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法治盛于心鼎----------作者:黃海冰
.....................〈將法治盛于心鼎〉.......................
作者:黃海冰
上至太古,下至古今,法都為世事所循。從自然的物竟天擇、適者生存到人文社會的依法治國、有法必依,這一切溯源都離不開法的規(guī)則。只要我們時時刻刻將法盛于心鼎,那么“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還會遠嗎?
在歷史崢嶸的歲月中,漫漫長河幾千年,從《禮記》至《道德經(jīng)》,從《呂氏春秋》到《孫子兵法》,這無不體現(xiàn)文人們奉待法治的精髓。是啊!溫家寶總理曾經(jīng)說過,“治國者必先受治于法” 。正是他們開啟時代之先河,筑就了“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的祥和社會?。?/p>
將法治盛于心鼎必先修正其心,掏空邪雜,為法治騰出空間,才能將它放下。
在我們身邊,那路旁的清潔工筑成了道道風景,正因如此,我們才忽略了美麗?!畯V安最美清潔工’悄無聲息的走近我們的視野。只因她明德,才放下大學的書匣,用雙手蹙握掃帚,撐起整個家;只因她明德,才身著工作的灰裝,用汗水洗去塵雜,美化了城家;只因她明德,才認真工作在崗,用誠意贏得贊賞,憑了最美的她;殷小紅,他的名字如此響亮,正如那顆殷紅澎湃的心,將法治給予的義務盛在了心鼎,才動容了人們的心靈。如此之美的少女,用心傳承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 盡孝。有了孝,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社會才安詳。只要社會安詳了,法治離生活還會遠嗎?端正心的本源也正是盡孝,端正了心,法治方可盛入心鼎。(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當然,將法治盛入心鼎還需學而明理。明理者,法治循也,事功大成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是??!所謂大學,明其禮德,親其民姓,正于我心,止于至善。我們學習的本質(zhì)正是如此,以禮待人也正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正如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向師長問好,文明用餐等等,處處都熏陶出禮的味道。這不僅在于當代,在古代亦是如此?!岸Y”是修心的本質(zhì),“德”是尊法的前提。古有云:“仁義禮智,非有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彼^禮,本為人固有之物,探求可得,放棄則失。有禮者,皆可成大器。程頤正是如此,只因他明理,才駐于門外,即便風寒,也不將師長喚起;只因他明理,才前恭后敬,即便久待,也會將知識探尋;只因他明理,才一世豪氣,即便久遠,世人也將他傳記。倘若沒有禮德,程頤又怎會事大功成,“程朱理學”又怎會永傳于世。所謂明其禮德,正于其心,止于至善,拋除邪雜,就是將心騰出空間,讓法治盛于心鼎!
“人之所以為貴者,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亦云惟佳信與義?!睆埦蓬I(lǐng)就用這言辭教導我們,打開心靈的圣鼎,用信、義、禮、德釀為法治,將其盛入心鼎。
心中有了禮,人人皆和氣;人人皆和氣,則社會和睦,只要社會和睦了法治離生活還會遠嗎?事功大成的本源也正是學而明理,通達事理,法治方可盛入心鼎。
如果人人將法治盛于心鼎,心中有法,才會有殷小紅撐起家的品德;才會有程門立雪的品質(zhì);才會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和諧社會。法治以道德為補充,也為仁禮所擁護,我們端正心態(tài),將法治盛于心鼎。那么“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離我們還會遠嗎?
互動方式: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03925/