的人們不僅終于有了今日更便捷的通向外界的通道,更有了生財之道。
繼續(xù)前行中,我們進入寧蒗縣境內(nèi),道路右手不遠處的山坡上,有種植的植物和一片民居,曉強告知那就是小涼山,四川有大涼山,小涼山是大涼山彝族遷徙而來的,大小涼山聚居的大多是彝族。在當?shù)兀妥灞徽J為是對自然破壞最多的民族,原因在于其樂于游走而不喜定居,故三、五年就會遷徙一次駐地,而每到一地他們就會伐木建屋,因此對山林植被破壞較大。后來政府強令其定居,故有了寧蒗彝族自治縣,縣內(nèi)聚居了當?shù)卮罅康囊妥迦?,定居和教化改變了他們往昔不少的陋習,無論是生產(chǎn)、生活,還是后代的學習及民族的文明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化與提高。
我們在寧蒗縣香飄飄飯莊午飯后又行駛了一個多小時,終于進入了瀘沽湖景區(qū)。對于瀘沽湖這樣的景致,我以為遠觀比近瞧更有味道。所以,坐在車上遠觀瀘沽湖甚是美好。當日的天氣極好,早上周全(后面會隆重介紹這個小伙子何許人也)就打電話告知近日瀘沽湖天氣都很不錯,并稱贊“阿姨太幸運了,昨天上了玉龍雪山,今日就因風大索道全面關閉了”。阿彌陀佛!我有一絲欣喜,同時為昨日執(zhí)意于大索道而下車等待的游客感到惋惜。
瀘沽湖的天藍得出奇而霸道,我不知該用怎樣的語言去形容。沒有一絲白云映照下的瀘沽湖,水色也藍得極純凈,仿佛不含一點兒雜質(zhì)。環(huán)湖的山脈遠近高低起伏,形態(tài)與山色迥異,湖中的島嶼,樹木蔥蘢,隱約可見有白塔矗立。這個季節(jié)下,這里的綠色明顯地好過走過的其他地方,倒真有春天萬木更新的感覺。湖光山色、鳥飛船行,再加上湖邊蘆葦搖曳,沿途隨便拍下一處景兒都像一幅人間仙境的畫兒。
為不影響落日前乘船觀湖,我們直奔碼頭等候船只。據(jù)說摩梭人標準的游船是木槽船,而現(xiàn)在大多是木板船。上船、駛離碼頭即感到湖面風很大,劃船人漿起漿落擊起的湖水順風飄向坐在船內(nèi)的我們,冷得一船的人忙不迭地先想各種辦法把自己裹嚴實了再說觀景的事兒。
瀘沽湖的水越往湖中心越清澈透明,蔚藍色的湖水微波蕩漾,湖面上水鳥、野鴨子很多,游客向湖面丟了面包,鳥兒、鴨子就會成群而來,并不顯得怕人。因為風大,顧左忙右中倒真無法專心領略山水景觀了。
劃船人貌似一家三口,攀談中了解到他們是舅舅、媽媽、女兒,這才猛然想起這里是“女兒國”,摩梭人的家庭和人們的意識中是沒有父親這個角色和稱謂的,他們只有舅舅這個角色,這個“舅舅”可能是母親的兄弟,也可能是因走婚成功,即有了孩子,且女方家無男丁,被族人的首領和祖母同意,雙方采取明婚方式后,而與母親的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所謂的父親的那個人。這也就是曉強曾介紹過的、資料中也有記載的、摩梭人特有的非婚姻同居式男女關系的體現(xiàn)方式之一。
一個小時的乘船游湖后,我們環(huán)湖前往里格半島----一個三面環(huán)水,一面只有兩米寬的道路與岸上陸地連接的半島,據(jù)說在那里觀景,才能觀到瀘沽湖最美的風景。去后發(fā)現(xiàn)果真如此。越接近里格半島,越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摩梭人的木屋,一處一片的民居分布在湖邊,炊煙升起的那一刻,著實為宛如仙境的瀘沽湖增添了不少的煙火氣息。瀘沽湖的美就有了更為豐富的另類內(nèi)涵了。
離開里格半島,我們即前往摩梭人家就餐并觀看篝火晚會。摩梭人家很熱情,飯食也是極盡能事了,16道菜無論廚藝怎樣,誠意是具足的。晚飯后的篝火晚會向游人展示的是摩梭人傳統(tǒng)的娛樂方式和交友方式。舞者是從村落中的摩梭人家排序抽出的,也就是輪到誰家誰家就出人出力。不僅是舞蹈,還有劃游船,民宿參觀等等。因為摩梭人村落實行的是集體經(jīng)濟,為的是避免貧富不均。每個村民在為集體出力的同時也是為自己掙工分,屆時按工分獲取屬于自己應得的收入。
又是一夜好眠后,7日晨起趕8:20我們步行前往瀘沽湖看日出。晨光熹微,山水朦朧。對比而言,艷陽下的瀘沽湖是清朗明麗的,夕照下的瀘沽湖是輝煌溫暖的,而今日晨光下的瀘沽湖是影影綽綽,亦真亦幻的,山水林木仿佛美麗的剪影畫。
如果不是跟團,我一定會等到太陽從山背后升起的那一刻,但今日不行,往下的行程把我叫走了。
瀘沽湖之行的最后一項體驗是家訪摩梭人家。今日負責接待我們的是住在大落水村友誼橋附近的央金拉姆家。友誼橋是地界標志,橋的這邊是云南境內(nèi),跨過橋就進入了四川地界,所以瀘沽湖山水風光也是分屬川滇兩省的,只是在四川境內(nèi)只見山不見湖,觀湖須到云南。
央金拉姆一看就是一個讀過書受過教育的、眉清目秀的摩梭人家女子,她讓我們稱她拉姆。從她的介紹中我們得知,拉姆的婚姻是走婚成功的,但因嫁的是漢家男子,所以,她又是村里第一個領結婚證的摩梭女,其夫大學畢業(yè),現(xiàn)是麗江市的一名警官,他們有一個17歲的兒子,家安在麗江市,拉姆回村是受村委會邀請回來通過掙工分爭當婦女主任的,可以看出拉姆是幸福的。
到底是受過教育的,經(jīng)拉姆介紹的摩梭人生活習俗讓我們聽的很明白而不再對這個迄今依然保留著母系社會特征的人間村落感到神秘。從拉姆的介紹中我們知道了摩梭人房屋建筑的特色和功能;知道了以四合院為主的摩梭人家祖母房、女兒房、倉房的分布及講究;知道了祖母房的男柱女柱之分、上火鋪下火鋪之分;生死門的習俗;知道了摩梭人走婚的真實內(nèi)涵和走婚三寶及功效等等。最為有趣的是拉姆說,摩梭人村落沒有銀行,家里的重要財寶都放在祖母房祖母(這個人可能是外婆、也可能是母親)的睡床下,為防止紙幣因潮濕發(fā)霉,摩梭人家有曬錢的習俗,誰家曬錢誰家就要敲鑼,目的是一旦刮風把錢吹走,撿到錢的別家摩梭人會尋著鑼聲送還主人家,這就是摩梭人的“路不拾遺”。
最后拉姆還給我們講解了一些摩梭人的養(yǎng)身知識,并告訴我們這和摩梭人常年佩戴銀飾、尤其是銀腰帶有密切的關系。銀子排毒去濕的功效早有耳聞,聽拉姆介紹后更為確信。拉姆告訴我們她是村落里的文化宣傳員,讓我們留下她的電話和微信,回去后有不穿的衣服,不看的書籍希望聯(lián)系她捐過來以轉(zhuǎn)捐山里更為貧窮的人。我們已有所知寧蒗縣為全國貧困縣,故大家都記下了拉姆的電話,我還購得拉姆推薦的一副銀飾,物件無論貴賤,真實的想法一是滿足自用,二是也算作貢獻吧!先生和兒子先有質(zhì)疑但終究寬厚接受。其實,關于生活、工作中吃虧、占便宜,上當受騙之類,我認同米拉日巴尊者教誨的一段話:“原諒那些傷害你的人,用慈悲心去祝福他們。 因為即便過錯是別人的,但業(yè)障一定是自己的”。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0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